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后评估效果的思路
助听后的评估,常见的有听阈评估,言语识别率评估,林氏六音评估,真耳分析验证,问卷评估等等。 1,林氏六音评估最简单,但孩子小还好,大了其实没必要用林氏六音了,太简单,更多是作为一个设备是否正常工作的测试方法。 2,真耳分析验证也不用太迷信,更多是一些助听器门店的噱头。真耳分析验证比较好的一点是它用的是言语声信号(咱们纯音测试和听阈评估用的纯音或者窄带噪音)。一般我们会在遇到困难时,做真耳分析。平时做的话,其实对孩子的状态有比较高的要求,不做也没关系。 3,最常见的评估,还是听阈评估。大家可以理解为在戴上助听器或者耳蜗后,进行的纯音测听。目的是明确各个频率,补偿到什么程度。这个评估非常重要,也是区分听力中心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因为这个测试很费精力。但是呢,如果孩子大了以及成人,这个评估的重要性其实是降低的(但依旧是必须的)。因为这个测试的信号是纯音或者窄带噪音,虽然理论上也可以反映语言识别,但毕竟不如真实的言语声信号。 4,大孩子和成人,最重要的测试是言语识别率测试。这也是咱们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干预的目的。 5,言语识别率有三种,单音节词表,双音节词表,短句识别。其中短句识别最简单,双音节词表最接近日常生活需求,单音节词表和听力对应度最高。 6,言语识别率测试也有三个,分别是测裸耳,助听后,助听后加噪声。 其中第二个助听后最重要,第三个最接近日常需求(因为有噪声环境),第三个也是咱们换机器评估效果的非常重要的指标。比如孩子试戴新的助听器或者耳蜗处理器,第三个能明显提升,那就换。 一般来说,5.6岁的孩子就可以开始配合言语识别率测试了,可能配合得好需要上小学之后。 而5岁以下的,比如3岁了,也不是不能做哈,只是可能不够准确(也不能区分左右耳),不需要去听力中心做,可以尝试自己在家统计就可以,有统计学规律和意义。 比如你说一个词,孩子能复述,这个就算一个成功的。 听力中心做会把错误的也统计出来,大家在家统计正确的就行,因为错误的你不知道孩子是不能重复还是不愿意重复。 单个字,或者单个词,都可以。 7,对于不能配合言语识别率的孩子,比如3岁以下的,除了最常见的听阈识别评估,还可以辅助问卷评估。常见的有little ears 评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