漫谈百脉泉和趵突泉的李清照故居
此文为转载,怕哪一天遗忘
漫谈百脉泉和趵突泉的李清照故居 宫岫山
这次山大电子系64级同学聚会,游览了章丘的百脉泉。在百脉泉公园西北角的清照园内,有李清照故居和纪念堂,称李清照是章丘人。众所周知,济南趵突泉公园内也有李清照纪念堂和易安旧居,称李清照是济南人。一头雾水的游客难免心中生疑:“李清照到底是哪里人?”查《宋史》,无李清照传,但有她父亲李格非的本传。《宋史·列传二0三 文苑六》载:“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世,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因宋朝时济南府辖五县:历城(府治)、章丘、禹城、长清、临邑。(见《宋史 志第三十八 地理一》),《宋史》没有指明具体在哪个县,遂给后世留下了争论的话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及招商引资的需要,各地纷纷推出本地历史名人为一方水土锦上添花,争名人之风更盛。父女一家,故李格非里籍在何处遂成为争议的焦点。既然百脉泉和趵突泉都有李清照故居,显然有李清照祖籍在章丘和济南两说。
一是祖籍在章丘说。此说的主要证据是在章丘县廉家坡村发现的元代《廉先生序》碑。复制碑今立于百脉泉公园之清照园门东侧。此碑四面皆刻有文字,正面是李格非的序文,序文最后两行移至碑左侧,序后是李迥和廉遵谅的跋语,碑背面是刘敏中的《廉先生碑阴记》,其最后两行移至碑右侧。
据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及碑文可知:廉先生名复,北宋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弃科举后隐居于“绣江之畔,胡山之麓”( 绣江、胡山均在章丘)的廉家坡村,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卒。次年,李格非作《廉先生序》以祭之。三十七年后的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廉复之孙廉宗师等将序文刻石立碑,李格非之侄李迥题跋于后。元代石碑遭劫火倾仆毁失。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年),廉氏后人廉锐等又重新刻石立碑,并增刻了廉锐之子廉遵谅的跋语和廉锐表叔刘敏中的《碑阴记》。
后来此碑失去瓦陇样封盖。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乡人将其移至村内关帝庙一侧。关帝庙被拆除后移至村南井旁。该碑在文革中遭破坏,后经文物工作者多方搜寻,觅得残石6块,除封盖石外,其余5块均有文字,尤以序文残存文字最多,且《廉先生序》《碑阴记》二文写作年月及署名俱清晰可辨。残碑现存章丘博物馆,是章丘市重要文物之一。1996年,章丘市人民政府建清照园,遂依据原碑样式并参照《章丘县志》和《济南金石录》所录的4篇碑文重新刻石,立于李清照纪念馆正门东侧。
廉先生是当时的一位隐士,无甚研究价值,但碑文却涉及到李格非的家世里籍。序文中李格非自称廉先生是“同里人”,文末署“绣江李格非文叔序”。李格非之侄李迥题记云“迥忆昔童时,从先伯父、先考、先叔西郊纵步三里,抵茂林修竹,溪深水静,得先生之居。”据此可知,李格非是绣江人,他的家西距廉先生居处三里路。绣江是章丘的别称。章丘境内有绣江河,发源于百脉泉,注入小清河。对照碑文,可知李格非故居当在章丘明水镇百脉泉附近,这里西距廉先生的故里廉家坡村正好三里。
元朝著名散曲家刘敏中也是章丘人。在《碑阴记》中,他深为同乡前辈中能有李格非这样的高人、高文而深感荣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时任章丘知县的河北元城人董复亨亲自纂修了34卷的《章丘县志》,他在《县志》中称:“见廉处士墓碑云里人,(注:指李格非里籍)去处士家才三四里许。”从而肯定李格非是章丘人,故将李格非、李清照的著作列为重要文章收录于《章丘县志》中,并作了翔实、中肯的评价。由于章丘是县城,《廉先生序》碑又在乡下,知县更是官小言轻,故李清照里籍在章丘之说世人多不知悉。
二是祖籍在济南说。此说最早见明末《历乘》一书,以后多沿此说。清顺治年间的诗人、德州人田雯在《古欢堂集》中有《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诗:“跳波溅客衣,演漾回塘路。清照昔年人,门外垂杨树。沙禽一只飞,独向前洲去。”具体提出了李清照故宅在济南柳絮泉。此后同类题材的诗作陆续出现,如任宏远《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诗:“为寻词女舍,却向柳泉行。秋雨黄花瘦,春流漱玉声。”,王大堉《柳絮泉》诗等。清代著名的李清照研究者俞正燮据此确定李清照“居历城城西南之柳絮泉上”,自注:“《古欢堂集》有《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诗”。1959年济南李清照纪念堂建成后,郭沫若先生题联云:“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题诗云:“一代词人有旧居”。以郭老之声望、省会及趵突泉之名望,济南李清照故居遂广为人知。
近年来,围绕李清照祖籍之争,济南教育学院徐北文教授撰写了《李清照原籍考》,后又出版了研究文集。按照徐北文先生所述,李清照幼时从父母居,故宅在历下(历城)。主要理由有三:其一,李格非著有《历下水记》,早于金代名泉碑的名泉文献,此著作不经实地考察,难以完成,为李氏是历城人提供了旁证。其二,李格非与齐州太守梁彦深等一道游览了济南佛慧山,并在山下的开元山寺石壁上留有题名,近年济南外环施工出土了李格非撰写的《贺仅墓志》,这些均在济南历城境内。其三,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北墙石碣上有李格非的题刻:“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崇宁元年即1102年,这是当时的石刻,属第一手材料,写得很清楚:“历下李格非”,历下就是当时济南府的所在地历城,也就是现在的济南市区。
以上两说都言之凿凿,那我们能否另辟蹊路,从李格非的行迹中一觅端倪呢,就从李格非进士及第那一年开始吧。
1077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李格非中进士,初任冀州(今河北冀县)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今山东东平)教授。
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是年,李清照出生,一岁。(亦有元丰四年或六年之说)
1085年(宋神宗元丰八年)九月十三日,李格非写《廉先生序》,署名“绣江李格非”。
1086年(宋哲宗元佑元年)李格非入汴京(今开封),官太学录。
1089年(宋哲宗元佑四年)李格非在汴京,官太学正。置汴京住宅,曰“有竹堂”。
是年,李清照六岁,有入京随父一说。
1091年(宋哲宗元佑六年)李格非在汴京,转任博士。
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李格非出京,任广信军通判(今河北徐水遂城西)。
1095年(宋哲宗绍圣二年)李格非回京,任校书郎。
1097年(宋哲宗绍圣四年)李格非在京任礼部员外郎。
1099年(宋哲宗元符二年)是年,李清照十六岁,和母亲、弟李迒一起赴汴京。
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是年,李清照十八岁,在汴京嫁赵明诚。
110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李格非任提点京东路刑狱。正月赴曲阜孔林恭拜刻石, 署名“历下李格非”。七月列入元佑党人,罢官携眷返乡。
1103年(宋徽宗崇宁二年)九月,诏禁元佑党人子弟居京。一说李清照返乡随父母居住。
1106年(宋徽宗崇宁五年)正月,诏赦元佑党人,李格非任“监庙”闲职,仍在乡居住。
1107年(宋徽宗大观元年)是年,李清照二十四岁,与丈夫、婆母离京居山东青州。
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三月八日,李格非与齐州太守梁彦深等一道游览了济南历山东侧之佛慧山并镌文山下秋棠池旁之石壁上,署名“朝清郎李格非”。《宋史》载:李格非“卒年六十一”。约是年卒。
1085年李格非写《廉先生序》,署名“绣江李格非”,其侄李迥题记亦佐证李格非祖籍
在章丘(绣江)。李清照1084年出生,显然她的祖籍也在章丘。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李格非擢升入京,在京官任职时间长达十六年(其中外任一年),有可能在其任京官之后,老宅由章丘县城迁到济南府治历城(历下),故宋徽宗大观二年的佛慧山题名为“历下李格非”。类似者如《有竹堂记》作者、李格非的好友晁补子于1098年将其老宅由相对贫薄的巨野迁至金乡等。如此,李清照那首《如梦令》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则似写济南大明湖风光。“常记”应是回忆,“沉醉”罕见少女,也许是李清照回忆婚后返乡与父母同居期间的片段吧,借酒浇愁,尽兴而归,亦失意男女之常态。李清照一生命运多舛,直至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词风婉约,自有其因,此乃后话。
后记:不知是哪位同学留言要我再写点文章。于是写了这篇短文,供同好者茶余饭后”疑义相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