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说《秦吏》经典语录

2021-01-29 22:52 作者:逐梦焚天  | 我要投稿

1、“妇翁是觉得,我太急了!”

    叶腾道:“没错,你太急了,未考虑清楚此事利弊,变焚书为修书,于国大利,于你何益?你想要的,只是区区一级爵位么?畅所欲言之后,你能否掌控此事?如今的结果,虽然你将马车强行拽回道中,但持辔之人,并不是你……今后马车将驰往何方,也不由你说了算!”

    “更糟的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本来就够耀眼,本该在胶东韬光养晦,却还早早将自己放到李斯对面,今后,恐怕会多出无数麻烦。”

    叶腾语重心长地说道:“年轻!年轻就是你最大的本钱,李斯这丞相,能做三五年,能做十年么?天下之大,数年之内,纵然焚尽天下之书,待到你大权在握那天,更易其恶政,岂不是更容易博得好名声!在其位谋其政,管好你胶东一亩三分地即可!直到你真正持辔的那一天前,勿要轻易指点车马前行道路!”


    “你务必记住,你要争的不是今日,而是他时,是十年二十年后!”

    黑夫沉吟良久,但还是拱手道:“妇翁指点的是,黑夫受教了!”

    但他心中却是苦笑。

    “十年?二十年?我哪还有那么多时间,再过几天,就到秦始皇三十二年了。胡虏方平,关东不稳,六国遗民蠢蠢欲动,李斯这一把火下去,更是火上浇油。若我只做个政客,当然该隐而不发,但谁能知道,有些事,我不能视而不见。因为,这天下千万芸芸众生,唯独我是在远谋千载,近争朝夕!



2、 “陛下,昔日,孔子之徒樊迟请学稼。孔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孔子又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去后,孔子对其余弟子曰,小人哉,樊迟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若如是,则四方之民以襁褓负其子而至矣,何必亲自学稼?”

    孔子认为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让他们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为了做肉食者,只要做了官,一切事情就迎刃而解。


        儒家也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

    总之,儒家的教育,从来就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而是为了培养劳心者。

    但农家,却正好走了与他们完全相反的道路,甚至有传说:农家的创始人,就是孔子的弟子,那个被他鄙夷的“小人”樊迟!

    这也难怪,农家曾经被孟子等儒家宗师鄙夷贬低得不行,连稷下学宫也挤不进去,只能在弱小的滕国谋出路,去遥远的秦国找机会……(PS:农家放在当下代表人物就是袁隆平这样的人了吧,默默守护着粮食安全。)


3、 在近代民族国家产生前,不要对普通人的爱国热情抱太大期望,甚至连忠君,也要画问号。

儒家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很可惜,天下真正的君子稀少,我们大家,都是小人。


所以还是商鞅看得透彻啊:“吾所谓利者,义之本也!”

    在法家看来,人性好利,人与人之间也是纯粹的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利”则是人的一切行为和交往的唯一动力。

    于是商鞅才以利诱民,让他们从事耕战。

    所以千年血统,敌不过军功授爵。所以六国豪贵,皆被秦吏踩在脚下!原因在政,在势,在战,也在利。

    面临强迁危险的诸田为了保住自己的“利”,拼死一搏,遭到禁锢数载的轻侠为了夺回自己的“利”,也奋身相助。

    可百姓黔首为了保住自己尚能苟延残喘的“利”,当然会选择袖手旁观,再看看情况了。

每个人,都只忠于自己的生活,哪怕沧海桑田,也不会变。


4、 说实话,光是扶苏托陈平向黑夫问策这件事,黑夫已对扶苏有些失望了。

    “太幼稚了……”

    若他是一位有野心的皇子,若他还有一分进取的心思,这种时候,就不该问该退还是该进,而是一咬牙一跺脚,扛起这面旗帜!对黑夫说的话也应该是:“扶苏欲以一己之能,统军灭沧海,尉将军可否助扶苏一臂之力!?”


        且不说做事的能力,最起码连怎样做对自己最有利都不知道,遇事踌躇,六神无主,就算人品再好,想在这个人心肮脏,唯利无耻的世道活下去,太难了……

        让黑夫心甘情愿把自己的命,家人的命,手下的命,寄托给这样的人,他没那么大心脏,有时候,信人不如信己!

        黑夫就很清楚,怎么做最有利。


5、诸子百家,学术五花八门,立场各有不同。

    杨朱是极端利己,站在个人立场。

    道家黄老崇尚无为,庄子亦是保身全生,黄老则更加入世一些,试图将治身和治国结合起来黄老之术最大的问题是民众舒服惯了,国家效率就低。从一开始的休养生息逐渐变为碌碌无为,忘战必危。故黄老之术只可用于一时不可用于一世,和平太久无所作为是会耽误发展的。(PS:后世管这叫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用市场经济自发调整分配一切)

儒家各派的特点是积极入世,强调个人的社会、家庭责任。不过在立场上,也只有孟儒敢喊出“民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他各派,虽然嘴上说着“天听自我民听”,强调民本,但那些礼仪纲常,无不是给统治者提的妙方。说白了,就是脚明明站在平民中,屁股坐在士大夫处,脑袋却伸到皇帝脚边去了……


    法家自不必说,学说从头到尾,都强调尊君,集权,目标是富国强兵,兼并天下,在此之余,才考虑生民死活,虽然也吸纳了儒家一些“爱民”的主张,喜这样的法吏亦产生了“法者,天下之程式”的想法,但绝非主流。(PS:所谓霸道之术,霸权主义,可快速崛起但无法长久治世,民众过于压抑是会出问题的。)

    农家的学说虽然站在小农角度,但又厌恶商贾,甚至提出所有人都应该回归最初,一起种田,太过狭隘。

    总之,遍观诸子百家,唯独墨者,是完全站在“人民”立场上,墨家的兼爱,强调爱是不分亲疏、不分贵贱的,对一切人都是一律同等之爱,即“爱无等差”。

    墨子为此不惜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用后世的话讲,墨家的理念便是:“为人民服务!”

    统一前,秦墨与较为清廉的秦国官府尚能融洽相处。但统一后,君权为本的朝廷,与以民为本的墨家,不产生矛盾才怪。(PS:墨家放到现在就是一群又红又专不求回报为人民服务的科技工作者,是大国工匠。)


6、黑夫微微颔首,心中涌过很多念头,他现在算是明白,叔孙通与普通鲁儒的不同之处了。

    他继承了儒家一个最最最重要的核心特点,那就是变通!

    墨子曾为了黑儒家,编排过这样一个故事:

    孔某被困在陈蔡之间,用藜叶做的羹中不见米粒。第十天,子路蒸了一只小猪,孔某不问肉的来源就吃了;又剥下别人的衣服去沽酒,孔某也不问酒的来源就喝。后来鲁哀公迎接孔子,席摆得不正他不坐,肉割得不正他不吃。

    这下,子路看不下去了,进来请示说:“夫子为何与陈蔡时的表现相反呢?”

    孔子却说:“由!我告诉你,当时我和你急于求生,现在和你急于求义啊!”


    墨子在文章末尾,对此大肆批评:“在饥饿困逼时就不惜妄取以求生,饱食有余时就用虚伪的行为来粉饰自己。污邪诈伪之行,还有比这大的吗?这就是儒啊!”

    诸子百家黑起其他学派来,都是段子手,这故事,可能是墨翟编排的。

    不过,作为敌人,墨子却也一语道出了儒生的最大特点,他们能在百家争鸣里胜出,最终坐大做强的根本原因:

    不是仁义。

    不是忠孝。

    更不是诗书礼乐。

     是变通!


    有时候是有底线的变,有时候,则是无底线的变。

    再往后,整个学派,不就是叔孙通所言的“陶瑚琏”么?和古代真正的瑚琏相比,形制一样,但材质,却大为不同。

    能摆上大雅之堂充当礼器,也能放置在平民百姓家里,煮粥,可烹肉,极其亲民。

    对统治者而言,这器物真是好用,想装酒就装酒,想装水就装水,甚至在沦落的时候,为了求得生存,蛮夷之君的屎尿也能盛放。

    管你里面装的是什么,好东西还是坏东西,只要这层皮不换,他就还能自称“儒者”。

    可实际上,自诩为儒的徒子徒孙们,跟孔孟荀等真正的大能,关系早就不大了。

    就算再过两千年,礼乐诗书都作了古,还能装潢粉饰一番,套上一层“新儒家”的皮,强行跟科学理论挂钩,继续大搞国学呢!


7、一流的商贾,是像范蠡、吕不韦那样,做的是雪中送炭的买卖,提前留下情谊,看似短期内吃亏,但获益无穷。而不是像巴忠一样,心存侥幸,贪欲无穷,极限施压,囤积货物,抬高价钱,损人谋利,这只能算是二流的商贾。(PS:国家治理也一样,中国的对外投资和美国优先的政策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8、天理人情不必细诉,婚姻在于有利可图。(PS:针对中国古代与近现代婚姻门当户对与天价彩礼情况的感叹。)

9、他的罪过就是,太过忠实!

       庸主奸佞当朝,而忠臣以忠死,宜矣……(PS:现代职场也有类似情况,君子欺之以方。)


10、国待民如手足,则民待国如腹心,如鱼水相亲;国待民如犬马,则民待君如路人,如油浮于水;国待民如草芥,则民待君如仇寇,如水火不容。

小说《秦吏》经典语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