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酒:承华夏五千年酒脉,产销占半壁江山,未来到底多可期?
“禁愁凭蜀酒,扶醉一开颜。”这是清朝性灵派诗人张问陶船经泸州时写下的诗句,足见当时世人对川酒的高度认同。
华夏五千年文明史,酒文化贯穿始终,而川酒地位举足轻重。而今,川酒更是产销两旺,占据行业半壁江山。
4000年前就分产区
近十年来,斯坦福大学的刘莉教授团队对陕西“西安米家崖遗址”、“高陵杨官寨遗址”等多个遗址进行深入探索,发现在距今约50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中原地区已经发展出较为成熟的谷芽酒酿造技术。
同样在距今3000年至5000年的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和陶制酒器,如盉、觚、觯、瓮、罍、钵、尊、爵等。这其中的陶器,最早的距今约4000年;而青铜器的年代,则相当于中原的商代至战国末期。这些酒器品种之繁多、埋藏之集中,令人叹为观止。其中,用作酿酒器具的高颈大罐,颈高口直,在酿酒时便于密封罐口,避免杂菌侵入,还可形成厌氧的优越发酵条件;罐体下部成反弧内收形,利于吸收热量;底小而平,可以埋在灶坑边的灰烬中保温。由此可见,当时蜀人的酿酒技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了。
三星堆出土酒器
除了酿酒器具,三星堆还出土了饮酒器皿——瓶形杯,束颈的造型意味着当时蜀人的饮酒方式以啜饮为主,反映出蜀人此时所饮之酒是一种无渣的清酒了,比之同期中原地区“汁滓相将”的“连糟”酒,从工艺上来说更为进步。而与“连糟”酒类似的酒,则被蜀人称之为醴。
醴被认为是一种薄酒,仅用于王室祭祖。因为周王室宗庙祭祀用的就是这种薄酒,蜀人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开明九世以后(约相当战国早期)也出现了以醴为祭的现象。对此,《华阳国志·蜀志》载:“九世(《路史·余论》为五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醴,乐曰荆,人尚赤,帝称王。”
同样在约4000年前,从三星堆向南600余里的川南,僰人也开始了酿酒的尝试,“蒟酱”由此诞生,川酒的发源至少从南北两个不同的地方开启。
1959年和1980年,彭县(现四川成都彭州市)竹瓦街两次发现战国青铜器,出土有罍、尊、觯等酒器12件,铸造水平与河南殷墟相当。1976年,绵竹出土了战国中期的铜提梁壶等11件,证明当地至少在2400年前已开始酿酒。
“牧正父己”铭青铜觯
秦汉出现“金花”级品牌
秦汉时,川酒进入规模化酿造时期,大型酿酒作坊开始出现,甚至还有了与之配套的批发商铺和零售小酒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正是西汉时期川酒发展的真实写照。在东汉的画像砖上还出现了形象的制酒图,反映出当时巴蜀地区大型酿酒作坊的生产景象。
黄均 当垆卖酒图
伴随着规模化生产和配套产业链的形成,出现具有品牌的名酒也就顺理成章了,据众多典籍和文人作品所记载,当时盛行于巴蜀地区的甘酒,蜀郡的清醇酒、酴糜酒、郫筒酒和巴郡的清酒、旨酒等,品种繁多,声誉远播,堪称当时川酒的“金花”级品牌。
在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个东汉铜制酒樽,为汉光武帝二十一年(公元45年)蜀西工所造。酒樽附有托盘,通体镏金,并在樽和托盘的三个熊形足上镶嵌绿松石和水晶,制作极其精致。
浓香酒自唐代始
进入隋唐,川酒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剑南烧春”无疑是当时集大成者,唐宪宗时,中书舍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中将 "剑南之烧春"列为全国名酒。此外,成都的"生春酒"也是向朝廷进贡的贡品,《新唐书·地理志·成都府蜀郡》载:“土贡,生春酒”。
“味浓”已成为当时川酒的重要标志之一,“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杜甫《戏题寄上汉中王》)、“锦江烟火,卓女烧春浓美。”(牛峤《女冠子》)都表达出川酒浓烈的一面,而浓香这一川酒最具代表性的香型或许就是由此奠定基础。
宋朝酒市堪比春糖
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军阀连年混战,而前蜀后蜀则比较稳定。入宋以后,四川地区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酿酒业也在唐代的基础上更加兴盛。
宋朝对酒实行榷禁,酒税不仅成为四川财赋的最大来源,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四川的酒税收入高居榜首。在宋高宗末年,全国酒课岁入1400万緡,四川酒课就达410万至690万緡。据陆心源《酒课考》注:南宋时“四川一省,岁收至六百余万贯,故能以江南半壁支持强敌”。足见川酒在当时国民经济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为此,官府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管理酒的酿造、销售和税收。当时酒的酿造,分官酿和民酿两种,官酿即为官府自酿自卖。陆游诗《楼上醉书》:“益州官楼酒如海,我来解旗论日买”,说的就是官酿官卖的盛况。
宋朝诗人陆游
据《成都古今记》记载,成都每年十月有专门的酒市,地位与如今春糖相当。宋代成都游乐之风兴起,据费著《岁月纪丽谱》载:“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游乐免不了要饮酒助兴,史载宋代成都每年仅游宴一项增加的榷酤(酒税)之利应达“千万贯有奇”。
明清初定川酒今之格局
宋元战争之后,四川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在元朝普遍实行禁酒的政策下,因“川蜀地多岚瘴”,而享受到“弛禁酒”的优待。这使得四川地区的酿酒业在历经战乱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名酒如郫筒酒、鹅儿黄及安酒等,虽经战乱却仍未失传。元代川籍文学家虞集就曾留下了“来得郫筒酒易醉,夜深冲雨汉州城”(《代祀西岳至成都作》)的诗句。
明清时期是川酒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四川名酒及其酿造工艺开始走向成熟,川酒行业空前兴旺,如今闻名遐迩的四川名酒基本都在这一时期闯响名头,包括绵竹大曲(今剑南春)、泸州大曲(今泸州老窖)、全兴大曲、杂粮酒 (今五粮液)、喻酒、咂酒等。同时,除成都之外,泸州和宜宾两大名酒基地开始成型,四川在全国酒业中的重要地位凸显。
水井坊遗址
川派名酒三分有其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川酒的发展迈上了更高的台阶,不仅形成了全国数量最多的宜宾、泸州、绵竹、成都四个名酒产区,产销数据均占全行业的半壁江山。数据显示,2021年川酒规上白酒企业的产量为364.1万千升,超过全国规上白酒产量的50%;川酒规上白酒企业完成营业收入3247.6亿元,同样超过全国50%以上。
泸州酒业园区
自新石器时代以降,川酒的发展历史从未间断过,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为罕见的。加之天府之国丰腴富饶的物质基础、地形复杂的地理条件及局部小气候环境等共同作用,川酒在浓酱清等香型领域都有强企领军,名酒品牌占据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全省规上白酒企业数量接近全国规上企业的三成……
有历史传承、有品牌加持、有规模支撑,川酒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