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布袋戏最新现状分析,传承文化贵在坚持与规划更需要创新。

布袋戏源于17世纪的福建泉州与漳州,又称布袋木偶戏,掌中戏、指花戏,早期的经营模式多为肩担戏为主。一直以来台湾布袋戏都是霹雳当道,金光布袋戏在2006年才由黄立纲正式承接父亲黄俊雄《云州大儒侠史艳文》的衣钵,不过到了近几年编剧人才流失严重,跳槽频率非常高,曾在霹雳写过800集的大编剧三弦,在2011年跳槽到了金光布袋戏,率领金光的编剧团队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天地风云录”系列,《决战时刻》、《九龙变》、《剑影魔踪》、《魔戮血战》四部剧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塑造出许多经典人物,例如小王 戮世摩罗等等,给了金光不少助力,开启了新金光时代的辉煌时刻。

新金光从《决战时刻》至《仙古狂涛》,金光总共发行了十三套剧集。每部剧集不乏成功角色及感人故事,但就整体看来,金光布袋戏也是有生命周期,现在是遇到了瓶颈期,出现下坡路的迹象,这点可以元邪皇作为精彩度的分水岭,从《决战时刻》到《墨邪录》七部剧集中,大多格局庞大结构厚实,主副两线剧情交织巧妙,深富魅力角色不知凡几。而之后的六部剧集,从《东皇战影》到《仙古狂涛》,除《鬼途》以外,其他五部则被观众评为「不成功」作品。《东皇战影》和《魆妖纪》之所以表现不佳,大多观众认为是双主线的原因,而金光剧组也承认这是他们的错误尝试。但是从《东皇战影》开始又出现了一个奇怪的设定,一直延续至今,编剧也陷入了难以自拔死循环的圈套。这个设定就是「俏如来的维持九界和平使命」。
当然有了这项设定之后,编剧们的确省力不少。大方向定了调,俏如来在九界绕个一圈就可以演好几档。不过,这个绕着俏如来打转的设定,起码也带来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剧情公式化
其模式是主角俏如来到达某一界,发现该地域存有既有矛盾或潜伏危机,随后俏如来善用智谋及巧言,协助当地旧友新知,共同击溃当地反动势力。这种模式,剧情的发展能够揣测推论,对观众来说既不精彩又没期待。
二、是编排不合理
在《东皇战影》之前的正邪冲突非常清楚:邪皇为了种族繁衍,缺舟为了人类福祉,帝鬼为了社稷安危,向俏如来等发动强烈攻击;为了抵御外族,群侠们只能奋勇起身抗敌。每段故事的开展,惊心动魄富含张力,反观海境、道域及仙道所产生的纠纷,起源于社会长期的制度瑕疵,是其它境界自家事务,而编剧们,凭着俏如来的主角特权,把最后胜利归给俏如来方,无视另一方并非邪恶、技不如人之辈。再者,虽顶着墨家钜子光环,毕竟身为境外之人的俏如来,特意前来插手该境事务,有名不正言不顺之虞。总括来说,剧情安排得刻意及勉强,这样的戏当然不好看。
二、强行砍线
与俏如来的设定相比,砍线是更严重的问题。当然也有编剧中途退出,所造成了砍线问题。但想下砍线后的后果是什么?《齐神箓》、《战血天道》都有大砍线的问题,不仅配角被砍戏,甚而该档最重要的boss也被砍得不成原样,例如正道栋梁逍遥游被强行砍线的行为,让戏迷无法接受。这会整档故事无法漂亮收尾不说,辛苦塑造的角色变得莫名其妙,设想下要是没被砍戏的靳铅华及逍遥游会是什么面貌?尤其是靳铅华,笔者认为这个角色没有发挥她该有的价值,《齐神箓》的结局过于粗糙,她的终局不该是信念崩溃而暴走,而是道德良善战胜心中执迷,最后为保护教众而亡,成为令人怀念的一代宗师。这样才能显现这个角色的力量。
三、文戏与武戏
很多道友入坑也是因为金光的文戏与武戏,教授智斗的画面,黑白郎君越战越勇的姿态,真是百看不厌。再看下如今,剧本过多推理和刻意拉长文戏,不可讳言一部好的剧集,剧情是很重要的,对于剧情的刻画和描述文戏是重之又重的要件,问题是相对于鬼途之前的剧情,试问诸位难道没发觉以前的文戏是一幕接一幕的令人不暇眼,而鬼途甚至鬼途之后的文戏更多的是口水话,有多少对剧情是有推动作用的?可以说毫无关系,这是在消耗戏迷的忍耐力。

过度使用必须是剧情回顾和补充说明才有的强化剧情连接点,这种手法偶尔用几次,其实会很令人赞叹,但一直使用类似手法,就会让人觉得很刻意,隐瞒线索拉到后面再写出来,多看几次只会让人觉得老套和没新鲜感。每一部戏的结尾甚至每一集的结尾,用高潮两分钟的套路,吊戏迷胃口,说真的已经行不通了。
以前的武戏是拳拳到肉,没有花里胡哨的特效,如今除了对波还是对波,要是戏迷看的是特效完全可以去看科幻片了,而是布袋戏。当然这也跟操偶师的水平也有一定的关系,但在武戏特效方面还可以再创新,新鲜感很重要。

最后我非常同意大侠说的「改变才能让传统延续下去。」。布袋戏的文化传承问题与大侠的过去的经历,都有着非常大的关系,金光面对未来,该如何去改变去规划才是当务之急。真得希望布袋戏可以越来越被世界所知,加油大侠,加油金光布袋戏,加油道友们!大家共同努力一起去传承布袋戏文化。再给点时间,也许我们会看到再次升起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