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小时候
当我落笔写这篇文章开头都不得不用“20几年前”这样的文字时,不得不感叹时间飞逝岁月催人老。
这人啊,一上年纪就容易怀旧,儿时在农村生活的那份宝贵回忆在我脑海中永远挥之不去。今天我就来讲讲我小时候在农村晚上都是怎么度过的,看看有没有人跟我有同样的经历。
很可惜,当时没有条件可以将那时的一切记录成像,实为遗憾!导致我现在想找个跟我文字描述相匹配的图片都很难,唉。
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已经基本上通电了,不再是煤油灯时代。一度电多少钱忘了,但记得父母为节省电费,总是用那种度数比较低的、有点昏暗发黄的电灯泡。开关还是那种拉绳的灯盒,经常拉断绳子,每次都是父亲踩着凳子去维修。
夏天的晚上很热,我们坐在家门口,趁着天还没黑的时候就吃完饭了。饭后在门口乘凉或者选择去平房顶上乘凉,屋里根本不用开灯,也舍不得一直开灯,费电。黑漆漆的院子里,皎洁的月光洒了满园,月光下有我们一家三口嘻嘻哈哈的欢笑声,也忘了当时谈的是什么,总之很开心。
还记得那时的屋顶不像现在有水泥、混凝土制造的楼梯,当时上房顶都需要背上自制的木梯,从木梯爬上去在房屋顶谈天说地。可能高处更凉爽一些吧,饭后爬木梯上屋顶已经成为夏天晚上的常态。有时候还会买个大西瓜放在井里镇一下,现在的人无法想象当时吃的那个西瓜有多么的甜,凉爽。
当然,除了在院子里和屋顶上乘凉,我们还会选择去亲朋好友家串门。记得那会儿晚上串门很流行,一吃完饭就要选择一家亲戚或者邻居家去串门,我总是坐在父亲的肩膀上,到叔叔家、表姐家、堂哥家、邻居家等等。
那会儿我特愿意跟父母去串亲戚,因为每次去了都给好吃的,能玩上自己家没有的玩具,有时候还能看上他们家彩色的电视机,放一些港台经典的武打片。
那时候的冬天很冷,妈妈给我做的老棉鞋白天穿一天到晚上总是湿漉漉的,晚上在灶台边上烤鞋成为常态。小脚冻得通红通红的,一到晚上就会很痒,盆里放点开水加点盐把脚放进去,拿出来之后跟煮熟了一样。烫完脚很早就去床上了,实在太冷就直接进被窝。记得被窝里还会扔一个“暖脚瓶”(就是输液的那种瓶子灌上开水),钻进被窝捂得严实的很。有时候睡醒一觉睁开眼看到妈妈还靠在床头织毛衣,那种感觉真的是久违了!
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最多有个手动调台的黑白电视机,也只能搜中央1台和本地台。那时候的晚上娱乐活动很少,在村里睡得都很早,大部分人家九点钟也都该上床睡觉了,一个是太冷,一个是实在困了,更重要的是没什么娱乐的东西。
那时候的农村晚上很安静,夏天能听到知了,青蛙的叫声格外的大。那时候在农村晚上睡得很香很香,尤其在冬天,周末学校放假的时候一觉能睡到第二天中午的十一二点。醒来发现已经有亲戚、邻居们在屋里和爸妈聊天了,害羞的自己使劲往被窝地下钻,那会想起床撒尿也没法起,只能等着外人走后赶紧起床。
那时候的冬天,我们农村都是靠煤球炉取暖,晚上拿些馒头片、红薯烤着吃,一家人围在火炉旁,爸爸偶尔还会在炉子上烫几两小酒解解馋。那时候晚上睡觉很容易煤气中毒,尤其躺在床的最里面挨着墙的那一个。第二天头晕目眩、恶心想吐,听老人说出去外面冻冻就好了。
后来,我们逐渐长大了,晚上学校要求上晚自习,披上大棉袄,穿上棉裤,手电筒挂腰间,到学校跟同学们叽叽喳喳背诵一大通课文完事。记得那会儿正热播央视版的《笑傲江湖》,下自习的铃声一响,我们几个人抓紧时间往回跑,生怕耽误了看电视从而影响第二天在学校里跟同学们交流剧情。记得那会儿我们家附近只有一户人家有彩色电视,我们每晚统一集合到他家观看电视。
提起回忆、提起童年,总是能滔滔不绝地说很多很多,有点刹不住,但同时也会揭起我20几年的情感起伏,虽然并不是真的像歌词说的那样“回忆总想哭”,但每每在回忆起那个年代,回忆起那时候的童年,心里总是会有一种隐隐作痛。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儿时的那种“很农村”的感觉再也消失不见了。现在的人们学会了熬夜,学会了玩手机,学会了泡酒吧,学会了打麻将,学会了喝酒喝到天明……而那时候的农村我总是能常常想起,而且像演电影一样在我脑海中一一放映。
20几年前,我在农村的晚上就是这么过来的,我感觉很真实,很享受,那种感觉“很农村”,也很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