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习笔记(18)——概念分析:先验演绎(2)

2023-07-19 14:26 作者:青芥芥芥芥  | 我要投稿

        先讲述第一版《纯》的先验演绎。第一版的论述与心理学非常类似,即从人的认识经验中作分析。一般而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擅于对获得的经验加以分析,而是得到经验后就直接运用。康德得到经验材料获得后先加以剖析,看看经验的可能性条件何在,探讨是什么东西使得经验材料变成这样,探讨如果没有这些东西经验材料是不是就不会变成已知的这样。康德的概念分析与心理学的实际区别在于,心理学仅仅是分析,把分析结果列出为止,而康德还要进而解释对主观经验分析结果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解释经验本身与经验条件之间决定性的、必然的、先验的关系。尽管如此,康德认识论的心理学色彩仍然十分浓厚,胡塞尔就批评“康德的认识论没有完全摆脱心理学”。

        第一版演绎的总体方式为,先主观演绎再客观演绎,强调前者,后者仅仅起收尾作用。主观演绎就是分析现有的经验,发现经验中的先天根据,分析方式就是从外而内层层剥离的,这也是早期牛顿时代的经验派比较看重的方法,即重视归纳不重视演绎,重视分析不重视综合。但是,康德分析而得结论都是综合的,在康德看来,分析和综合有内在深刻的联系。通过康德的分析,人的认识经验之中都有三重综合关系,即直观中领会的综合、想象中再生的综合、概念中认定的综合

        直观中领会的综合——领会,Apprehension,拉丁文,本意为把握、领会,比较强调内在的把握。这是最直接的层次。概念中认定的综合——认定,Recognition,之前翻译为认知,前缀的“Re-”强调的是再确认、再认识,后来的翻译强调了确定的因素。


第一重综合:直观中领会的综合。

        在先验感性论已经谈论了,感性直观的先天直观形式就是时间与空间的表象。第一重综合与先验感性论有密切的联系,第一重综合谈论的是知性如何在感性的基础上综合的。一旦谈论知性,就离不开范畴。人的综合最初是在直观中领会的,尽管人是无意识地使用范畴,但是人是意识到在进行综合的。在先验感性论阶段,人有了时空的直观形式,人可以接受外部世界的经验材料、感受物自体的刺激并使得经验材料被接受在时空之中,但是这些材料何以成为知识呢?康德发现感性知识的内在形成机制没那么简单。一个健全的人可以接受声音、颜色,但是人在接受时只能把声音、颜色看作是“一个”,即人接收的经验材料不是零散的,人必须在一定的时空之中对其产生综观综观,就是在直观之中的把握与领会。例如我们会说“这一片颜色……”、“这一个音符……”,当我们这么说的时候人就已经具备了综观,就已经进行了综合。如果不进行这种综合,意味着人的注意力并未转向经验材料,人的感官上获知的颜色、声音就等于没被接收到,即人处于心不在焉、视若无睹、充耳不闻的状态。换言之,人必须借助综观才能形成感性认识。人离开了综观过程,物自体发出的刺激便被“拒之门外”了,感性知识的获取也便无从谈起。经验材料的“获取”可以说是这样一种过程,即人在时空中先天地进行心理学的认知的过程。或者用另一种说法:当主体成功地通过先天的直观形式把杂多的直观表象勾连、综合、紧扣在一起形成一个对象时,主体才获取了经验材料。人可以借助先天的时空具备形成知识的能力,但是无法造成形成知识的事实

        综观出自知性的自发性。自发性,Spontaneitat。自发性是知性的特性,就是一种能动性、主动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集中注意力,集中注意力的过程就是知性自发的过程。前文所述的先验感性论是不谈论自发性的,只谈论接收性,自发性与接受性在康德看来是一对相反的概念。如果没有自发性,综观就不能造成现实的接收,综观就沦为了先验感性论意义上的单纯的接收

        直观中领会的综合与先验感性论中的接收虽然二者的基础相同,但是前者层次更高,已经上升到了知性的层级,因为知性的背后有范畴起作用,具体表现为量的范畴和质的范畴的作用。例如,“xxx在多大的程度上是肯定的?”当我们在提出这个问题时,第一重综合——直观中领会的综合背后的知性已经在通过量与质的范畴(“多大程度?”“肯定的?”)起作用了,但是主体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主体只能强调自发性——即集中注意力来获取经验材料。

        在先验感性论中,通过论述时空康德已经为数学提供了可能,那么在直观中领会的综合这个层次上,康德回归了数学的量与单位,把数学放到了自然科学的视野中看待,为数学知识具体作用于自然科学的对象之上提供了可能。而且,唯有将数学知识具体作用于自然科学的对象之上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纯粹的数学知识只是知识的形式,一旦数学要进入到内容,例如物理学,那么必须借助直观中领会的综合,必须要借助其背后隐性的知性的作用。换言之,经过先验感性论的奠基、通过直观中领会的综合,理性法庭的裁决对象正式提升到了物理学知识。数学对象还不足以成为“对象”,因为数学对象只具备形式,不具备内容。这背后隐藏着知性层面与感性层面的不同,因为知性直接面对自然界的客观对象,感性解决纯粹的数学知识。对于物理学而言数学只是可能性。

        第一重层次是最简单的层次,目的是为了引出范畴具备最终作用于经验对象之上的资格与权力,但还未彻底揭露出这一点,只能强调知性在背后隐蔽的作用。

学习笔记(18)——概念分析:先验演绎(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