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热”为之渐、“瘀”为之终。在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出现发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热”为之渐、“瘀”为之终。在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出现发热、关节肿痛、皮色发红、口苦、尿赤等表现皆属于热象。“湿、热、瘀”病机理论认为,随着邪气滞留,导致局部关节筋脉气机不畅、郁积化热、迫血旺行,出现红、肿、热、痛等滑膜炎表现,是外邪入里渐变的病理过程。 《素问·痹论篇》云:“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圣济总录》言:“盖腑脏壅热,复遇风、寒、湿三气至,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故痹然而热闷也。”现代人摄入营养充足,是为“阳气多”“腑脏壅热”的体质内因,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后随着经脉郁滞、气机不畅,逐渐出现“阳遭阴”的化热病理改变。而同时类风湿关节炎热证也是类风湿关节炎疾病过程中的转折点,类风湿关节炎良好的病情改善及预后取决于“热”能否在早期得到有效控制,故积极预防可防止“热胜蚀骨”的出现。 有学者指出,瘀热病机是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主要矛盾,主张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从“热”论治。“湿、热、瘀”病机理论认为,“热”反映了病进之渐、渐进之病,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过程中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提示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疾病进展,更是积极治疗的“黄金时期”。故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更大程度地改善患者预后。 “瘀”为之终 瘀,说明了体内气血不通的状态,《叶选医衡》中“痹者,闭也,皮肉筋骨为风寒湿气杂感,血脉闭塞而不流通”即反映出类风湿关节炎疾病中后期病理产物(离经之血)的逐渐堆积。《血证论》亦言:“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周身作痛,以其堵塞气之往来,故滞碍而痛,所谓痛则不通也”。正如《医林改错》中所谓的“瘀血致痹”“痹有瘀血”,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湿、热、瘀”病机理论认为,瘀存在于痹病的各个类型。瘀阻经脉气血,久病入络影响脏腑精气运行,瘀血不去、新血不生难以修复受损筋骨,从而骨损致残、僵滞肿痛、活动不利,是导致本病难治性、致残性的因素之一,也是类风湿关节炎后期的主要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