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叔蜀:近代川菜(一)
近代川菜,时间段为清道光二十年 (1840 年) 鸦片战争至1949 年。这一时期,川菜不断兼收并,川菜菜系在清代后期最终形成,成为中国主要的四大地方风味菜系之一,并在民国时期稳步发展。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伴随着坚船利炮逐渐进入中国。四川地处西部内陆,没有受到战乱的直接侵扰,社会经济和百姓生活相对稳定,使得川菜持续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特色菜点和名店名师,筵宴不断兴盛,饮食市场日益发达。出现了普遍的繁荣景象,曾经引起了在中国访问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注意,李希霍芬在他的通信集里写道:“在正常情况下,四川显得处处存在着对生活物资充裕的满足和幸福,这在中国其他省份是不常见的”。

这一时期,起初是因为东南战事,下江农业残败,四川第一次取代两湖,成为清政府最大的粮赋省,因此清政府开始重视四川,向四川派出了有影响的官员,如丁宝桢、张之洞、芩春煊、锡良等人,他们在四川开始了初期洋务运动和新政、兴学,使这一时期四川的学术文化活动出现了自从南宋末以来,沉寂了七百年以后第一次飞跃,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都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正是由于清末来川的北方和江浙官员的提倡和南在成渝两地的开设而使现代上层川菜演进得到强化。
清宣统元年(1909年) 傅崇榘在《成都通览》一书巾中不仅详细记载了成都之包席馆、南馆、炒菜馆及饭馆、食品店等各类饮食店铺的特色、众多知名者,还记载了当时成都各类传食店铺和百姓家常的1328种风味菜点及部分菜点的制法,该书的“成都之筵宴所“中载有当时成都城内外的著名筵席场所21处。

花叔蜀——新派川菜品牌领导者
看得见的新鲜、尝得出的美味
菜品齐全,享受多样美味
快速出餐,减少用餐时间
致敬传统 融合创新
回归中式餐饮的“锅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