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
引子
事实上,当人类发展到这样一个程度时,就该意识到科技对世界的影响绝非过去的只言两语可以预测。
当然,到了那时的某个时刻哪怕有人恍然想起古代人的预言或许只是无聊的兴致使然。换句话说,他们只会“古板”地认为预言的定义只不过是古代人所认为的幻想与现实所在天平往现实倾斜。
于是在这样的年代,古老科幻的事实发生在离普通人不远的社会不免让人在惊恐之余感谢上天让他诞生于这个时代。
可是就个人的影响,世界之大变化对于一个平凡人而言所造成的影响不见得大。因为一个人类的悲欢总是与其个人有关而非与时代相连。
但换言之,倘若本人置身于这样一个时代,不免使人幻想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弄潮儿,并以此为梦想而前进。
毕竟个人的七情六欲只会为满足其自己而服务,集体意识只会悄然出现于来自后天潜移默化的调教或由于生存必须的抱团取暖。
但这些不会影响我否认这不是一个极好的时代,它足以将作为人类的私欲完美满足再利用花言巧语使人无怨地提足迈入为时代贡献的大部队中,将个人命运与时代结合。
在这个时代,世界将数学、物理以及化学层面上的取得的成果应用于人类本身,并因此划分出了三大新物种——他们与普通人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社会并未因此分崩离析,他们这些新种人在外貌方面他们与普通人类并无二致。而且当这样的技术首次面世只会被有心人掌握于自己手中,以至于新种人数目寥寥无几。
再者,哪怕如此的堪称幻想的技术稍有泄露,也会在不长的传递链中悄然断开。更不用说当有人类已然获得其三者之一的能力时,更是无人能将这样的技术传播向外界了。哪怕在初期偶然外传,当一个得以改变人生命运的途径还在你的面前,人性的卑劣性只会显露无疑,它的达成几乎毫无难度甚至是毫无后果可言,仅仅是将基础科学的前沿技术与人类相结合。
在这样一个足以轻松满足私欲的时代下,甚至平民都可轻而易举地将使用这种技术的条件满足。如此,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反而将一些人对这种技术的私欲提升到了顶峰。
闭觉立命控靉注世者。
携物定标转换利用者。
斥目匿影戏命谑讽士。
这三种人类……不,三种新种人,就藏在我们身边。

第一章
“你看看这引子写下去怎么样啊?[笑哭]”
沈文弨将他绞尽脑汁写了两天的引子发给聊天软件上的好友后,颓然地将手机丢到桌上。
公元2143年处在一个不尴不尬的时代,地域战争偶有发生,科技进步空间依旧巨大,如今的世界仿佛依旧站在新时代的萌芽阶段,对美好新时代的抱有期许的标语遍布大街小巷,世界的进步速度如数十年前几乎无二,过去的前沿技术也不过是突破而已,在大众眼中并未有什么实质性的应用。
世界的目光不知从何时开始转移向了外太空,新闻之中所谓专家所攻克的各种难关皆不脱离「材料」二字,长久的平稳与安定仿佛使这个国家、这个世界引入了莫名的穷途。
沈文弨写下这篇引子并非思绪的灵感突现,其间内容大多取自他父亲遗留下来的那本堪称保存完美的古书。或许那也不能称之为书籍,倒不如说是他父亲亲笔留下的随笔。但其中的内容无出其外的围绕着三种新种人的详细信息,譬如技术应用方式等,但我更倾向于那是至今依旧盛行的「科幻小说」。
因为那太匪夷所思。
不过,这本他从他父亲遗物中偶然发现的小说依旧为几天前的他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思路。
试问,当衣食无忧,何堪成世人所追求?
太阳能的效率提升,机器量产的充足食品等等无不促使着人们将目光从小我之私欲上转移,将目光投向集体之中争夺着比如地位和名望。
这篇小说就悄然激活沈文弨的头脑风暴。
不辨其是非,这部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一个故事的「科幻作品」放在当下绝对是一部好文章。
沈文弨不会去尝试收集其中讲述细致的各种材料,倒也不是不想尝试一番,但哪怕在物质充盈的当下获得其中一部分材料依旧需要不小的代价。
在他们这代人上一辈眼里,从进化的角度上来说,物质的充盈毫无疑问将会对人类的大脑发育提供巨大的便利,人类头脑的不断进步是可以预见的。但实际上,外部物质影响在两个甲子过去的今天依旧人的后天发展,这就导致如今的人们反而将更大的精力用于应对懒惰带来的负面情绪。但事到如今又不能全然将发展至如今的社会做出大改变,因为当人们意识到时,他们早已不能团结一心的冲出使人愉悦的舒适圈了。
也正因如此,「文学」等富于精神内涵的事物已然不再常见。争名逐利的时代下,沈文弨敏锐地意识到一部惊人的文章是一块让他迈入高等世界的敲门砖。
于是沈文弨在找到这本小说当夜便着手创作,但两天的努力的结果差强人意,也让他筋疲力尽。这似乎证明他的确不是一块写作的料,他也开始反思要不要使用其他方法。
——引子是他试图自主创作无果后誊抄大部分随笔内容而成。
“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人凯文.凯利创造一个新单词:技术元素(technium),其包括文化、社会机构和哲学概念,亦“能够刺激工具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已有发明的再生产动力”。创造该词旨在试图将技术定义为普遍过程。布莱恩.亚瑟在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技术与生物进化的平行性,即每种技术经由与其他已有技术结合而产生,且前提是存在能够容纳它的机会补缺。”
半个小时后,好友回了一段长文,接着说:
“你有读到过这段话吗?”
“什么意思?”
“这几天你没有从你父亲的笔记上看到这段话吗?”
沈文弨突然愣住。
这时好友电话打了过来,沈文弨秒接过后,还来不及问对方为什么那么回答,好友用他熟悉的音色缓缓开口:
“记得我给你讲的那个古早的不转钱直接枪毙的诈骗的笑话吗?举起你的手吧……”
好友在他耳边低语:
“我就在你身后。”
后脑勺冰凉的触感让沈文弨头皮发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