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虫记·西双版纳·版纳植物园·20190710 (5)


本种形态独特,分布广泛,我国南部及东南亚都有可能见到。有几个近似种,前翅斑纹有区别。

存疑,黄卷蛾属雌雄异形,雄性花纹较为复杂,种间差异大,雌虫如图所示,斑纹简单,都长得差不多,有时可能不得不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来判断具体种类。

这是一个常见种,大部分个体都可以通过前翅独特而美丽的橘黄色斑纹来辨认,但我国以及日本均记录过为数不少的白化个体,前翅的斑纹不发达或完全消失,使得它整体呈现白色,外观酷似白夜蛾属。一般来说,这种白化不会特别彻底,比如图中的个体,虽然几乎全白,但肩部仍然保留有不明显的橘红色毛。

没注意光照,过曝了,见谅。我和很多其他自然爱好者的区别之一,就是我会把拍得不好但仍然可以勉强辨认的照片传上来,毕竟我的脸皮厚,不怕丢人。本种颜色有种内变异,图为较浅的个体。

存疑,这个属的颜色比较多变,不同物种之间常有重叠,我国和印度的资料多有出入,暂时待定。
拟态枯叶,很难被发现,黑线模拟的是叶脉。


当地常见的大夜蛾,热带的气候条件使得成虫和低龄若虫可以在同一时间出现。
很多蛾类的幼虫因其植食性而遭到农林工作者的痛恨,成虫则一般认为不太有害。但本种是个例外,其成虫不吸食花蜜,反而经常吸食水果汁液,故而在成虫阶段仍被果农认为是害虫。

独特的种类,与常见的鹿蛾属有较大的差异。本属已经定名的种类不少,但常有足以让初学者一眼辨识的差异,不难。

拍得不清楚,凑合看吧。斑纹倒是还能辨认,如图所示,中室末端有一块黄色的区域,此区域内没有分离的黑斑,如果你在这里看到了黑斑,大概是不同的物种。

南方常见的大幼虫,成虫有蓝色光泽,很漂亮。其实幼虫也还能看,至少我不觉得恶心(不过我的看法似乎没什么说服力)。

曾用名:涡古毒蛾,后来的分类学家把它挪到了其他的属。这个物种的幼虫比其他纹毒蛾族的幼虫都要黑一点。
分类地位变动的物种应该沿用原来的中文名还是换用新的拉丁翻译,这一直是个问题,我自己也没有特别明确的倾向,经常看心情决定要不要改。

成虫和幼虫都很常见,图片和文字资料也比较好找,大伙就当看个乐。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如需问虫,请用私信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
*后续的修改、增删、合订等将统一发布在我的个人网站:www.liudayadan.com。如需按分类地位查阅,可以考虑去网站看看。(等我学明白php,就把网站做成动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