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泽猎人-食鱼蝮

拉丁学名:Agkistrodonp piscivor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蜥形纲
亚纲:双孔亚纲
目:有鳞目
亚目:蛇亚目
科:蝰科
亚科:蝮亚科
属:美洲蝮属
种:食鱼蝮
亚种:3种
Agkistrodonp piscivorus piscivorus
东部亚种
Agkistrodonp piscivorus leucostoma
西部亚种
Agkistrodonp piscivorus conanti
佛罗里达亚种


食鱼蝮属于半水栖蛇类,属于蝰科中的大型毒蛇,并且是美洲蝮属中体型最大的成员,体长通常在80厘米以上,总体长度一般在65-90厘米之间,雌蛇通常比雄蛇更小一些,雄蛇的体重在292.5-579.6克左右,雌蛇的体重在201.1-254.1克,大个体的总长度最大可以达到1.6-1.8米左右,尤其是分布于美国东部的个体,体型上限似乎要更大。最大标本为一条,东部亚种总长度为1.88米,由德默尔沼泽地区捕获并送给费城动物园得出的结果,据说在捕获过程中这条蛇受了伤,并在几天后死亡,在伸直和放松时被测量的,像这样的一条大食鱼蝮是非常笨重的,1.8米的长度就可达到4.6公斤。

特征
食鱼蝮头部宽阔,鼻部的轮廓较钝,头顶部边缘向前延伸且略高于嘴部位置,上唇鳞数6-9,下唇鳞为8-12,中部的背鳞有23-27行,雄性腹侧鳞片编号为130-145,雌性为128-144,尾下编号雄性为38-54,雌性为36-50
食鱼蝮的大多数个体体色通常呈现为黑色,头部和面部的斑纹颜色呈现为棕色、黄橄榄色、黑色底色或者棕褐色,并且覆盖有黑色的条纹。交叉带的斑纹通常拥有黑色边缘,有时沿着背部中线分布且分裂开来,身体两侧带有一系列的交错的半带,横纹的中心颜色明显较浅,几乎与他生活环境中地面的颜色一致,通常带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并向下延伸到腹部的鳞片。背部的条纹图案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年龄较大的个体颜色通常为橄榄色、灰褐色或者是黑色,腹部为黄白色,白色或者黄褐色,依旧有黑色斑点分布,并且后部的颜色更深,腹部的颜色从浅色到深色不等,头部或多或少均为棕色,尤其在东部亚种的身上表现的相当明显。亚成年的标本可能会表现出深色顶斑的特征,但即使是有些成年的个体身上任然存在这一特征,美国东部的种群后部带有较宽的深色条纹,并且带有部分白色的色素。在西部亚种的身上则较少或者没有,头部下方通常呈现白色、奶油色或者黄褐色。幼年和亚成年的个体有很强烈的对比色图案,在较浅的底色上还带有深色的交叉带,底色是棕褐色、棕色或者红色。





分布及栖息地


食鱼蝮的分布范围均在美国东部一带,包括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佛罗里达州、密苏里州、北卡罗莱纳和南卡罗莱纳、弗吉尼亚州和田纳西州、左治亚州,在左治亚州一带,食鱼蝮的分布在该州的南部至秋季线以北的几公里处。
作为半水栖的爬行动物,食鱼蝮所在的环境通常与水体有关,如小溪、河流、沼泽、池塘和湖泊地带。栖息地包括低地沼泽、湖泊、河流、海湾、沼泽、灌溉沟渠、稻田以及清澈的,多岩石的山间溪流。在咸水的环境中有有发现其身影,但本身身体条件并不是很耐受的住咸水,因此淡水沼泽才是他们最偏爱的环境。虽说常栖息于水源附近,但活动并不局限于水生环境,在距离水超过一公里的地方也任然有活动的迹象,如棕榈灌木丛、松棕榈林、松林、落叶沙丘森林、河岸森林、海滩和草原。


行为

据一次遇人类反应的行为测试中,45条食鱼蝮中23条(51%)都是试图逃跑,这也通常是动物遇到人类是的第一反应,36条野生个体里有28条(78%)采取恐吓或吓退敌人的方式,这对部分敌人来说也很奏效,意思是警告敌人自己很危险,不要离自己太近,如果这招没用的话那就逃跑,如果无处可逃那他们就会发起攻击。



当受到足够危险时,他们会表现出一系列特有的威胁警告姿势,包括振动尾巴,头部向后仰并张开嘴巴,露出通体白色的口腔以示威胁,因此也获得了棉口蛇这个名字,其名字的来源就指其所展示的行为,水蝮蛇这个名字则源于生活习性以及所在的生活环境。遇到威胁时他与其他的蛇类表现也不同,例如与他生活在同一片区域的美洲水蛇(Nerodia fasciata),水蛇和大多数蛇一样感知到有人类的存在后会立刻逃跑,并逃到水中快速躲避。但食鱼蝮则不同,作为蝰科蛇类,食鱼蝮身形较粗大,并不像美洲水蛇那么灵活,可以通过快速逃跑进行躲避。但他们自己的防御方式对潜在的掠食者依旧是有效的,他们会坚守阵地,展示威胁并吓唬敌人,如果这招没用的话那就会直接发起进攻。这样的行为也是他们最为危险的一点。
食鱼蝮在白天和晚上都有活动,阳光明媚的日子时他们通常盘绕或者躲在阴凉处,在早晨和较为凉爽的天气时,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在阳光下晒太阳,日落时会选择在温暖的地面上取暖,而到了夜晚正是他们最为活跃的时候。
食性

食鱼蝮的食性范围很广,基本上什么都吃,并且还会经常食腐,因此也被很多人称为“蛇类垃圾桶”,食物包括各种小型哺乳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以及其他各种卵生动物的蛋,昆虫,幼年的龟类和幼年的美洲短吻鳄以及其他的蛇类都在他的捕是范围之内。曾有记录过一条食鱼蝮捕杀了一条东部菱斑响尾蛇。后者同样是美国极具危险性的毒蛇,体型同样庞大且带有剧毒,但蛇之间的冲突基本上是具有食蛇性的蛇类占据优势,在食鱼蝮面前,他们有时也一样是捕食对象。同类相食的情况有时也会出现(动物间同类内部发生打斗是正常现象),通常情况下还是以鱼类和两栖类动物为主食,幼年的个体多以昆虫等无脊椎动物为主食,到了夏季或这秋季的时候,水体干涸时,他们就会来到此处的水潭,那个时候通常聚集了高密度的鱼类和蝌蚪以及其他的水生动物,这对食鱼蝮来说毫无疑问是一场盛宴,相见于平时的捕猎也轻松了许多。平时的状态捕猎也总有失败的时候。同时他们也是机会主义者,也会吃腐肉,这也让他们成为了少数会这么做的蛇种之一。据称曾有人看到过他们以从码头扔进水中的鱼头和内脏为食。他们的吞食能力也很强,可通过转动头部的方式控制猎物并通过下颌的运动进行辅助,并且有助于移动下颌一点点地将猎物送入腹中。






繁殖
与大多数的蝮蛇一样,食鱼蝮属于卵胎生蛇类,雌蛇一次可产下1-16条小蛇,最多可达20条,幼崽的体长在22-35厘米不等。如果在条件优越,如天气有利,食物充足,生长迅速的情况下,雌蛇可能在不到三岁时就可繁殖。幼崽一般在8-9月这段时间出生,交配的时间可能发生在一年中任何一个较为温暖的月份(指在其活动范围的某区域)

食鱼蝮在交配季节是,雄性之间会为了配偶进行种内争斗,行为上与大多数的毒蛇行为相似,这是性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当雄性为了获取雌性的认可时,会建立其自己的主导地位。

毒液以及危险性

食鱼蝮与其他大多数的蝮亚科成员一样,其毒液主要以血循毒成分为主,其毒液中最主要的两种成分为磷脂酶(PLA2)和金属蛋白酶(SVMP)两种成分构成。从图中可看出三个亚种间的毒液类型基本上差不多,不过毒液组分中各个占比的含量有所不同,在主要的两种成分上差异最为明显。西部亚种和佛罗里达亚种磷脂酶(PLA2)含量要明显更高,各占其43.2%和46%,东部亚种的磷脂酶(PLA2)含量则与金属蛋白酶(SVMP)含量相比相差不多各占其33.6%和33.1%,西部和佛罗理达亚种的金属蛋白酶(SVMP)含量要明显比东部少,各占其26.1%和21%。在国际LD50跑分测试中,毒性表现为静脉注射4.0,2.2,2.7,3.5,2.0㎎/㎏,腹腔为4.0,5.1,4.8,5.5,3.8,6.8㎎/㎏,皮下为25.8㎎/㎏,毒性表现较为一般。
作为大型蝰科毒蛇,食鱼蝮的毒液量也十分巨大,平均毒液量估测在100-150毫克之间,最大的一次记录为1939年测得的一条1.52米的个体排出了1094毫克的毒液。



在密西西比河下流域以及墨西哥湾沿岸一带,食鱼蝮的咬伤时有发生且相对频繁,1948年根据报纸汇报统计的数据汇编了食鱼蝮的咬伤记录。1943年记载的一次8例食鱼蝮咬伤导致3人死亡,之后一年内并没有再出现死亡记录。


结尾
在种群数量上,食鱼蝮受到的关注较少,且保护级别也被视为最少关注的那类,尚且不清楚种群状况如何。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对沼泽湿地的开发,食鱼蝮所生活的面积依旧在缩小,人蛇冲突自然也不可避免。个人猜测在佛罗理达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处应该还有较多的数量,虽然关注较少,但未来的状况以及所带来的威胁依旧是不可忽略的。湿地不止是他们家,也是美洲短吻鳄,大鳄龟,北美拟鳄龟,美洲水蛇,各种水鸟以及鱼类和众多水生动物的家园,他们在同一栖息地共存维持着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他们是沼泽湿地中的精灵,愿这些美丽的生物在未来可以继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参考资料
维基百科,微软必应,百度贴吧蛇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