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试解读《景观社会》第三章:第59段

2023-03-23 17:10 作者:顾永琳  | 我要投稿


图文无关:由于经验主义的最终形态是走向作为全体经验整体的历史主义,因此现代思想正在恢复思想的超历史属性,并且建立新的根基。这个也是很多哲学书并不会明讲的思路之一。

第59段

 

Behind the glitter of spectacular distractions, a tendency toward banalisation dominates modern society the world over, even where the more advanced forms of commodity consumption have seemingly multiplied the variety of roles and objects to choose from. The vestiges of religion and of the family (the latter is still the primary mechanism for transferring class power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along with the vestiges of moral repression imposed by those two institutions, can be blended with ostentatious pretensions of worldly gratification precisely because life in this particular world remains repressive and offers nothing but pseudo-gratifications. Complacent acceptance of the status quo may also coexist with purely spectacular rebelliousness - dissatisfaction itself becomes a commodity as soon as the economy of abundance develops the capacity to process that particular raw material.

 

    即使日益进步的商品消费形式提供了各种可供选择的角色和物品 ,在华丽的景观式的娱乐活动背后,一种平庸化的倾向依旧统治着全世界。

    这句话能给出两层意思,一是景观所产生的效应就是将景观式的存在者变成一个平庸的存在者。我们大致能够猜测这个“平庸”指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指没有差异或者说厌恶差异的一种存在方式,这样讲可能还是太抽象了,那就那我们的生活甚至是我们现在或者是曾经有过的心态来距离吧,那样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想象一个这样的人,ta听一首歌就只喜欢原唱,或者说听演奏不能容忍任何一处失误或者是有意的改编。看到“首当其冲”“炙手可热”或者是“粉墨登场”的其他用法就非要出警(当然这个事情的搞笑之处在于这种人明明已经get到了说话者的意思还要停留在这个词语的争端上,这种人担心“不标准”的使用方式会毁了流畅的交流但是全然没有察觉自己恰恰是理解和含义才察觉到这种使用的差异的)。这类人只认可单一的标准而否定一切差异的价值,但是由于自己也仅仅是对这个标准的一个有差异的模仿者,因此这种人也会在无意识里否定自己的存在价值。所以说现代性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虚无主义倾向,从两种含义上来说都是虚无主义的。一方面认为自己无价值的观点是庸俗的虚无主义的;另一方面明明认为自己是无价值的却还要装作自己是有价值的存在者而存在的观念在深层上更是标准的虚无主义。

    此外这句话也呼应了之前的段落,表面上商品世界里不断出现的“新东西”并不能说明在这里面就有创新活动产生,相反这就是景观体系的内在本质。创新活动就受到了景观的驱动,这里没有代表了生命活动的创新,相反景观仅仅是“非生命之物的自发运动”(参见《景观社会》第2段)。

 

    伴随着强加于两者之上的残余的道德性的压抑,残余的宗教和家庭组织(后者仍然还是权力的代际交接的主要方式)刚好可以与关于世俗性的满足的虚伪主张调和起来,因为在这个具体世界中生命依然受到压抑,而只能得到伪-满足。

    这句话,用来解释景观能够与原有的区域性的权力阶级融合起来的可能性和具体方法,但是就有由于景观能够和各种彼此之间甚至不相容的社会结构都能够共生,所以说它的运动结构就一定是足够抽象的。

    景观负责提供一个至少在局部是单一的、也就是平庸的组织方式,之后从各种寄宿于其上的本土社会组织中借用它们各自的压迫力,每个社会都不得不拥有一套暴力机构,不管是物理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霸权。所以现代资本主义批判的工作都不约而同地发现了资本主义帝国和其社会内家庭的组织形式的同构性。最著名的称呼就是“俄狄浦斯式”的三元家庭结构。

 

    对于现状的自满的接受也就可能与单纯的反叛活动共存——(因为)随着经济繁荣到能够发展出控制这种特定对象的能力时,不满情绪本身也成为了一种商品。

    基于前面的段落里(具体是指第58段的末尾一句的解释里)我已经解释了为什么有一类“左派”其实是其批判对象的衍生物,所以说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不满情绪助长了这种环境的稳定保持。那么为这类成员提供“不满”就是为他们提供生活资料的重要部分。


题外话

    好呀好呀,现在一部分年轻人烧香都要被嘲讽呀,明显的歧视。可不就是嘛,我曾经说过的,更原始的那个形式:“时间拜物教”。有些学者还以为这是拜物教的某个发展后的形态,我认为这就是最根源处的形态了,懂又不懂呀!


试解读《景观社会》第三章:第59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