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第六章细胞因子及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第六章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发挥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质,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参与炎症反应。
主要生成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DC、粒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
注意:浆细胞不产生细胞因子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主要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表达的细胞表面分子,只存在于造血干细胞及其所分化而成的子细胞表面,而人类白细胞抗原存在于人体内任何一个细胞,它所控制的人类白细胞抗原也就存在于各个细胞,只是不同细胞表达情况不同。
1、 细胞因子的共性
1) 基本特征
① 本质为糖蛋白
② 结合受体发挥功效
③ 可诱生,且合成具有自限性
④ 半寿期短,近距离发挥作用
2) 作用方式: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
3) 功能特点:多效性(一种细胞因子可对多种细胞发挥不同作用)、重叠性(多种细胞因子具有相似或相同的生物学作用)、协同性、拮抗性、网络性、高效性
2、 细胞因子的分类
根据结构和功能分为六种
1) 白介素IL1~38 由白细胞产生或其他细胞产生,能够介导白细胞之间或其他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IL-10抑制性
IL-12APC合成促进向Th1分化
IL-4、5、13促进向Th2分化
IL-2自分泌T细胞增殖;旁分泌促进B细胞增殖。
IL-8是一种CXC趋化因子,趋化中性粒细胞
IL-3也可诱导早期造血祖细胞分化为多种血细胞。
IL-1主要由巨噬细胞产生。
2) 干扰素IFN
分为Ⅰ型IFN-α(pDC合成)和IFN-β(成纤维细胞合成) 抗病毒、免疫调节促进MHC分子的表达。
Ⅱ型IFN-γ(Th1、NK细胞)激活巨噬细胞,促进抗原呈递;诱导T细胞分化。
Ⅲ型IFN-λ(了解)
作用形式为旁分泌,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合成IFN,但IFN本身不杀灭病毒,而是作用于邻近细胞分泌抗病毒蛋白。
3) 肿瘤坏死因子TNF
TNF-α参与全身炎症反应,主要有活化的巨噬细胞合成。
TNF-β又称淋巴毒素,主要有活化T细胞合成。
4) 集落刺激因子CSF
可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如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EPO。另外IL-3也可诱导早期造血祖细胞分化为多种血细胞。EPO可治疗因慢性肾衰竭而引起的重度贫血。
5) 生长因子GF
TGF-β抑制性
6) 趋化因子chemokine
结构相似,趋化作用。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即MCP-1属于CC亚家族,趋化并激活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DC
IL-8是一种CXC趋化因子,趋化中性粒细胞
3、 细胞因子的受体
末尾加R,细胞因子受体均分为跨膜区、胞质区、胞外区。
分为Ⅰ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结合绝大部分IL和CSF)、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干扰素受体家族)、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受体、IL-17受体家族、趋化因子受体家族(7次跨膜受体家族)
4、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1) 调控免疫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的发育和分化
骨髓多能干细胞发育分化受到IL-7、SCF等细胞因子调控。
2) 调控免疫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和分化
IL-4、5、6、13可促进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
调控B细胞抗体的类别转换(IL-4诱导IgE和IgG1的产生,IL-5和TGF-β诱导IgA产生,IFN-γ诱导IgG产生。)
IL-2促进T细胞活化和增殖
IL-12和IFN-γ促进Th0向Th1转化,IL-4调控Th0向Th2转化,TGF-β诱导向Treg分化。
IL-2、6和IFN-γ显著促进CTL分化并增强其细胞毒作用
IL-5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杀灭蠕虫效应。
IL-10和TGF-β的负性调控作用。
4) 抗感染
抗菌免疫和抗病毒免疫
5) 抗肿瘤
6) 诱导细胞凋亡
TNF-α直接杀灭;活化T细胞表达的FasL结合靶细胞上Fas,诱导其凋亡。
7) 刺激造血
8) 促进创伤组织修复
一些小点:最早应用于临床上的细胞因子是IFN-α治疗白血病。
趋化因子根据半胱氨酸残基排序分为CC、C、CX3C和CXC。
TGF-β作用:
1.诱导IgA产生
2.诱导向Treg分化
3.有抑制作用
4.有促生长作用(人家本身还是生长因子)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免疫应答中的细胞间相互作用包括直接接触、通过细胞因子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细胞表面功能分子包括抗原、受体、黏附分子等。
1、 什么是白细胞分化抗原和分化群?
前者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表面标记分子。
后者指以单克隆抗原鉴定为主要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CD)。
2、 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功能(重点)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主要分为受体和黏附分子。受体包括特异性识别受体及其共受体、模式识别受体、细胞因子受体、补体受体、NK细胞受体以及IgFc受体。黏附分子包括共刺激分子等。

3、 什么是黏附分子(CAM)?
黏附分子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结合和作用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形式发挥作用。
分为:
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具有与Ig相似的V区和C区样结构域。数量最为庞大。主要参与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和信号传导。

2)整合素家族
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如LFA-1。是由α和β组成的异源二聚体,两条链共同组成识别配体的结合点。
3)选择素家族
L(白细胞)、P(血小板)、E(活化内皮细胞)。在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淋巴细胞归巢和炎症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选择素识别的配体是一些寡糖基团。
4)钙黏蛋白家族
E(上皮组织)、N(神经组织)、P(胎盘)。其配体是与自身相同的钙粘蛋白分子。
4、 黏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1) 参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活化
黏附作用。加固第一信号。提供第二信号(确失导致免疫细胞失能)。
2) 参与炎症反应过程中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黏附
3) 参与淋巴细胞归巢
4) 参与细胞发育、分化、附着和移动
5) 疾病发生
AIDS。CD4是HIV的主要受体。HIV破坏CD4+T细胞,从而损伤Th0介导的辅助T细胞和B细胞应答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