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 第五节 孤独的爱国者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锦帆游侠
为了维持奢靡的生活,西晋上层们加紧了对百姓们的盘剥。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金谷园的富豪石崇。和石苞所预料的一样,他根本不需要给小儿子石崇留下遗产:因为石崇搂钱的能力实在是太强了。
石崇曾经当过荆州刺史,一般的地方官搂钱,无非走受贿、贪污、以权谋私这样几个例子,石崇更加直接:他亲自去当劫匪。
荆州地利发达,来往客商很多,经过的客商或多或少都要被石崇抢一笔,地方官亲自抢钱,自然是没有人来查的,也没人敢查,石崇因此而积攒下了巨额的财富。
相比汉族百姓,少数民族的百姓们受到的压迫更加深重。汉族百姓们该有的负担,他们一样不少,而他们还要承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的异样眼光。
内迁的匈奴人和氐人便是最好的例子:对于这些内迁的部众,朝廷们看中了他们出色的作战能力,对酋长们进行了百般拉拢,忽悠他们来帮忙打仗,而事实上,朝廷并不信任这些部众,想方设法去削弱他们的实力,南匈奴就是这样被一分为五,分别设置了汉人司马对他们进行监督的。而氐人被强制内迁到关中之后,从西晋开始,历任关中都督和西戎校尉一直都由宗王亲自担任,对氐人进一步进行严格看管,督促他们老实交租,老实当兵送死,不要闹出什么乱子来。
和许多人所想的不一样,无论东汉、曹魏还是西晋,大部分时候,都一脉相承继承着高压的民族政策。这些少数民族的部众们一方面要给自己酋长交租、当苦力,另一方面还要忍受着中原王朝鄙夷的眼光,给他们上交赋税,打仗送死被优先考虑的也是他们。考虑到他们居住的地方很少有什么肥沃的土壤,甚至很多地方都十分荒凉,这么高的负担压在他们身上,活不活得下去显然是显而易见的。
举个例子:众所周知,实行屯田制的曹魏田租是非常高的,而到了西晋,少数民族所拥有的土地的田租,比曹魏时期还要多出一倍:因为官府规定,无田可种的少数民族,除开原本应缴的租税外,分配到的每亩田地还要额外交十五斗米,再远的交五斗,更远的每人交二十八文钱。
十五斗米是什么概念呢?汉代一斗米大概是现在的两公斤左右,十五斗米就是三十公斤左右,那时候亩产没有现在高效,考虑到这还是额外增加的租税,基本等于这些少数民族部众一年辛辛苦苦绝大多数的收入全都要上交,连基本的生存粮食都无法得到保障,如果再发生点什么天灾,那是绝对活不下去的。
民族政策的失败,正是西晋倒台的原因之一,而可叹的是,现在仍然有许多人一边痛斥着司马氏的政策错误,一边做着同样的事情。
关陇地区的人民对此深有体会:这块地区从永熙元年(290年)开始就因为水利荒废而导致连年干旱,再加上沉重的税赋,人民已经没有活路了
活不下去的他们纷纷成为世家大族们的依附民,要么就成为大户人家的奴隶,
还有一条出路:造反。
元康四年,匈奴人郝散带着活不下去的一部分匈奴部众攻占了上党,杀死了地方官。但当年发生了饥荒,这些部众没有粮食收入来源,四个月后,为了保存部众们的性命,走投无路的郝散投降,被冯翊都尉所杀死。
投降了还要杀,基本是向这些部众传达了一个信息:目前的高压政策是不可能改变的,老老实实交租是正经,至于你们的死活,朝廷是不管的。

两年后,郝散的弟弟郝度元联合冯翊、北地的马兰羌、卢水胡部众再度掀起了叛乱,叛军攻杀北地太守张损,击败了冯翊太守欧阳建,接着又击败了雍州刺史解系,取得了很大战果。
关中的局势恶化,和此时担任雍凉都督的赵王司马伦不无关系。作为司马懿的九儿子,赵王司马伦并没有什么才能,他宠信一位叫孙秀(并不是投奔西晋的那位吴国宗室)的狗头军师,将政务全权委托给了孙秀,对他言听计从,也正是孙秀的胡作非为,引起了关中地区的羌人和氐人的极大不满,导致了这场叛乱。
面对声势浩大的叛军,西晋朝廷迅速做出了反应:赵王司马伦被立即征召回朝,顶替他的是司马伦的哥哥,司马懿的八儿子梁王司马肜。

虽然司马伦比较废物,但好歹也在关中地区干了四五年,手下的兵将也大多是司马伦的嫡系,怎么说也得让司马伦先解决了叛军再谈处罚,就这么临阵换帅,是不是太急切了一点?
但对西晋朝廷而言,这并不是一次简简单单的临阵换帅:因为贾南风终于有理由开始整顿关中军镇了。
从西晋开国以来,各大军镇一向由宗王出任都督,尤其是关中军镇,更是嫡系亲王才能担当。这固然给稳固政权带来了一定好处,但也意味着在地方上,宗王掌握了更多权力,如果中央不加以管束,要不了多久,这些宗王就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地方一霸。
因此,为了插手关中的军务,贾南风安插了几个心腹:他们就是之前所提到的身为金谷二十四友,担任冯翊太守的欧阳建、担任雍州刺史的解系,以及担任长安令的潘岳。为了保险起见,她还安排了自己的亲信赵廞(xīn)担任益州刺史,盯着司马伦的屁股。
这次关中叛乱,两派人互相将责任推给了对方。毕竟司马伦是宗室,欧阳建和解系还算给了点面子,他们将责任推给了孙秀,认为是孙秀的倒行逆施导致氐人和羌人的叛乱。他们联合此时正在洛阳担任御史中丞,解系的弟弟解结,要求诛杀孙秀给叛军一个交待,孙秀则指责是欧阳建和解系剿匪不力,才导致叛乱扩大,两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就在关中军镇争吵不休的时候,秦州和雍州被压迫的氐人和羌人也对关中的叛军进行了响应,他们拥立氐人齐万年为皇帝,包围了泾阳。
借着齐万年起兵的理由,司马伦更进一步提出了一个要求:让朝廷增兵三万交给关中军镇,用以平乱。
本来司马伦就是贾南风眼里的靶子,何况关中军镇掌握的兵力也是地方上一等一的,之前平定郝散的叛乱如此轻松,到现在就搞不定了?司马伦增兵的要求让贾南风不得不怀疑他是要借机做大,她自然不会允准这个要求,让梁王司马肜顶替了司马伦的位置。
为了削弱司马伦的力量,她让人给张华带了个话,让张华去告诉司马肜:"司马伦这个废物把关中搞垮了,就是因为重新孙秀,你这次去关中,记得把孙秀砍了,也顺便把司马伦的力量削一削,杀杀他的气焰。"
司马肜满口答应,到了关中跟司马伦一碰头,司马伦顿时就明白了:这明显是贾南风要借机搞我,老哥你一定要拉兄弟一把。
孙秀的朋友辛冉也在一边给司马肜吹风:"关中叛乱,本来就不关孙秀的事,这都是皇后为了搞垮赵王才让您这么做,千万别上当。"
司马肜就此放弃了杀死孙秀的念头,而回到京城的司马伦非常有政治嗅觉:他明白自己已经成为了贾南风的目标,要想保住地位,最重要的还是韬光养晦。
要说司马伦确实是一个人精,在孙秀的指导下,他结交贾谧和郭彰,取得了他们的好感,在贾南风面前说了许多司马伦的好话。司马伦渐渐就此取得了贾南风的信任,他借机提出想担任录尚书事或者尚书令的官职,亏得张华和裴頠拼命阻挡,才没让司马伦得逞。
但仇恨的种子已经在司马伦和孙秀的心中发芽:贾南风、欧阳建、解系兄弟、张华、裴頠,等着吧,等时间到了,你们一个都逃不了!
打击赵王司马伦的目的没有达成,司马肜站到了司马伦的这一边。但贾南风发现,一个新的机会出现了。
夏侯渊的孙子夏侯骏作为司马肜的副手,前往讨伐齐万年。而朝堂上推举了一位老将军当夏侯骏的属下,这位老将军已经六十一岁了,他的名字叫作周处。
周处出自于地方豪族义兴周氏,他的父亲正是在石亭之战中,断发计赚曹休的周鲂。
所谓的地方豪族,是在当地拥有部曲,以武力起家的家族。什么是部曲呢?部曲是从战国和汉初时期的佃客和宾客发展而来的,他们拥有自己的武装,平时为这些家族耕作,打仗的时候便为这些家族当士兵的依附民。
靠着这些部曲,这些家族成为了孙吴的将领,也成为了孙吴的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轻的周处便是在这样的家族环境下长大的,他靠着自己力气大,带着自己的部曲在当地胡作非为,成为了当地的三害之一,而他,正是三害之中危险最大的。
在被本地的父老们痛斥之后,周处决定改过自新,去找陆机陆云兄弟求教。
陆云建议他多读书,奋发向上,一切都还来得及,由此,周处励精图治,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三好学生。初中课本上《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大概的梗概便是如此。
故事的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现实:周处的出身,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这样的家族仗着拥有部曲,为祸乡里,百姓们自然是对他们没有什么好感的,这也是周处成为三害的原因,而这种家族,也处于士族阶层鄙视链中的最底层:毕竟士族阶层追求的是以经学传家,单纯只靠着能打,没有经学相传,士人们是不屑与之为伍的。
为了改变家族的命运,让家族走向新的高度,周处选择去读书,让自己乃至自己的后辈成为有知识,有声望的人物,而他也做到了。
随着吴国的灭亡,吴国的士人们接连入仕西晋,而周处靠着自己的学识,成为了吴国将门之中,唯一入仕洛阳的人。
周处历任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楚国内史等职务,在任上都做的非常出色,他安抚流民,归附叛军,处理悬案,教化百姓,成为了四方称赞的官员。

但周处发现,他不管做的再好,仍然处于朝廷鄙视链中的最底端。因为朝堂上的北方高门士族一向就看不起这些南方士族,认为他们是卑贱的亡国奴,并没有和他们并肩朝堂的资格,就连江东的头号家族吴郡陆氏,在洛阳也显得低人一等,陆机和陆云兄弟就遭受了许多区别对待,而周处作为南方士族之中最底层的一等,自然要承受最多的白眼。
周处也是一个眼里不揉沙子的人,此时的他已经担任了御史中丞的职务,负责的就是弹劾不法分子,朝廷上下不论是谁,只要有违法行为就会被周处抓住弹劾,这其中就包括了梁王司马肜。
让周处当夏侯骏的部下,正是出于司马肜的授意,他准备借着这个机会借刀杀人,而朝中的大臣们都讨厌周处的刚直,也趁机争相下脚,把周处抬出去送死。
出自颍川陈氏,陈群的孙子陈准比较有良心,他上奏朝廷说:"夏侯骏和梁王司马肜都是贵戚,不是当将帅的材料,这样的人,进攻不需要追求功名,撤退也不怕责罚。而周处就不一样了,他忠勇果敢,又和司马肜有矛盾,一定不会得到救援而丢掉性命。我推荐让孟观带一万精兵当周处的前锋,必定能歼灭敌寇。不然,司马肜一定会让周处当先锋,此战必定会失败。"
但朝堂上支持打击周处的大臣们占多数,并且,对贾南风而言,周处的失败,并不一定是坏事,她正好可以借机将司马肜调走,进一步弱化关中军镇的权力。因此,陈准的上奏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连齐万年得知周处即将亲自前来的消息,也发出了感叹:"他当初当新平太守的时候我就认识他了,是个很有本事的人,如果他自己亲自带兵前来,我们是抵挡不住他的,但如果他受制于人,必然被我所擒。"
孙吴的宗室孙秀不忍心让昔日的臣子周处去送死,提醒他用老母在堂的理由推辞不去。
明知道此去是朝堂上大臣们的歹毒用意,想弄死自己,但抱着为国效命的心态,周处还是义无反顾抱着必死的决心,踏上了征程。
此时,齐万年的七万大军已经占领了梁山(不是水浒传的梁山,这个梁山在现今陕西乾县的西北),而周处所统领的军队,只有五千人。夏侯骏命令周处即刻进兵,不得有误。
周处拒绝了,他并不怕死,但他不想让这五千士兵硬磕七万军队,陪着他白白送死,因此他向夏侯骏提出了要求:请司马肜派援兵。
"你等着,我让梁王亲自来给你下命令!"夏侯骏气冲冲的走了。
不久之后,司马肜亲自来到周处的营中下达了命令,并向周处做出了保证:振武将军卢播和雍州刺史解系会伴随着他一同进军,作为他的援军,而周处的任务就是冲垮敌人的阵势,然后跟着援军一起发动总攻。
于是周处带着军队出发了,他的部众们甚至没来得及吃上一顿早饭。在勇猛的周处率领下,这支军队从早上杀到日落,杀死了一万多敌军,而自己也弓箭用尽,筋疲力尽。
看着身边的士兵一个接一个的倒下,包围圈越来越小,而并没有被打破的迹象,周处明白,卢播和解系是不会来救援他了。
周处就此战死,和他一起战死的,还有五千多英勇的士兵。
而司马肜因为这场失败,被借机调回了京城,司马孚的孙子河间王司马颙接替了他的职位,以镇西将军的身份镇守关中。
和之前亲支宗室以征西将军的身份来都督雍凉军事相比,司马颙的权力无疑是得到了大大的削弱的。

两年后,孟观率领着西晋的中央军终于平定了齐万年的起义,为了躲避战乱,一部分氐人从关中进入了巴蜀,被有着野心的赵廞所盯上:这些氐人,似乎可以成为他所仰仗的力量,而这批氐人当中有几个乐善好施的兄弟,他们的名字叫做李特、李庠和李流,他们在之后,还会发生更多的故事。


随着周处的死亡,各方似乎都收到了他们想要的结局。
对司马肜而言。他除掉了自己的眼中钉;对朝堂上的大臣们而言,周处的死亡等于朝堂上再没有低等人向他们唧唧歪歪;而对贾南风而言,她成功达成了自己削弱关中军镇的目的。
一个忠心为国的老将,就此成为了各方权力斗争下的牺牲品,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而接下来,他们之中的所有人,都要遭受到反噬了。

参考资料
[1]房玄龄(唐)等·《晋书》
[2]司马光(宋)·《资治通鉴》
[3]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4]高然,范双双·《成汉国史》
[5]权家玉·《魏晋政治与皇权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