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天使课堂】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力?

2022-07-27 17:06 作者:医患有道  | 我要投稿

【天使课堂】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力?

 

感恩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感恩更像是一种文化传承、一种修养、一种美德。现代生活中,一些颓废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腐蚀着年轻一代的心灵,一味索取不知回报,理所当然获得的想法,使得一些年轻人变得自私冷漠,并且快速的成为现代社会的独有现象,如“啃老族”、“利己文化”。对广大青少年和父母来说,是否具有感恩意识和感恩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在未来是否具有让自己幸福起来的能力。

 

为了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感恩力,塑造良好的品行,促进身心发展健康,7月26日,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特邀心理咨询师梁秋仪开展了以“感恩在心 与爱童行”的公益心理公开课。

 

 

梁老师是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游戏治疗协会联合认证小组游戏治疗执行师、游戏治疗师以及家庭游戏治疗师,现任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康复科心理咨询师。擅长关注青少年心理成长,通过游戏互动,发现青少年行为模式,让青少年敞开心扉,挖掘其可支持发展的成长资源。

 

 

在我国,感恩文化源远流长,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都是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所有的文化中都离不开感恩,只是感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一种能力,感恩力为什么这么重要?

 

 

梁老师表示,感恩力简单来说就是具备感恩的能力。是外界给予自己的恩惠产生认知,并伴随积极情绪的复合认知过程。感恩作为一种积极情绪,对不适的生理或心理症状起直接的缓冲抑制作用。具有感恩特质的个体容易注意到身边发生的积极事情,更多体验到积极情感,它能与各种负性情绪和病理状态进行对抗。

 

 

从生理学的角度,在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过程中,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腺体活动都会处于最佳状态:呼吸保持在17-20次/分;心跳正常,血管舒张;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增加,消化与吸收旺盛。有感恩习惯的人往往反应敏捷、动作灵活、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感恩不仅是一种行为(当得到他人帮助或馈赠时说“谢谢”),同时也是一种能带来生理反馈的正向情绪(感到愉悦、释怀),是一种美好的情绪情感体验和积极的心态。有利于促进孩子心理的康复。对受恩者是得到后的温暖、喜悦和幸福,对施恩者是对弱小的同情,对无助的关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给予后的欢愉和快乐。

 

 

那么,培养孩子感恩力的黄金阶段是什么时候呢?梁老师表示,最好在孩子3-6岁以及7-18岁这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孩子纯真无邪,面对爸爸妈妈的时候,他们通常都会无所顾忌地张开手臂来让爸爸妈妈拥抱,其实这就是他在毫无保留地向父母索要爱。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多点表现爱,让孩子去模仿你们充满爱的行为,学习去关爱身边的人。

 

 

第二个阶段,孩子已经处在青少年儿童时期,有了很强烈的自主意识与个性,他们会渴望爱,渴望别人的关注,同时也明白到爱是相互的、流动的,自己也需要对别人付出关心和爱。因此,这时候家长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情绪与压力,给孩子多一点鼓励与关爱,用爱温暖孩子的内心,从而让孩子也懂得给予父母自己的爱。

 

 

在授课现场,梁老师分享了一些关于感恩的小游戏,提问了现场的孩子:“说出一位在你成长过程中,对你影响很深,很重要的那个你想感谢的人,为什么感谢Ta?”,一个小女孩勇敢地走了出来,羞怯地说她想要感谢的人是她的奶奶,因为奶奶带大了她。

 

 

回答完之后,小女孩随即走回去给了奶奶一个大大的拥抱,这个举动不禁让奶奶湿了眼眶。

 

 

来到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治疗的孩子,都是折翼的小天使,他们有语言却无法沟通,有视力却不能与你对视,有听力却对你的问话充耳不闻,有智力却无法接纳知识,有行为却古怪刻板......但通过天使医护人员悉心的治疗与帮助,以及家长的坚持与教导下,这一刻孩子们仿佛都懂得了感恩,学会了爱。小女孩与奶奶相拥的画面,温暖了在场所有人的心。

 

 

拥有感恩的能力,用我们的指挥发现身边的美好。这些温暖的瞬间:无微不至的照顾、温柔的鼓励开导、时常问候、时常关怀.......都记录着天使医护人员对患儿的爱与无私。

 

在此,感恩每一位父母,感谢他们的付出与坚持,让孩子们都能重获生活的希望。感谢每一位医护人员,以厚重的医德医风守护千千万万孩子的健康与家庭的幸福。



【天使课堂】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