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谱面创造优良的手感? Don‘t Die Lv.10 谱面赏析【MuseD

前言:
以下的赏析是由常规写谱思路出发撰写的,仅代表我个人的、主观的意见,并不代表最终谱面所呈现的效果和谱师的真实意见,且本人难以保证下述观点完全客观且正确。这段赏析仅供谱面创作经验的交流分享。若您认为分析有遗漏或谬误,欢迎和谐讨论!
这张谱子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十分工整,打起来手感也是很不错的。几遍下来我就有了写解析的想法。那么这段解析主要要写什么?主要就是要从采音、结构、配色、排列、最终的手感等方面探究这个谱子好在哪。下面我将沿歌曲解析这张谱子的精妙之处。
一、1~58combo是谱面的intro段。Intro段主要要做的就是引出谱面和帮助玩家进入状态,因此配色和排列不宜复杂。这里比较值得分析的细节如下。
1)齿轮的密度。在音乐情绪弱时齿轮密度不易过高。此处齿轮密度恰好使同一时刻屏幕内不会出现多于两个齿轮(多数时间是一个),这个密度可以作为大致的标准。
2)长条的过渡用法。这个用法非常通用且有效,原因自不必多说。后面会提及其在这个谱面中的特殊用法。
3)超短hold的使用。我们用星星(即超短hold,下同)的目的常常是采某些特殊的音或者重音。这里用星星是为了简化配色、作为采音思路转变的标志和使hold的切入更自然。那为什么这里不用小型呢?我的想法是小型不足以在37combo成为采音思路的转变标志,且排列也不如用星星工整。(见图1.3.1)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把星星都换成小型,那么33~39combo那5个note的排列是不是就会变得上下不均衡?正是因为有齿轮和星星这两个视觉上比较大的note“托着”上轨的小型,这段谱面的上下均衡感和工整感才没有被破坏。类似于这样的配色思路也是较为通用的,值得我们参考。

图1.3.1 上下均衡的配色思路
二、60~127combo正式进入主歌段。这里的采音思路也较为简单,基本上就是两轨分采两个声部。配色方面也比较常规。这里的过渡段值得说一下
1)85~94combo还是在力求配色的简洁化,同时完成过渡段的任务。这里依托前面的配色,用5连16分和前面的采音作出区分,同时长条采受伤音效完成过渡。(见图2.1.1、图2.1.2)此处再现的星星在用法上和1-3介绍的用法稍有不同,不同点在于这里的星星确实采了特殊的音而前者没有,相同点在于两者都起到了简化配色的作用。有人可能有疑惑:此处真的有必要简化配色吗?假设前面的小型5连16分我换成中型(指过渡段后用的中型)表示采音变化,星星换成大型突出重音,这一段似乎变化不大。我认为配色是构建谱面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配色的变化往往意味着音乐段落的变化,所以配色若非必要不能写乱。这里若如上思路配色,写出来这几个note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前后缺乏相应配色与之形成一个完整的配色思路,谱面配色就会乱。而简化配色不仅可以使谱面更工整,降低了玩家的读谱难度,还可以保持其思路的一致性。关于谱面思路的一致性这点下面的分析会提及其发挥
作用的原理。

图2.1.1 配色的简洁化(1)

图2.1.2 配色的简洁化(2)
三、129~284combo是谱面最精彩的段落,其做到了很高的手感契合度和非常完整的谱面思路。我将从采音思路和谱面构造思路两方面分析这段谱面。
1)采音思路。采音往往代表着谱师最希望表达的音乐部分。这段音乐相比前一段引进了更多的声部,音乐变得更加复杂,因而谱面更需要从音乐中筛出最重要的音乐元素。那么这里最需要表达的声部是什么呢?首先当然是旋律(lead),该段落中旋律一直是谱面的主导部分。其次鼓组也是必须表现的,尤其是在129combo之前鼓组的存在感一直很低,129combo之后鼓组的响度陡升且力度很强,这种变化需要明显地体现出来。当然还有中途插入的人声采样和其他元素,但最主要的还是鼓组和旋律。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将这两个音乐的元素结合起来构建谱面?一般来说区分采旋律和鼓点是比较保险且不会犯错的做法,但是很多情况下旋律和鼓组在音乐中并没有也没必要严格区分,如果强行将两个结合得很好的元素给区分开,那反而会破坏谱面的表现力。这里谱面的处理方法是:只将snare(军鼓)这个突出的声部区分开,其他底鼓和旋律一块采。这样处理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这样处理调和了底鼓和旋律,将两者合二为一形成一个新的“声部”,给谱面的排列和配色带来很大的方便,这个后面会提及;然后这样处理提高了snare在谱面的比重,更好地表现这个比较重要的部分。
2)谱面构建思路,即配置和配置间关系的构建。确定了采音思路后,129~284combo的配置思路就十分自然了:在129~166,194~202,217~272combo用大型采snare放一轨,用中型采其余声部放另一轨,其余段落根据对应音乐特点另写配置。(见图3.2.1)(顺带一提,由于这个配置太过通用且基本不需要动脑就能写出较好的配色,如今在自制谱中有滥用的迹象。给鼓点单独写一条轨道的配置会极大地增强鼓点在谱面中的分量,因此这个配置并不适合用在旋律较强而鼓点存在感较低的音乐中,但这不妨其成为一种优秀的配置。)本曲snare的存在感非常高,因此这个配置在本曲中写就很能体现snare的强度。

图3.2.1 129combo两小节的配置思路
再从头开始看整体的思路,这段谱面基本上是在紧跟音乐的变化来转变配置。不管是166combo转变到短hold的配色(注意和超短hold区分开),193combo转变为原来的思路还是246combo的短hold过渡等都是相同原理。并且每次转变采音思路都伴随着谱面从配色到排列的明显变化。(见图3.2.2)这种强烈的对比感正是谱面层次感的体现,也是谱面表现力的体现。但无论配置如何变化,最终在音乐上它们都是同属一个段落的,因此总体的谱面构建思路并没有随着配置变化而发生改变。例如,从旋律和鼓组来看217combo开始的两个小节相比从129combo开始的两个小节有所不同,但它们在音乐上属于同一段落,在音乐的结构上也相似,所以谱面中两个段落的的架构思路保持了一致。这里的思路一致就体现在谱面的配置保持一致(即3-2开头的思路),仅排列和具体的采音跟随音乐发生了变化(见图3.2.3)。那保持谱面构建思路一致有什么好处呢?我认为有以下好处:①谱面是玩家“演奏”音乐的载体,音乐的相似重复段落在谱面中的体现就是谱面配置的一致,因此在合适的位置保持谱面构建思路的一致能很大程度上提高玩家的演奏感。②玩家在游玩谱面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习如何游玩谱面的过程。相同的配置思路能够强化玩家对对应配置的印象,帮助玩家快速提高对谱面的熟悉程度同时使得谱面更加独特。③相同的配置思路能为玩家提供对后一段谱面的心理预期,从而提高谱面的手感。这些优点在这段谱面中均有所体现。

图3.2.2 引入短hold带来的的强烈对比感

图3.2.3 217combo两小节的配置思路,与图3.2.1相同
谱面构建思路的一致还体现在了手感的一致上。这一段除了272combo开始的跳音符段外谱面的所有配置都保持了连续的8分或16分note,且除了202combo开始的一小段16分外所有的note都是八分音起手的。(这两段同时也是过渡段,一定程度上需要和前面段落区分开)当然音乐的节奏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种写法,但更多时候这是一种谱师为了提高谱面手感,保持谱面构建思路一致性故意而为的。例如在从167combo开始的一段短hold配置中,所有hold尾的小型都没有采上vocal(见图3.2.4)。从采音角度看,既然没有采上vocal,那么这里的小型可写可不写。但如果这里没有把小型note写上会怎么样?这一段谱面会突然打断玩家。虽然采音的声部发生改变,但是在音乐上短hold段和前面的配置同属一个小段落,玩家的心理预期就是保持着原先谱师创造的连续的8分或16分手感完成这段谱面。如果把hold尾的小型舍去,整个连续的8分音或16分音的手感被破坏,那么玩家就会感觉特别别扭,谱面的流动感就会被破坏,就像在开车开得正爽的时候突然有人从马路边闯进来,司机猛踩一脚急刹车一样难受。那反过来看,一旦这个手感被切换,就相当于告诉玩家谱面已经切换到新的段落了,此时手感的转换就反而会变得十分自然。这也是跳音符段作为过渡段的原理(见图3.2.5)。

图3.2.4 标记的小型有保持连续手感的作用

图3.2.5 跳音符段,手感和note密度明显变化
总而言之,这段的优秀之处在于优秀且完整的谱面构造思路,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谱面的流动性和演奏感,进而为玩家创造出了良好的手感。
四、285~363combo和129~284combo音乐结构相似,因此285~364combo的采音思路和谱面构建思路上一段相似。由于vocal的引入,谱面配置变化为锁手长条+中型采vocal+大型采snare(见图4.1.1),无锁手段中型+小型采旋律(见图4.1.2)。具体分析与第三点类似,此处就不赘述了。

图4.1.1 锁手段配置

图4.1.2 非锁手段配置
五、364~463combo是休息段+build up段。此段落没有太多细节。可以稍微注意一下这里休息段和build up段递进的方式:note密度、note类型、换轨频率、入场方式、双押的引进、双押密度的递增、16分配置的引进、16分配置的增强。
六、463~649combo我将其归为第一个boss段。这一段谱面的设计也十分优秀,但对其的分析和第三点基本相似,因此这里着重分析这段谱面的新东西。
1)配置的递进思路。从463combo开始的两个小节是第三点提及的配置思路的递进:把大型增强为大型+中型双押(见图6.1.1)。这样处理的目的一是音乐结构和前面的段落较为相似,沿用并增强之前的配置可以使谱面结构更严谨,二是更加增强了配置的存在感。

图6.1.1 第一段boss段的配置
2)配置的变化思路。463~564combo的音乐是典型的“ABAB”结构,每两个小节音乐的就会发生强烈的变化。这种音乐上的变化需要谱面构造出前后对比强烈的配置以在谱面中体现。在本谱面中这种配置上的冲击主要体现在长条和16分note的冲击,note密度的陡升(见图6.2.1)。

图6.2.1 长条段的配置,相较前一段有强烈对比感
3)长条的用法。这里主要讲的是485~515combo、588~612combo两段的长条用法。两段长条段在谱面中发挥的作用是相似的,都是在表达bass的音色以及凸显出音乐的变化,因而它们在谱面构建思路上也是相似的。因此,这里着重分析第一段,第二段的分析可以类比。485~515combo的长条段概括一下特点就是长条的“侵略性”很强。可以看到这里的长条和16分note几乎把谱面的空隙都给占满了,和前面note密度较低的段落形成强烈的对比,完成6-2提及的任务。这里长条和16分的排布也相当美观。如果以一个八分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单位,上下轨长条和note所共占的单位正好都为9(示例见图6.3.1),即上下轨的note配置非常均衡,有对称美(1-3也有相似的配色思路)。而谱师为了构造这种均衡感专门设计了谱面的排列,最能体现这点的是谱面的插音。由于这段音乐的音非常模糊难以区分,这里的插音并不突兀。谱面的插音点有197combo、504~507combo,第一处插音提高了下轨的note密度而第二处提高了上轨的密度,在谱面设计下最终呈现的效果是上下轨note密度相当,构造了平衡的美感。(这里想额外吐槽一下609combo的配置。不知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初见谱面就是在这里断的?(见图6.3.2)609combo的长条往下一拉,很容易就会让玩家误认为这个段落仍未结束,因而手感保持在之前的XOXXXOXX的节奏型中。再加上boss note本身的读谱时间要比常规note短,玩家就会一下反应不过来漏掉长条异轨的boss note。当然这里这样设计有自己的道理:这是在配合564combo的短hold配置。这里长条接上无可厚非,但个人认为这里应当有更优解。)

图6.3.1 长条段的均衡与对称

图6.3.2 配置示例,可以发现boss note的读谱时间很短
七、649~843combo我将其归为第二个boss段。这一段个人认为思路较为常规,可分析的细节不多,故不着重分析。
1)配置间的转换。每一段不同配置之间的小段落(如753combo、801combo)几乎都存在一个新鲜的配色作为配置的分界线。在753combo是长条双押(见图7.1.1),而在801combo是常规双押夹心(见图7.1.2)。即使是703combo这种没有明显标志配色的部分,谱面也留空以留足反应时间(见图7.1.3)。这种配置切换的小细节能进一步让谱面层次更加分明,同时让配置间过渡更丝滑,提高手感。

图7.1.1 753combo的配置转换标志

图7.1.2 801combo的配置转换标志

图7.1.3 703combo,此处留了1拍(4分)的空档
简单总结:我们常常将谱子的工整和谱面良好的手感联系在一起。这不无道理,因为工整的谱往往强化了玩家对特定配置的行为模式,玩家顺着这个模式游玩就能得到良好的反馈。但这个谱子除开工整外,无论从谱面的采音思路、构造思路还是配置间的切换都别出心裁,非常自然地引导着玩家。这种引导往往并不十分直观明显,却几乎决定了谱面的手感。这就要求谱师创作谱面的时候多多以玩家的视角审视谱面,不断地优化谱面直至满足玩家视角下的引导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