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主义主义】直觉主义、体验主义、意识流(1-3-4)——浪子、浪女和后浪们...

2023-02-25 10:39 作者:自言自语的小谱  | 我要投稿

1-3-4 直觉主义、体验主义、意识流 Intuitionism(与四种表象)浪子、浪女和后浪们的“浪之哲学”我有故事你有酒吗,柏格森忽悠法国少妇的版本答案,《论意识流的泥石流性》

场域论 1

宇宙,整全一致、内在融贯的秩序场域,秩序可以无条件地成功地背景化(take it for granted,把其当做一种公理,在公理下有一套框架体系)(不加反思,把自己的构成性例外(缝合点、外部基准点、对立点)掩藏起来)

掩藏自我构成性例外,矛盾顺势而生,场域自动分裂(但不会被把握为场域的分裂)而被把握成前台(beings表面)和框架(后台 Being 支撑性力量)的分裂

实在论 VS 唯名论

本体论 3

中心化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nsness)调和2B,2B都是意识所涌现出的,2B对立是意识流自我划分出的自我对立

意识流永远是无意识流(因为其未意识到表象是必要的,它一旦遇到其中的内在不一致性(意识与表象的不一致)就会宕机,出BUG,就感受到意识(意识本身是个Debugger调和不一致性,但意识流中心化后,意识本身成为BUG,是无根的,并成为中心主宰,De别人的bug))

如果有什么东西不承认“我”(意识)的场域化、背景秩序,我就把它涌现出来变为客体(物体的存在原因,物体不承认我的意识是虚无,物体存在与一个外部的框架中,而不是意识中)

认识论 4

“假象”(Illuson)“直观”(Intuition),通过直观可以直接把握本体(世界就是电影,不停地涌出)拒斥认识论维度,拒斥本体之外的表象(本体与表象二分),认为认识应当属于本体,不存在本体之外的表象

所有知识的明证性是免费的,认识论是多余的、不需要的,认识=体验=真实

四种表象 Apperance

1、Illusion 表象即本体之外的剩余,总是偏离、失真、扭曲本体(符号(理性)维度之外的一种感性剩余)

前康德

2、Vorstellung 德语表象、符号学表象

例子:法官=普通人+法袍=威严、庄重、权威感(来自符号学效果,“像模像样”)

3、奇迹发生的地方(本体可以以某种扰动的方式现身的一个维度)

例子:小孩:我什么时候能见到主? Priest对小孩说:在对你好、仁慈的人脸上就能看到的那一瞬间

黑格尔:本体是表象之表象

辩证法的至高法要

表象“探测器”,探测出扭曲、裂缝,揣测出本体存在,齐泽克:视差之见

4、Phenomena 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包含123)

最终的表象总会有一个额外效果:表象并不是遮蔽本质,就是它遮蔽了自己背后其实什么都没有,有也是一种否定性的本体性运动模式(超验的规定性)

表象的分身,二重化功能,让你觉得它背后存在着什么

破除表象获得现象学中的现象

唯体验论

重在体验,重在过程,过程比结果重要(市民人生哲学)

旅行、远方......

滑向享乐主义(现代伊壁鸠鲁主义)

古典反智主义

人的体验是唯一的真实

例子:电影

意识=放映机

第一人称体验=屏幕(主角)

观看者(第三人称的凝视(大他者,维系场域完整性))

观众是知道演员是在表演,知道电影是虚假、人造的,观众的视线(感受、体验(是符号学系统、主体间网络、大他者的力量赋予的,是不存在的(例子:一个物体是红色,圆的,甜的=苹果,符号定义下的“苹果”恰恰是在远离“苹果本身”)))与光线(事物的呈现、涌现(物凝视主体))总有一个最小差异(定义的苹果与“苹果本身”(红色,圆的,甜的是主体性逃脱“苹果本身”的不同策略))(差异甚至是冲突的,提示主体是无能的,是一个被动的存在者)这个最小差异才是主体性=意识

物的凝视(光线) VS 大他者的凝视(视线) 建构了主体性,而不是放映机、屏幕、第一人称主角

电影院(隐藏的场域)

伯格森(×)

杂糅基础科学、生物学、医学、蛇皮实验心理学

逻辑实证主义与直觉主义有很大关系

错失的论域

时间性、他心问题、内时间意识(自由)、数理场域、时空结构

胡塞尔(√)

哲学家中最懂科学的,科学家中最懂文学的,文学家中最懂忽悠人的

为法国上流少妇描绘一个浪漫图景,平时的爱情原来是同样的精妙华丽的

科学家乐见直觉主义给自己拉赞助

伯格森杂糅心灵与科学,科学主义成为“时尚”、“魔法”

文化形象

浪子、浪女

唯体验论,就是浪!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我的意识流是有价值、有意义、有本体性力量的,我讲出来必须通过别人,通过别人聆听,一边喝酒(使得叙事一致性被打破,喝多了胡说)一边说胡话(回溯性地瞎编讲述(讲述高于体验的))的时候,才能把握到人生的真相

讲述的体验=不断地回溯性地(再)讲述“我”的故事(由符号系统、意识形态自动缝合,把这种断裂,“自我”(他者(符号))修正、抚平、连贯的一种体验)

不存在意识流,存在的是无意识(符号系统、意识形态的自行运动)的泥石流(在此主体暂时有了喘息之地,临时享乐)

癔症式的崇高享乐,自我感动

第一人称再怎么真诚地讲述的故事,也是符合“意识形态”的自我感动的奖励标准,反而,如果越诡异、越变态地讲述故事,就是在脱离意识形态、自我设立标准

吸特乐《My Struggle》是有意识地保持真诚、真挚,他非常聪明、完美、极致地达到意识形态奖励标准

Keep real本身是Fake,Real只能存在一瞬,时刻保持将会成为一般意义的邪恶

并不是人在讲故事,是庸俗、老套“故事”的人格化(故事的搬运工)

有点萌的小清新、天然呆,不知尔虞我诈

﹌﹌﹌﹌﹌﹌﹌﹌﹌﹌﹌﹌﹌﹌﹌﹌﹌﹌﹌﹌﹌﹌﹌﹌﹌﹌﹌﹌﹌﹌﹌﹌﹌﹌﹌

1-3-4直觉主义,属于1-3庸俗唯我论。

场域1—宇宙universe,整全一致、内在融贯的场域。简单来说,就是秩序可以无条件地成功地背景化,不去反思,掩藏自己的构成性例外。实际上,背景化的普遍的这些秩序,一定都需要构成性例外,就是一个最特殊的东西、一个缝合点,来成为他的对立面。但是这个秩序可以无条件成功背景化,就说明他遮蔽了最小的那个外部的基准点,俨然一副秩序成功背景化的样子,大家把它当成理所应当的,不去反思。直觉主义很容易变成这种,因为他反思性很弱,类似于唯意志论“干就是了”。

本体论3–中心化,协调的是将秩序背景化,遮蔽掉外部特殊的缝合点后,必定会发生的场域自动分裂,但是这个场域的分裂不会被把握成背景性秩序的分裂,而会被把握成前台的两个东西的分裂,即前台和框架/后台的分裂,而真正的背景性秩序被压抑,你不会把他当成是显性的可反思的可符号化的框架。前台是beings,也就是涌在前面的,比如vmz面前的音箱,摄像头。后台是Being,不会变成具体的存在物,而是一些支撑性力量。比如眼前的摄像头,在另一个位面有使之被称为摄像头的力量。这时候本体会分裂成beings和Being。这种对抗经常会形成唯名论(站beings)和实在论(站Being)的对抗。最简单来说,就是特殊和普遍的对抗。

作为一种唯我论,在直觉主义这里,起调和作用的东西是肯定是一种自我意识主体性的东西,在这里是“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前台和后台的矛盾被意识流中介,然后沉淀。前后台的区分是意识流的自我区分,整个世界的二分不重要,都是意识流的自我涌现。

认识论4—假象(illusion)拒斥本体和表象的二分。他认为认识论的维度就应该划分到本体论里面去。直觉主义认为通过直观,人可以直接把握到本体,感受到不停涌出来的那些意识流就是本体,整个世界就是一部电影不停涌出来。不存在本体之外的表象,不存在意识流之外的表象。他认为意识流成功地把本体和表象调和了。

介绍4种表象Zizek提出。

1.illusion:前康德语境。表象即本体之外的剩余,总是会发生偏离、失真、扭曲本体。一般人认为的表象。符号维度的剩余,理性维度之外的感性剩余,感性总是偏离失真扭曲的。

2.符号性表象:黑格尔认为的表象。eg:一个普通人,在他穿上法袍举起法杖时,就有一种威严权威,这是符号学的效果。“像模像样”。

3.奇迹发生的地方:康德意义的表象。本体可以以某种扰动的方式现身。eg:一个小孩问priest,我什么时候能看到god的脸呢?priest回答:你在对你好对你宽容的人的脸上就能看到一瞬间。这个意义上,本体是表象之表象,把表象去表象化就是本体。表象是一种探测器,通过他自己的扭曲、裂缝,结构上的不符合逻辑,对符号系统的一些违背,通过他们揣测出本体的存在。

4.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phenomena:把上面三个维度都囊括。所谓的表象,总会有额外的效果,就是遮蔽一个现象,即表象背后其实什么都没有,表象并没有遮蔽本质,背后有的东西也是否定性的运动模式。所有的表象都是表象+,这个+就意味着表象的遮蔽动作后面其实什么都没有。表象有二重化的功能,表象有个分身,让你感觉他背后好像存在着什么。当你把这个戳破后,你就获得了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

直觉主义总体性地把表象合并成意识流,把表象的结构都压没了。其实,意识流永远是无意识之流,无意识之流出bug,内在的不一致性。你就感受到了意识。当你的审查机制开始作用,符号学机制不停回溯性整合混乱相互冲突的无意识之流,想要整合出来一致性时,就出现了意识,即无意识的bug。意识是个寻错者,同时意识本身实际是个bug,他自己是虚空虚无没有根基的没有代码,但他很霸道,要去找别人的错,可以理解为:谁不承认意识是场域化的,无条件的背景性的,意识就要把它涌现出来变成客体。像眼镜、名片这些客体会在意识里涌现出来的原因是,它们不承认vmz的意识是虚无的,一定要在意识的视阈里面占据一席之地,他的涌现就是告诉vmz他不是无。但是vmz的策略是:我的主体性就是虚无,你这个客体是存在,是在一个存在之领域里面而非我的意识里面。意识的策略就是把它外部化,挤到外面去。所以这就解释了外部世界会涌现出来。vmz说这个机制是没有被直觉主义者所把握到的,所以直觉主义者是前反思的,否则直接跳到3字头。如果他知道了秩序本身是中心化的,秩序本身要调和一种原初暴力,自我反复式的“我就是虚无、我就是背景性力量,truth is truth ” 要有这种力量(这里我没听到一起去,我就是虚无这是一种原初暴力,而秩序就是在调和这种暴力?)所以直觉主义的结构很粗糙。

vmz不认同柏格森,认为他是生得早的龙虾

直觉主义是某种唯体验论,134-1234区别只是体验的维度不一样。他们有庸俗的市民人生哲学,举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重在过程,重在体验”这个理论会被一些小资产阶级所认可,他们对于“在路上、旅行、远方”这种诗意地出去玩,还有去丽江酒吧包场,这种,看得出来他们得有钱,在一二线城市赚个几十万,然后跑过去体验人生,他们很容易滑向享乐主义,比如1343,一种比较精致的享乐主义,现代伊壁鸠鲁主义吧。因为他们认为,人的体验是唯一的真实。直觉主义认为世界就是一部电影,他的意识就是放映机,把电影投在画布上,画布就是第一人称体验,他的身体形象就是电影里的主角,他认为多体验多玩玩就好了。可是,他没有认识到这些所有过程都是断裂的。这个放映机不存在,实际上是一个观看者。分裂的地方在于,放映机、屏幕和观众是个三元关系再复杂一点,加上电影院,就是关灯后看电影的黑色的场,就成了四重关系。

很多人用上述四元关系的电影理论去讨论结构主义,vmz觉得没意思,因为忽视了观众的第三人称注视,即大他者凝视。这里的大他者凝视维系了整个场域的完整性。我们看电影的人都知道看电影这个过程包含一个基本张力:观看者知道里面演戏的人知道观看者在观看他,即观众知道演员是故意演给他看的,也就是说总有一个剩余,观众的视线总有一种剩余性。视线,即体验和感受的维度,主体性维度,和光线,也就是生活不停呈现的维度,物的维度,他们之间总是不重叠的,始终存在着最小差异的。呈现的这个光线是dui在视线脸上的,这个物是会凝视主体的。回顾之前的知识点:主体要把自己假装成虚无,但是碰到一个一个物(名片)对主题说:你不是虚无,除非你用主体性,第一人称体验让我消失,把我虚无化。vmz说把自己砸晕了,没有时间性体验,醒过来之后这个名片还是会涌现出来。也就是说,意识再强,也不能把一些东西虚无化,虽然意识确实是可以把某些东西虚无化,视而不见。视而不见也是因为符号学本身的机制在起作用,而对于一些东西符号学没法起作用。这些不停的涌现就是在提醒主体:你是虚无,你本身就是一种消极的存在,你不要试图干涉我的存在,不要用你的虚无把我完全消解掉。所以所有的电影院的光线/事物的呈现这个维度,永远会被体现为一种物的凝视:你也不是很厉害嘛,你的意识没法把我消解掉。所以这些涌现出来的东西不停地在提示主体的有限、无能、被动的不存在者。所以体验和感受的视线和物体呈现的光线之间的最小差异,两者之间的缝隙,才是主体性,才是意识。视线是大他者无条件给你的,人,即主体性subjectivity没有视线,盲的,让你看到东西的力量是符号系统,是符号学的网络,语言的力量,主体间的语言的网络让你去体验、感受。所以视线是大他者、符号系统赋予的。你就能感到主体性是物的凝视和符号学大他者凝视的冲突共同构建的,而不能是屏幕、观众、或者放映机。


44:58

代表人物柏格森:他有庸俗的时间观,规避了很多唯我论的命题,比如他心问题,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的差异等问题,还有内时间意识。

我们能感受到这些具体的存在不是我们主体性像显卡一样自己渲染出来的,而是我们没法渲染出来,是被dui出来的。(如果能渲染的话,就是可以让他变红色变绿色,掌握了他的表象化源代码。)因此,第一人称是逃了,物的颜色形状明亮度等对于一个物的具体的质的规定性,都是主体性逃脱的策略,都是你在逃离这个物本身。柏格森对于内时间意识,数理场域这些扎实的哲学问题时,都是蛇皮的,要去看胡塞尔。

19世纪末基础科学的大手子也乐见直觉主义给他们拉赞助。这个时代英法科学院往德意志那边,的时代精神是一种科学主义,科学是个潮流,把放射物质当戒指戴在手上,把科学主义当作魔法,这时候需要柏格森这种人把科学和心灵糅合到一起去。

文化形象:浪子浪女,浪,维度体验论。“人生在于体验,出去嗨”。这些人自称是有故事的人,“我有故事你有酒吗”,这句庸俗的话道出了一个真相:我是个第一人称涌现的意识流,我要把意识流当中有意义价值本体性力量的东西讲出来,必须通过别人给我酒,酒的目的是叙事的一致性被打破,只有叙事的一致性被打破、回溯性回忆,说胡话的时候,在这个讲述的过程中,主体才能把握到人生真相,而且必须强调,讲述是高于体验的。telling is much more than experiencing,而且实际上体验就是不断回溯性圆一个慌,讲述一个故事,不停地再讲述关于一个“我”的故事。这个活太累了,所以一般是由符号系统、意识形态自动进行的,就是把不停断裂、“自我修正”(实际上是“他者修正”)的一个再讲述,给他抚平了,连贯为一种所谓的体验,稳定的第一人称体验、意识流。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意识流,存在的是无意识的泥石流!无意识的泥石流中有一波是意识形态符号系统的无意识,自动进行的,你意识不到的。他能够抹一个墩子出来,在这个墩子上主体暂时有个喘息之地,能让主体滑到一个比较挫的欲望的辩证法,也就是临时的小的不致命的享乐。这个结构就是“我有故事你有酒吗”的结构。必须要意识到的是,第一人称再怎么真诚地讲述的故事,越真诚,就越是符合意识形态的自我感动的奖励标准,恰恰相反,越觉得自己虚伪肉麻怪怪的,比如你在给别人写情书,觉得自己写的肉麻虚伪不知道该怎么说,这越能说明你真诚,说明你很不达意识形态的标准,这就说明你在设立自己的标准。意识形态自己划了一小片癔症性的崇高的享乐,支撑一种“真诚”感。第一人称再怎么真诚,这个故事都是一个被意识形态所结构的,符合意识形态的结构。所以精神分析就在于把意识形态结构里的不一致性挑出来。不一致性背后有什么真相吗?回答是没有真相,就是意识形态本身是蛇皮的。

比如你看吸特乐人写的《my struggle》,觉得他好真诚真挚,但你再看他导致的结果,就越能看出他是个人渣。因为他就是通过意识形态自我感动的奖励标准,完美达到,他很清楚狡猾地知道每一次都恰到好处符合意识形态奖励标准,因此这是一种非常有意识的“保持真诚”keep real,real is not someting that could be kept alive. real表明的是出问题了,精神病理化一直出问题,可以说他很real,但是你作为一个普通人,要知道,所有的real都只能是一瞬间的,你不可能一直出问题,一直保持real,如果什么时候都能保持真诚,那你就是一般意义上的邪恶!这也是个意识形态标语!

最后,直觉主义这些人以为自己在讲故事,但不是的,他们只是无脑庸俗老套故事的人格化,他们并不是一个人在自由地讲故事。丽江公交车上做了多少站自我感动一番哭了又拉黑了xx,真的有点太蠢了。

﹌﹌﹌﹌﹌﹌﹌﹌﹌﹌﹌﹌﹌﹌﹌﹌﹌﹌﹌﹌﹌﹌﹌﹌﹌﹌﹌﹌﹌﹌﹌﹌﹌﹌﹌

四种表象

1.Illusion:表象即本体之外的剩余,总是会偏离、失真、扭曲本体。符号维度(理性)之外的一种感性剩余。(前康德的表象)

2.Representation: 符号性表象,符号学的效果。(黑格尔的表象)

3.Appearance:奇迹发生的地方,使本体可以以某种扰动的方式现身的维度。以此得出本体是表象之表象(康德的表象)

4.phenomena:表象背后遮蔽的是“其实什么都没有”,背后的只是否定性的本体性的运动模式。表象的分身作用是让你觉得表象背后好像有什么。突破这一点就可以活动纯粹的现象。(现象学的表象)

直觉主义拒斥illusion,也把握不到对representation和appearance的二分,直接用整体主义的方式把这两种表象合并为一种意识流。他的意识流永远是种无意识流,其中的内在不一致性才让他感觉到意识。当他的意识开始起作用时,来整合无意识里的一致性,意识就像是个debugger。但他的意识本身就是个bug,因为他的意识是无根基的。

【主义主义】直觉主义、体验主义、意识流(1-3-4)——浪子、浪女和后浪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