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慢品烟火色,闲观岁月长
最近一阵子,团子在读梁实秋的散文。
今天这本书精选了梁实秋数十篇散文,各种生活琐事、趣事,人间烟火气尽在其中。
写的是生活日常,却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书名:《梁实秋散文:慢品烟火色,闲观岁月长》
作者:梁实秋
本文作者:咸鱼团读书
一,过年
梁实秋小时候不喜欢过年,因为要守岁,不到12点不能睡觉。
团子家至今有守岁的习俗,除夕那天,我们家都要过了12点才睡,除了我妈不太能熬夜会提前睡。
小孩子喜欢过年有一个因素是可以收压岁钱,可是梁实秋小时候,压岁钱不是那么好拿的,需要叩头。
直到他的祖父母都去世后,家庭生活习惯改变,才不再需要挨家挨户磕头拜年。
ps:磕头拜年,现在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不需要,少部分地方还保留着这种习俗。
二,麻将
梁实秋的家庭禁赌,因此,家里没有麻将牌,更不会玩麻将。
说到麻将,团子也不会打。我们家最会打麻将的是我爸,团子上学的时候,我爸经常带他认识的人到家里打麻将。
以前我奶奶还在时,我们每次回老家过年,我爸都要在村里打麻将。
没看到过我妈打麻将,估计也不会。团子连麻将牌都认不全,打麻将的规则更是不懂。
三,想我的母亲
这一章节团子读完有一种悲凉感。看章节名字就知道,内容是梁实秋怀念自己的母亲,但从文字中可以看到旧时代女性生活的压抑。
梁实秋家里有11个兄弟姐妹,一个母亲光是照顾好十多个孩子就不容易了。
梁实秋母亲每天天亮就要起床去侍奉祖父母,一天下来,一站几个小时,别的不说,腿酸是肯定的。等到祖父母睡了之后,她才能睡觉。
旧时代的女性真累啊,十一个孩子,还要照顾一家老老小小,每天起得早,睡得晚。
但是团子去看了梁实秋个人简介我又明白了,梁实秋出生于1903年,那时候处于清朝晚期。
虽然清朝已经衰落,但仍然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讲究多子多福,讲究等级尊卑、孝悌。
能把十一个孩子都养育大,照顾好祖父母,任劳任怨,这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
四,馋
梁实秋小时候馋糯米藕,糯米藕售价4个铜板,他每天早餐费只有2个铜板,于是饿一天积攒一下铜板,隔一天就可以品尝糯米藕。
团子小时也这样,我读小学的时候,没有固定零花钱一说。偶尔我爸回来,会给我几毛钱,金额最大也就是一两块。
团子把这些钱攒起来,然后去买我想吃价格又比较贵的零食。
梁实秋说,等到成家立业后,随时可以吃上糯米藕,滋味却不如儿时好。
是啊,很多食物,当我们不能随意品尝时,反而总是馋,当我们有能力可以天天吃,却又觉得滋味变了。
食物的味道没有变,变的是我们的心境。对于轻易得到的东西不会太珍惜,食物也同理。
五,北平的零食小贩
1,豆汁儿
“绿豆渣发酵后煮成稀汤,是为豆汁儿,淡草绿色而又微黄,味酸而又带一点霉味。”
一说老北京美食,必有豆汁一席之地。虽然团子没有喝过豆汁,但我估计应该有不少人跟我一样受不了豆汁的酸味。
看书中描写,团子估计不爱喝,酸梅汁那种酸我可以。
大概如同折耳根,爱的人很爱,不爱的人避之不及。
2,豌豆糕
只能馋馋,又是一种没有吃过,甚至连名字都不清楚的美食。
豌豆泥可以被捏成各种形状,荷花盆都行,可惜没有配图,团子只能想象一下。
这吃的是点心,还是艺术呢。
3,老玉米
终于有一个团子知道的了。
团子读初中的时候,我爸在外地打工,每次回来到学校看我,会带我出去买点好吃的。
学校外面有些店面会在门前支个小摊卖煮熟的玉米,我爸就会给我买一根老玉米。
4,菱角&白薯
现在很少看到卖菱角的了,十多年前比较常见。
白薯就是我们平时称呼的红薯。煮熟的红薯和烤红薯口感不同,团子更偏爱烤红薯。
但我喜欢以前在土灶里烤的红薯,外皮有一点发黑,剥开外皮,咬一口,好烫好烫,但是可香甜了。
老北京美食太多太多了,这里不一一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