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般若心经
灵山到了
其实收了猪八戒后,取经就完成了。
有诗为证:
满地烟霞树色高,唐朝佛子苦劳劳。饥餐一钵千家饭,寒着千针一衲袍。
意马胸头休放荡,心猿乖劣莫教嚎。情和性定诸缘合,月满金华是伐毛。
前四句写唐僧取经一路辛苦,接着是心猿和意马,指的是悟空和白龙马,“情和性”分别是八戒和悟空。
《慈恩传》有云:“愿托虑于禅门,澄心于定水;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马之奔驰。”
金华,指的是金波罗花,即金莲花,得道圆寂涅槃后,阿弥陀佛会手持金莲花相迎。伐毛,佛教喻为:伐毛洗髓,脱胎换骨。
这首诗:一路刻苦修行,定心收意,守戒断情,诸缘合和,圆满涅槃而成就新生。
就是悟了,灵山到了。
这里是禅语了。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记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禅宗以此为开端,推迦叶尊者为禅宗二祖。
什么是佛法,是指导人修行的方法,是渡人前往彼岸的舟筏,是指向代表觉悟月亮的那根手指。
是方法重要还是结果重要?是舟筏重要还是彼岸重要?是手指重要还是月亮重要?
当然是后者。
因此,禅宗不立文字,以心印心。众生本自性具足,即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既已觉悟,何来取经。
所以,乌巢禅师才会出现在这里,于浮屠山,传唐僧《心经》。
浮屠,梵语音译,即佛陀,本意:已经觉悟。
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
心经是最短的一部佛经,是佛经般若(智慧)部的心法纲要,故称《心经》。
《心经》有很多个翻译版本,早在玄奘取经之前就已经被译到了汉地。玄奘是在四川游历时,救了一名生病的僧人,得对方传授了心经。在他去取经的路上,沙海之中遇到诸多妖魔,诵念心经后,竟然退尽群魔,得以继续西行。在天竺学习后,他自己又翻译了一个版本。
正是玄奘译的这个版本,成为今天最流行的版本,这也是西游中乌巢禅师传给唐僧的版本。可以这么说:乌巢禅师是 将唐僧自己翻译的经书,又传给了唐僧。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第一句试译:观自在菩萨,在深入践行般若波罗蜜多之时,洞察到五蕴尽皆空相,可解脱一切痛苦和灾厄。
以前的翻译皆为观世音菩萨,玄奘法师在天竺深入学习后,改为了观自在菩萨,至于此菩萨是否就是观世音菩萨,那就另当别论了;但此菩萨可“观自在”,修行般若智慧法门非常深入。
照见,喻非用肉眼,非用心眼,用清净之自性“看”到。在上一章节,讲“能所合一”的时候,就曾讨论过“能观”和“所观”,这里“照见”是指修得甚深般若智慧后观察到的。
苦厄:苦是痛苦,厄是灾厄;一者强调主观感受,一者强调客观境遇。
大乘佛教言人间有八苦:生、死、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其中五蕴炽盛,为所有苦的根源。
为什么会有诸般苦恼,为什么会五蕴炽盛,因为有三毒。
贪嗔痴三毒。后来扩展到贪嗔痴慢疑,加上邪见,为六毒。
贪:贪欲欲望,没有界限或不义窃取;嗔:嗔恚,对逆境的不能忍受;痴: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慢:贡高我慢,骄傲自大;疑:不信任,猜忌怀疑;邪见:不正见,包括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指一切不正确的见解。
对照西游而言,孙悟空是嗔和慢的典型,猪八戒是贪、痴、疑的典型,唐僧则是邪见的典型。所以收了八戒,其实已经具备一切觉悟的要素。
蕴,指集,类;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五蕴是什么,一切众生的存在都是由“五蕴”因缘和合而来。
其中色蕴,简称“色”;受想行识,称为“名”。色指所有物质世界,准确说是物质所呈现的现象,由四种因素组成:地、水、火、风。因为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中,今日之河流未必就是昨日之河流。名:是人与世界接触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或者说心理现象。
所以“名色”,为所有物质与心理现象的统称,也指这个世界。
而人能够认识这些名色,是因为有“识”的本能,包括人对自己心理现象“名”的认识。而这个过程,就叫做“因缘”,可以理解为“关系”、“联系”的意思,就是“识”与“名色”的联系。
《杂阿含经》有云:“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而“识”与“名色”的相互作用,就是这种因缘法: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进一步扩展开来,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十二因缘: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有云:我当依过去诸佛。说十二因缘法。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颠倒当知。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生死苦趣。若有人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汝今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汝今以得佛性清净。堪为法器。
心经中,从第二句,“舍利子”到“亦无老死尽”, 就是由五蕴讲解到十二因缘,都在解释:五蕴皆空。
从“无苦集灭道”到“三藐三菩提”,则是在解释践行般若智慧的方法。后面几句则是讲解心经的“咒”。
所以说,心经其实就是一句话——第一句话。
这一句话可“度一起苦厄”,就度尽九九八十一难。
佛经浩如烟海,看不过来,心经只有260个字,可以看看心经;心经太难,都是简略,那就看第一句话。
“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古人诚不我欺。
乌巢禅师
乌巢禅师是西游书中颇为神秘的一个存在,他传授唐僧心经,指点他西去路程,跟八戒相熟,却不认识悟空。
自从唐僧开始西行以来,所有的故事情节都包括在八十一难之内,但遇到乌巢禅师却唯独是个例外。
乌巢禅师是觉悟了的“心”。
先看乌巢禅师的住处:山南有青松碧桧,山北有绿柳红桃。闹聒聒,山禽对语;舞翩翩,仙鹤齐飞。香馥馥,诸花千样色;青冉冉,杂草万般奇。涧下有滔滔绿水,崖前有朵朵祥云。真个是景致非常幽雅处,寂然不见往来人。
唐僧抬眼看到:香桧树前有一柴草窝,左边有麋鹿衔花,右边有山猴献果,树梢头有青鸾、彩凤齐鸣,玄鹤、锦鸡咸集。
这跟花果山很像: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
乌巢,按照书中描述其实是个鸟巢。鸟巢的形象,本身就是个“心”。“乌”比鸟少“一点”,所以乌巢这个“心”,比心猿悟空少一点。
他自然是知道悟空的,在悟空问他为什么不认识自己时,他回答道“因少识耳”。五蕴皆空,“识”对应心,少“识”,即心空,亦即悟空。非他不认识悟空,实乃悟空不认识他;因悟空尚未觉悟,心中多了“识”,多了嗔恨。
所以,悟空打不过他。而且在后文中,明明禅师将心经传给了唐僧,反倒是悟空几次三番用心经提醒鼓励三藏。
为什么乌巢说:“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因为“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西天的路,即觉悟的修行之路,要向“心”求。一切只在这颗心,心灭,就是“乌巢”,少了“鸟巢”这颗心中的一点。
为什么乌巢知道八戒,还要劝八戒跟着他修行,因为“性”要领“情”,就跟之前提到悟空何以收服八戒的原因一样。但乌巢与八戒,少了唐僧,也就是少了“身体”。没有了肉身,就没了基础,“性”便领导不了“情”。
到这里,也就是收了八戒后,已经够了,本性具足便是觉悟了;但唐僧还在一心取经,正如前面讨论过的,方法与结果,有时太过执着于方法,反倒忽略了结果。
明明已经到了灵山,唐僧却还“又扯住奉告,定要问个西去的路程端的”。这就是所谓的:心魔。
禅师便告诫了他一番,“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
前面两句说的是白骨精之后,唐僧恨逐美猴王,在黑松林遇到黄袍怪,八戒沙僧接连被擒,唐僧被变成猛虎,就连白龙马也受伤了,取经队伍真正到了散伙的边缘。
后面六句说的狮驼国,这是西游一书中最为恐怖的所在,满国皆妖魔,而且孙悟空还差点被阴阳二气瓶化了,这个之后说到再细细讨论。
这两处,实是万分凶险所在。而且可以说,都是“心魔”所化,前一个是唐僧,也就是修行人自己的心魔;后一个,说的是佛法灭尽,或者没有佛法的世界,众生尽皆成魔。
度一切苦厄
既然唐僧没悟,还执着于取经,这就别过乌巢禅师继续上路了。紧接着的妖怪,却不是乌巢所说的“水怪前头遇”,而是黄风怪。
他本是灵山脚下得道的老鼠,偷了琉璃盏内的清油跑了出来,如来派灵吉菩萨拿着定风丹和飞龙宝杖来镇押他。
其实他本来也没想着主动招惹唐僧,而是座下虎先锋先拿了唐僧。他知道后,有些懊恼,却鼓动虎先锋与孙悟空对抗,在虎先锋死后,这才出面。试了试场,竟然能胜孙悟空。这一番心路历程,可谓走一步看一步,看一步走一步,应了那个成语“鼠目寸光”。
有说法,这其实是个风劫,应了当初菩提祖师提醒孙悟空的三灾厉害,这个前面介绍过,指的是地水火风四大皆空,也即解脱生死的究竟法门。
如今是在取经路上,所有的灾难对应的是整个团队。如同前面解析,苦厄是由贪嗔痴所扩展的六毒所引发。
佛经中有对末世的描写,佛法不是永驻世间,待到末法末劫时代,因为众生业力感召,世界崩坏,出现诸多灾难,特别有火、水、风三大灾难。
其中:瞋恚感火灾,欲感水灾,愚痴感风灾。
在最开始菩萨东行初遇猪八戒时,“不觉狂风起处,又闪上一个妖魔”;后文孙悟空变作高翠莲,猪八戒上场前又是“一阵风来,真个是走石飞砂。
好风:起初时微微荡荡,向后来渺渺茫茫。微微荡荡干坤大,渺渺茫茫无阻碍。凋花折柳胜揌麻,倒树摧林如拔菜。 翻江搅海鬼神愁,裂石崩山天地怪。衔花糜鹿失来踪,摘果猿猴迷在外。七层铁塔侵佛头,八面幢幡伤宝盖。金梁玉柱起根摇,房上瓦飞如燕块。举棹梢公许愿心,开船忙把猪羊赛。当坊土地弃祠堂,四海龙王朝上拜。海边撞损夜叉船,长城刮倒半边塞。那阵狂风过处,只见半空里来了一个妖精。”
猪八戒代表愚痴,对应的是风灾,这一章回目为“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章目开始,先描写住宿时八戒丑陋吓到村民,又写他吃了人家一家的饭,遇到虎先锋,也是八戒骂阵动的手。
这一场风灾,对应的就是八戒,确切说是他所指代的愚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