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湘西的世外水乡?
沈从文的《边城》是多数人拜读且力荐的读物,可能长时间看到《边城》的简介与推荐,我就默认为自己早在中学时期就读过了。直到我前段时间略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者所描绘的《边城》和沈从文让我感觉陌生,于是我加购了这本书,带着陌生的熟悉感完成了阅读。
《边城》在跨文化和比较文学领域可以说是炙手可热的研究文本,“翠翠”和“爷爷”都是研究者首选的两大比较对象,比如将“爷爷”与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人”进行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从而剖析造成这样人物性格的自然和文化环境,进行中西方文化比较。除了人物形象的比较,还有文本中意象的解析。如川端康成的《雪国》中“雪”和《边城》中“水”的研究,从“雪”中看岛国的禅宗文化,透过“水”揭示沈从文对于中国道家思想的书写,以及对水的喜爱。《边城》不仅有多语种译本,而且同一语种还有多版本译文,深受海内外读者喜爱。美国汉学家金介甫,更是被誉为“海外沈从文研究第一人”。
没看《边城》之前,我就对西尤为向往,不过这此并不是对于湘西美食的觊觎。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我都有一种莫名的向往。初中的毕业旅行,我就前往了云南——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那时还没有《去有风的地方》这部治愈系的爆剧,但是有一部俘获我“芳心”的《木府风云》。我爱上了纳西族的服饰与建筑,我也得偿所愿,在丽江看到了木王府。于是,我暗自承诺,一定要去一次湘西,亲自看看沈从文笔下的世界。
“渡船”,爷爷一渡就是一辈子,他渡的不仅仅是来来往往的行人,也是渡人。爷爷身上有中国传统老人的典型特征,瘦弱却有风骨,颇有武侠小说中仙人的气质,有着御船弄水的本事。负有责任、仁义、宽厚、坚韧……但是就在频频的误会与试探中,爷爷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散手人寰,留下年少的翠翠。我会赞叹他的开明,让翠翠选择心仪之人;欣赏他的处世之道,虽然清贫却从不吝啬壶中的香酒;敬佩他克己,从不多拿坐船人的一分一毫。或许这也是我想乘坐他的渡船,畅想着,一位皮肤黝黑,瘦弱精干的老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撑着长长的竹篙。旁边蹲着一只小狗,船尾的翠翠在和对面岸上的老二傩送唱着情歌。
我不想赞叹翠翠的美好品质,更不想惋惜她与傩送的爱情,我更想畅游在沈从文笔下的水乡。光是坐在岸边长满青苔的石头上,看细雨拍打着湖面,氤氲中等着朦胧处驶来一叶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