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扎尔铁骑:第一节:跌落谷底

匈牙利是一个坐落于中欧东部,只有中等规模大小的国家。匈牙利民族将自己称作马扎尔人(Magyar),他们在1000年前从乌拉尔山脉一路搬迁到喀尔巴阡盆地(Carpathian Basin)。最初,这批马扎尔人分散于7个部落之中,而其中最为强大的部落(Magyari)则被认为是马扎尔人名字的来源。虽然马扎尔人来到了欧洲,但他们并不信奉基督教——他们仍然信奉异教神,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在公元895年之后,匈牙利人就一直定居于喀尔巴阡盆地。然而,他们并不满足于这些新获取的土地,马扎尔人的战士们在之后的100年内一直在劫掠欧洲。在国王圣•伊斯特万一世(King Szent István )的英明领导之下,马扎尔人改信基督教,并从游牧部落转变为封建国家。自此之后,匈牙利就成为了欧洲的主流国家,不再是野蛮的掠夺者,只是这并不意味着和平:匈牙利的历史上既有伟大的国王,也有内讧和国外的统治。



在之后的数百年内,匈牙利成为了西欧基督教最后的防线。面对鞑靼人和土耳其人一次又一次的入侵,马扎尔战士们进行了数次勇猛的战斗。其中最为辉煌的一次胜利是1456年的贝尔格莱德之围(当时被称作Nándorfehérvár),由匈雅提·亚诺什(John Hunyadi)率领的匈牙利军队在此次战役中击败了占据数量优势的奥斯曼军队,并迫使受伤的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撤军。在其后65年内,奥斯曼帝国都没向欧洲发起过侵略。



不幸的是,在奥斯曼帝国的下一次入侵中,贝尔格莱德还是落入了土耳其人手中。在1526年的第一次摩哈赤战役中,由苏莱曼一世(Sulatan Suleiman the First)率领的奥斯曼军队击败了由拉约什二世(King Lajors II)指挥的匈牙利军队,国家也因此分裂成三个部分。



在1717年8月27日,最后一名土耳其人离开之后,曾经辉煌的匈牙利已经不复存在:超过150万人被屠杀或驱逐,整个国家也遭到了掠夺。为了恢复活力,匈牙利接收了许多国外移民,因此马扎尔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下降至百分之50。这种民族上的变化是一战结束后的“大匈牙利”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奥斯曼帝国撤出匈牙利之后,神圣罗马帝国进驻匈牙利,但这并没有带来和平:匈牙利境内曾爆发数次起义,但这并没有成效,反而削减了国家的本土人口。受1848年的法国二月革命影响,匈牙利人在同年3月进行了另一场起义。布达佩斯宣布自维也纳独立,并再次将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纳入领土。奥地利人自然不愿意白白放弃匈牙利,但他们的军队并未能在血战中击败匈牙利革命军。匈牙利看似独立在望,但由沙皇尼古拉一世(Czar Nicholas I)率领的沙俄陆军却加入了战争,并击败了匈牙利人。战后,奥地利军队处决了匈牙利首相和13名高级将领。这一场革命并未能给匈牙利带来自由;相反,匈牙利为此损失了20万人,仍受奥地利帝国统治。值得注意的是,在1848年4月,匈牙利国防委员会将士兵称作本土防卫者(Honvéd),将军队称作国防军(Nemzetőrség)。在之后100年内,匈牙利军队都将会保留这个名字。



在1867年,奥地利与匈牙利签约,成立奥匈帝国。这个二元帝国只有在涉及金融,外交和国防时才会进行共同讨论,而其它事务则由两国各自管理。在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刺杀者射出的子弹不光杀死了费迪南大公夫妇,也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作为奥地利的盟友,匈牙利不得不加入战争。在经过了4年的战斗后,奥匈帝国战败。奥匈联军一共损失了3,477,200人,其中超过150万人阵亡或失踪。这约等于奥匈帝国动员人数的百分之38.6,同盟国损失总人数的百分之31.9。在这之中,匈牙利有66万人阵亡或失踪,大约占奥匈帝国联军的百分之44。这个比例比匈牙利占奥匈帝国总人口的比例要高,但这还不是最伤的:特里亚农条约(Trianon)才伤透了匈牙利人的心。根据条约,匈牙利要让出大约3分之2的领土,并将半数人口置于国外的掌控之下。除此之外,匈牙利陆军的规模也被限制在3万5千人,装甲车辆,飞机和火炮的数量也均遭到限制。对于匈牙利人而言,这是个无法接受的结果,但战败就是战败,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积蓄力量,等待机会。
注:新开的一个坑,非视频制作,目前暂定放出前三节
顺带不要脸的求一波赞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