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故乡的老屋

2022-02-08 09:24 作者:洪都烟客  | 我要投稿

老屋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盖的,距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光景了。一直住到我读大学,房子全部是用石头砌成的,屋子内部的墙面也是用泥土抹得。住的时间久了,每到夏天遇到暴雨,这老屋除了漏雨,更显出断壁残垣的衰相来。父亲终于定下心思,要翻盖这处老屋了。

由于我已读大二,姐姐也已结婚。家里的花销已不多,盖房的主意又得到了全家的积极响应,从选址到备料仅用了十多天的光景。那时的世风淳朴,街坊邻居对人情看得比什么都重,村里的青壮劳力又少有外出谋生的,房子放线的时候,乡亲们就陆陆续续都来了,和泥的、搬砖的、砌墙的、嵌缝的、逗趣的,那场面真是既热闹又感人。

编辑

在乡亲们的眼中,能上大学就意味着人生路途平坦,将来是有大出息的。大家干活休息的间隙,就在母亲面前一个劲夸我,母亲也是满心欢喜。恰逢暑假我也在盖房子的过程中忙碌着,人前人后招呼着,跑着,打着下手,给大伙冲着茶水,间或里与脚手架上的大爷二叔轻松地调侃几句,开心处自然是逗得大家笑声一片。

转眼几天的工夫过去,房子落成了,砖瓦到顶,门上涂了淡蓝色的清漆,窗上镶嵌了明亮的玻璃,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剔透的光辉。房子上梁的时候,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四方,远近的乡邻都围拢来,对房子赞不绝口,全家人的兴奋更是荡漾在飞扬的眉宇间。

乡邻之间浓浓的情感成为一种愉快的交流和沟通,融汇在彼此的守望相助中。房子盖完后我们全家对乡亲们怀着一种深深的感激,父亲和母亲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各种方式回馈着四邻五舍的友善和关爱。夏秋农忙的时节到了,我家前边的大场院里到处都是攒动的人群和轰鸣的机器声,丰收的喜悦以饱满和激昂的方式在人们中间欢快地传递着。

我们家人多地多,镢头叉把扫帚锨一应俱全,母亲就一件一件摆放在院子里,谁家不凑手了,就近跑到我家拿上家什就走,用完后还是整整齐齐放回原来的地方。场院里呢,总少不了母亲忙碌的身影,东家送个信,西家提壶水,扫扫麦粒,扬扬场,陪伴了她大半生的农活,到老了依旧做得挥洒自如。

编辑

光阴似箭,岁月在人们平凡的生活中悄然流逝着。每个人都在独属于自己的那份常态中为了生存忙忙碌碌奋斗着。我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在外地,和父亲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也少了以前那般的充裕。父母历经了人世的风雨沧桑,晚年更加参透了平安是福的人生哲理,有时接父母到家里常住。但他们还是舍不得,那让他们做梦都念想的老屋,终于回到家乡,在院子里独享着那份晚年的宁静和恬淡。

“白发如今欲满头,从来百事尽应休”,每次回家,我都会难忘岁月刻在他们精神矍铄的脸上,生活处处充满了达观和愉悦。房子渐渐褪去了崭新的光环,年复一年经历着风雨的浸洇和剥蚀,也被人们习惯地称为了老屋。院子里茂盛的树木努力向天空伸展着,蕴蓄着蓬勃的张力,梧桐密密麻麻,枝叶纵横交错,把小院遮得严严实实。

院外的冬青向哨兵一样排成排,袅袅的炊烟浮动着,穿透树荫和枝叶的掩映,缓缓地飘荡在村子的上空。院子里翠绿的风景烘托着勃勃的生机,和天空散淡闲适的流云相映成趣。

编辑

整个小院馥郁在满目的苍翠之中。


故乡的老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