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榕子引航 || 地理:且持灯照明,探山河壮美

2020-11-29 20:05 作者:惠州一中杏林菌  | 我要投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剩下两篇B站这边不发了,欢迎大家到公众号上观看化学,生物的推文。那好的,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专栏吧。)

在新高考的改革背景下,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玄学”,有人心向往之,亦有人避之不及。


   然而,地理真的玄不可言,难以捉摸吗?非也!


  下面这篇关于地理学科的推送,将结合多位地理学霸的“独门秘籍”,向大家介绍地理学科的日常学习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拨云见日,摸清地理这门玄学的真实脉络。


掌握课本知识点


   部分同学存在认为地理考试的内容和课本无关的误区,因而选择抛开课本盲目刷题。实际上地理学习十分重视以课本为纲,大家切忌本末倒置喔!


   以课本为纲说起来似乎基础易行,那么实际该从何处入手呢?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地理学霸们都是如何精读课本,将其化为己用的吧~


   地理学科知识宏大复杂,既然如此,不妨分而化之、逐个击破。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可以大致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几个部分。


   一般来说,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点比较抽象,学习难度较大;人文地理则因为贴近生活而更易于理解;而区域地理则是二者的交融,更具有针对性和特殊性。


   那么对这几个部分的学习,分别有哪些要领呢?


自然地理

   学习自然地理,重在熟悉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从而用完整且严密的逻辑去分析解释一个地理现象的出现。


   如何掌握地理原理?最根本的还是从课堂中汲取知识,把课本中涉及到的知识点理解透彻。


   同时重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思维链条。如,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我们要从地形、气候、水、生物、土壤等多要素入手,探讨它们如何共同对地理环境造成影响。


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

   学习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和举一反三,重在观点、方法的运用,并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例如,对课本中的一些事例,如德国鲁尔区的衰落和转型,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等,全面了解并记忆它的区位条件、衰落原因和解决措施等,将有利于我们在考试中遇到相似类型的题目时进行联想分析。


   在学习区域地理时要把握不同区域的特征(如东南亚的农业为季风水田农业、澳大利亚为大牧场放牧业),当题目材料定位在某个具体区域时,便可以此作为分析的突破口。


 梳理知识结构  

   然而仅仅是掌握课本中的零碎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说从精读课本中获取的地理基础知识是一块块坚石,那么梳理知识结构便是建设属于自己的高楼大厦。


   梳理知识结构,即让知识点系统化、有序化,从而提升调取记忆的能力。在地理学习中,可以从总结知识结构、总结区域特征、总结易错典型题目和知识点几个方面入手。


总结知识结构 可以按照不同的专题进行整理,如自然地理可分为水文、土壤、动植物、地形地势、气候等,人文地理可分为农业、工业、城市化、交通条件等。


   专题笔记可以结合题目进行细化整理,补充课外知识点,形成完整思维框架。越细越好,越具体越好。


总结区域特征 在学习完一个区域之后,大家可以把相关考点一一列出,从这个区域的区位条件出发,思考出题人可能会从什么角度加以考察,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并把握区域特征。


总结易错典型题目和知识点将典型题目进行归纳和分类,划分不同专题。


   比如,将有关土壤专题的题目进行总结,再细分不同的问题形式,“东北为什么产生黑土”(原因形式)、“东北黑土的有益之处”(意义形式)。然后从典型错题中提取一些课外的知识点,拓展知识面。


    如果大家仍对梳理地理知识结构的方法不甚清楚,不妨将学长学姐们的经验借鉴吸取一二。


 熟读地理图册 

   地图对于地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大家对于地图的熟悉程度高,能根据题目判断地理方位,便可以掌握关键信息,找到题目的突破口。


   熟读地图可以从小范围慢慢拓展到大范围,比如先熟悉广东省地图,再熟悉中国地图,进而拓展到世界地图;也可以采用模块记忆,比如分别从各大洲入手。


   特别要注意的是,世界气候分布图、世界国家分布图、世界洋流图、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是最重要的几个地图,需要借助经纬线定位着重精细化记忆。此外,还要把握各类型地图之间的联系,如某洋流因为受到什么地形的影响而形成了某个区域的特殊气候。


   大家可以尝试动手画出世界轮廓图,再对内部进行各要素的补充,以此检验自己对地图的掌握情况。


 考试做题连成线 


   众所周知,你平时学的地理和你考试的地理不是一个地理。

   辛苦掌握课本知识、建立知识框架,却考不出理想成绩的感觉属实令人心碎。

   为了让我们在地理上花的每一分力气都能在成绩上有所体现,让我们来看看地理都有哪些应试小技巧呢~


掌握常用套路 地理题目都是有条理性的,我们可以归纳一些常用的答题思路与模板

   比如 “分析影响河流航运条件的因素”的通常有6大要点:①河道宽度、水深

②河道弯直

③泥沙:航道淤积状况

④流速:落差大小、流速缓急

⑤有无结冰期

⑥经济腹地:经济发达程度(决定航运需求量)、经济腹地大小、腹地内人口、城市多少。

   多掌握一些答题模板,有助于我们答题规范化,同时发散思维,扩宽思路。


做题学会“建模”与“破模” “建模”即利用课本和辅导资料等建立较为系统全面的答题模版,为解题提供可以借鉴参考的思路。

   “破模”即解题时要根据题目的材料和图表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既有模版加以增删,使其更贴合题目要求。

   有破有立,方可于考场横行。


全面分析问题审设问一定要细致周全。

   如果问区位条件分析,要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个角度入手,再扩展到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地租、交通、经济条件、劳动力等;如果要对区位条件进行评价,要从优劣两方面考虑,一般情况下问意义时才只需要答积极的方面。

   地理主观题注重地理逻辑思维分析,在解题时,要从材料中找提示,并根据设问逆推。

   学地理脑洞要大,敢于猜想和分析。有些地理现象看似奇异,实则是各种所学地理知识的综合反应。敢于猜想,敢于论证,才能发现真理。

   总之,回答地理主观题一定要有一个完整严密的推理过程。


答题规范化首先是要点化,即用①②③表示;其次是段落化,尽量做到一点一段,简洁清晰;最后是条理化,即语言要精练且逻辑严密。


 多了解不同的题型做题是学习地理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做题我们可以了解新的地理概念,增强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打破课本的局限

   大家尤其要重视对题目答案的分析,思考答案和题目线索之间的因果关系,从答案逆推答题思路,以此获得启发。

   同时,也要从题目中归纳总结专业术语,增强答题的专业性、准确性。

   针对客观选择题,大家可以多与同学沟通交流,了解其他人的解题思路,并加以吸收借鉴。


尝试制作各种题型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可采用一点多线式,比如“影响矿业发展的因素图”,也可以采用分层式,比如一级为农业分析法,二级为土地气候等自然因素,三级为自然因素的具体影响等。


 课外补充拓展面 

   然而,为了应对地理考试中层出不穷、匪夷所思的冷僻知识点,我们必须在课外也下苦功!

   通过课外扩充知识面,了解更多陈述性地理知识点和更多地理现象的原因和意义,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地理常识,提升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理课外知识可以通过阅读地理相关书籍、看纪录片、订阅公众号积累。


   推荐杂志《中国国家地理》《地理学与生活》和《这里是中国》,纪录片《地理中国》《航拍中国》以及公众号“地理蹊”和“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等。


   地理学习并不局限于课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对学习地理也有很大帮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理论植根于现实,积极联想,将地理知识和日常现象联系起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旅行对于加深对地理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大有裨益。同学们可以在旅行中多观察不同地域的人们有哪些生活饮食习惯,不同区域的地势有哪些特点,与自己学过的地理知识加以比照,强化记忆。


以上就是我们推送的地理学科学习方法啦

大家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一下

希望可以助力大家更好地掌握地理学科~


关于我们

   惠州一中杏林学社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校友组织,现有成员为2016——2020届的优秀毕业生。我们的宗旨是“凝聚母校精英,服务全体同学,成就更好一中”,致力于为在校同学传授学习生活经验,构筑各届校友之间的坚实纽带。

   我们注重知识、经验、观念与方法的传承,努力走进每一位学弟学妹的日常学习生活,将梦想的火种传递到离同学们的心最近的位置。我们坚信校友工作不仅在于物质的、有形的领域,更在于无形却生生不息的智慧传承,在于各届同学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结。


文案:张爱玲 胡晓玲 石蔼容 

陈佩仪 付洋洋 林静 

部分内容源于知乎

摄影:石蔼容 表情包及封面源于网络

排版:林静 付洋洋

审核:惠州一中杏林学社理事会

榕子引航 || 地理:且持灯照明,探山河壮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