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美术电影

2023-03-02 11:58 作者:机巧莫几不会画画  | 我要投稿

作者:特伟

出处:1982年《中国文艺年鉴》第658~661页

一、概况

    中国的动画片,已有50多年的历史。

    最早从事动画试验的是“万氏兄弟”(万籁鸣及其弟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1920年他们开始摸索这一艺术样式,从我国皮影戏和走马灯入手进行研究,但迄未找到动画的制作方法。不久,他们看到美国麦斯·菲歇(Max Fisher)的动画短片,受到启发,经过反复观摩、研究、探索,直到1922年正式试制动画广告短片,由于不得法,仍告失败。

    万氏四兄弟挤在一间7平方米的亭子间里,不顾寒暑,不分昼夜地继续钻研,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在1926年完成了第一部动画短片《大闹画室》。接着又拍了几部短片。1932年,万氏开始摄制有声动画片,逐渐引起观众的注意和兴趣。

    抗日战争初期(1938年),万氏在武汉和重庆和一些知名作曲家如贺绿汀等合作,拍了几部以抗战歌曲为题材的动画片。1941年,万氏在上海完成第一部黑白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它也是亚洲的第一部动画长片,在日本和东南亚上映,曾经轰动一时。

    此后再也没有影片公司愿意投资拍摄这种“本高利薄”的动画影片。万氏兄弟为之奋斗20年的动画事业就此中断。那时虽然也还有钱家骏等艺术家,拍过少量动画片,但没有多大影响。

    当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将近胜利的前夕,在东北解放区佳木斯的兴山镇,建立起东北电影制片厂。除了生产故事片和新闻纪录片外,1947、1948年先后试制成功木偶片《皇帝梦》(陈波儿编导)和动画片《瓮中捉鳖》(朱丹编剧,方明导演)。两部影片都以讽刺国民党反动政权为内容。它们是新中国最早的木偶片和动画片。当时从事这项工作的只有几个人,其中一位是日本朋友持永只仁(他的中国姓名是方明)。那时物质条件很差,设备极其简陋,工作人员的绘画水平较低,缺乏动画经验。影片质量虽然粗糙些,可是当影片在解放军部队和农村流动放映时,观众反应的强烈出人意外。他们看了一遍要求再放一遍,甚至有时连看四遍才满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长春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了美术片组。1950年美术片组迁上海,归“上影”厂领导。1957年建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有了充足阳光和肥沃土壤,美术电影得以蓬勃发展。人员从几个人发展到近五百人;片种从动画片、木偶片增加了剪纸片、折纸片,共四个片种;生产影片从1947年到目前为止共180部。

    美术片厂自组建以来即明确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但在题材和形式上也考虑到成人的欣赏趣味,力求做到“老少咸宜”。

    为了照顾不同年龄的儿童,为了从不同角度满足他们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影片的题材样式比较多样,它包括童话、民间故事、神话、寓言、现代儿童故事、科学幻想、革命传说、讽刺喜剧……等等,几乎是古今中外、天上地下、鸟言兽语、神仙鬼怪,无所不包。

    我国美术片历年来在国际上得奖的影片有18部,共获奖27次。

二、民族化及其成就

    动画电影是外来艺术,如何“洋为中用”,如何创造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美术片,十分重要。

    万氏兄弟的动画片主要是摹仿美国动画。新中国的动画在初创时期,又强调学习苏联。1955年以后,中国美术电影逐渐成熟起来,并找到了如何发扬自己民族独特风格的艺术道路。这支以青年为主体的创作队伍,敢于创民族之新,提出了要“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1955年摄制的木偶片《神笔》(洪汛涛编剧,靳夕导演)和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华君武编剧,特伟导演),应该说是美术电影在探求民族形式方面初步取得成功的一个好的开端。影片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和古代寓言,在人物形象、背景设计、动作表现以至音乐作曲等方面,吸取了我国绘画和戏曲传统的表现手段,加以改造;更重要的是对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习惯和语言都注意到力求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可行的,而且是正确的。因为只有民族化才能准确反映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才符合我国人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才能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特点,同时才能以自己的民族特点丰富世界文化艺术的宝库。这样的美术片,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在国外也获得好评。

    《神笔》先后四次在威尼斯、大马士革、萨格勒布、华沙等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大大增强了美术电影工作者要在国际影坛上以自己的艺术形式“独树一帜”的决心。此后,无论动画或木偶片,都相继出现了一批民族风格较为鲜明并各具特色的影片。

    1958年,一部分年轻创作人员,在老动画艺术家万古蟾带领下,研究了我国的民间剪纸和皮影戏,结合动画的原理和电影手段的运用,试制成功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包蕾编剧,万古蟾导演),为中国美术电影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

    皮影戏和民间窗花、剪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南方和北方,各有独具特色的皮影戏和剪纸艺术。它们的造型优美、色彩丰富,富有装饰趣味,充满了中国民族的艺术情趣,为创造和发展中国的剪纸电影提供了天然有利的条件。

    中国的“剪纸片”不同于外国的“剪影片”,虽然二者同样都是使用刻剪方法和雕镂技巧。主要区别在于剪纸片更多地借助绘画的表现力——线条和色彩,便于更细致更完整地刻画人物和背景,使画面丰富多彩、层次分明。因此,剪纸片除了强调保持皮影和剪纸的艺术特色外,还必须从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包括壁画、年画等等,吸取更多的养料。

    不少剪纸片还利用其他绘画形式予以补充或改造,如带有装饰图案风格的《等明天》(钟子芒编剧,胡雄华导演,黄永玉造形设计);漫画风格的《丝腰带》(金芝平编剧,钱运达导演,韩羽美术设计);水墨画形式的《熊猫百货商店》(丁午编剧,沈祖慰、周克勤导演,田原、胡进庆美术设计),以及采取古代“砖画象”形式的《滥竽充数》(熊更发等编剧,钱家骏、王伯荣导演)……等等。各种探索都是围绕着在民族化中要求多样化这个目的出发的。

    中国的水墨画,不仅我国广大人民喜爱,在世界画坛上也有其独特地位。如何使水墨画的人物、花鸟、山水搬上银幕,活动起来,不少人认为这是不能实现的。根据历来动画中的形象,由于工艺条件的限制,都是采用“单线平涂”以线条结构为主的方法。而中国水墨画则是利用墨和水份,发挥墨色的浓淡虚实来描绘对象。要在成千上万张赛璐珞画面上求得水墨效果,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1960年春,正当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时候,陈毅同志有一次在提到动画片民族化的成就时说:你们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了。他的建议正好符合一些年轻的动画艺术家的理想,他们决心要把齐白石的水墨画搬上动画片银幕,打破世界上动画片所通用的线条结构的方法。齐白石画的青蛙,只有简单几笔浓淡变化的墨色就表现出青蛙的立体感和肌肉的弹性。他画的蝌蚪,只用一个圆点,加上弯曲的由粗到细的一笔,一条向前游动的小蝌蚪就栩栩如生了。他的虾子,画的更是透明而有弹跳力……。青年艺术家从分析齐白石作品的笔法着手,研究它的笔触结构,琢磨墨色浓淡虚实的关系,结合动画方法和电影技巧,经过多次试验,终于解决了在动画上表现墨韵效果的问题,拍成了《小蝌蚪找妈妈》(青年集体创作,艺术指导:特伟,技术指导:钱家骏,摄影指导:段孝萱等)。齐白石笔下的青蛙、蝌蚪、虾子、螃蟹、小鸡等等,一一跃出纸上,果真在动画银幕上活动起来了。

    中国水墨画的技法运用于动画片,可说是中国动画的一个创举,也是中国动画在民族化方向的一个新的突破。

    接着,在1962年,拍摄了第二部水墨动画《牧笛》(编剧:特伟,导演:特伟、钱家骏,摄影:段孝萱)。影片通过牧童“失牛”、“找牛”、“得牛”的情节,抒发牧童与水牛的友谊和深情。牧童和水牛的形象,吸取了著名国画家李可染的绘画特点,简练而饶有墨趣。背景(方济众设计)采取了江南景色,同时借牧童一路找牛,展现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高山峻岭和飞流千尺的气象,以求充分表达中国绘画的传统色彩,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全片没有一句对话,充分运用了音乐语言。它采用我国南方民间音乐曲调,富有田园曲和抒情曲的表现手法,把观众引向深邃的艺术境界。

    上述二部水墨动画片在国内外上映时,引起重视,评价很高。《小蝌蚪找妈妈》在国内曾获“百花奖”,并在国际电影节上先后得奖三次。1979年,《牧笛》第一次参加比赛,即在丹麦国际童话电影节上获“金质奖”。

    1961~1964年,先后分上下两集的完成的动画片《大闹天宫》(编剧:李克弱、万籁鸣,人物和背景设计:张光宇、张正宇),共12本,是迄今为止最长的一部彩色动画片。影片由老动画艺术家万籁鸣导演。早在三十年代,万氏兄弟就怀有强烈的愿望,想把《大闹天宫》拍成动画片。但在旧中国,始终无法实现。1954年,万籁鸣参加了新中国的动画事业,于1960年接受了拍摄《大闹天宫》的导演任务。通过摄制组全体创作人员前后4年的辛勤劳动,画稿10万多张,完成了《大闹天宫》上下集。万籁鸣20年来一直萦绕心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影片上映后,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普遍欢迎。影片于1963年,在国内评上“百花奖”;1962年在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短片特别奖”;1978年又在伦敦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奖”。

    优秀的中国古典神话《西游记》,无疑给动画片增添了民族风格的光采。而艺术家们在塑造孙悟空和天兵天将等人物形象、动作、场景和音乐方面,继承祖国文学艺术遗产,吸收民间民族艺术传统,以高度驰骋的神思,巧妙地发挥了动画艺术的特点,所取得的成就,更是不可低估。

    在六十年代初期(到1964年为止),中国的美术电影出现过一段繁荣时期,一批象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动画长片《大闹天宫》,木偶长片《孔雀公主》和剪纸片《金色的海螺》等等很有民族特色的影片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周恩来总理曾经对来访的一个日本代表团说过:中国动画片,是在中国电影事业中,找到独自方向的比较卓越的部门。

三、扫除妖氛,倍觉光彩

    美术电影走上正轨不久,就受到极左谬说的肆意抨击。于是神话、童话、民间故事一类题材和人物形象,都被赶出了银幕。在十年浩劫中,它更遭到严重摧残。对前一时期拍摄的影片,几乎全盘否定,90%几的片子都被禁锢在仓库中。那时,也拍了几部影片,但大都内容贫乏,形式单调,创作路子越走越窄。美术片也和其他姊妹艺术一样濒于毁灭的边缘,直到“四人帮”被粉碎后,才重见阳光,获得了新生。

    一批被禁锢的影片重新上映后,受到广大群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的普遍欢迎。国外人士也给予很高评价。许多到美术电影厂参观的外国朋友,看了这些影片,都感到惊奇,认为是超出预料的“新发现”。

    三年多来,美术片的创作生产逐渐有了起色,题材形式恢复了多样化和民族化。影片的艺术、技术质量也已恢复到过去的水平,出现一批较好的影片如动画片《画廊一夜》(编剧:鲁兵、包蕾、詹同,导演:阿达、林文肖),《哪吒闹海》(编剧:王往,导演: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好猫咪咪》(编剧:顾嘉福,导演:何玉门);木偶片《西瓜炮》(林抒改编,靳夕导演),剪纸片《狐狸打猎人》(金近编剧,胡雄华导演);折纸片《小鸭呷呷》(虞哲光编导)……等等。

    《哪吒闹海》、《阿凡提》和《好猫咪咪》获得文化部颁发的1979年“优秀影片奖”。接着在《大众电影》举办的“百花奖”评选中,《哪吒闹海》和《阿凡提》得到广大观众的赞扬,推选为1979年国庆献礼的最佳美术片。观众对《哪吒》的反应尤为强烈,认为故事情节感人,艺术形象生动,富有民族风格和教育意义,老少咸宜,百看不厌,是动画片的一部杰作。

    今年6月,我国美术片著名导演靳夕和何玉门,参加在南斯拉夫举行的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短片电影节。我国的剪纸片《狐狸打猎人》荣获大会“美术奖”。

    今年4月,我应邀赴美讲学。带去的影片包括动画、水墨动画、木偶片和剪纸片几个片种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在纽约、洛杉矶等11个城市的8所大学和一些电影组织放映了24场,受到热烈赞赏。主要原因在于影片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观众对《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的评价很高,不少观众看到哪吒自刎这场戏,激动得掉了眼泪。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木偶片《阿凡提》、剪纸片《金色的海螺》,都受到热烈的赞赏。

    近年来,已有好些国家的电影、电视公司表示非常欣赏中国动画的创作水平,乐意与中国合拍动画片。

    毫无疑问,我国美术片,无论在艺术、技术上还存在不足之处,应该虚心吸取其他国家美术电影的长处,以提高自己的影片质量。当然,无论学习民族传统,学习外国,都是为了今天的创造。艺术总是要有独创精神。我国的美术片要在国际市场上开展竞争,并对国际影坛有所贡献的话,也只有以自己民族风格的特点和独创性,才可能获得成功。

1980年10月28日

(原载《百科知识》1981年第1期)

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美术电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