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分钟哲学】两种主体之哲学的主体(以及何为先验主体性)

1. 过康德[1]之桥Ⅰ:两种主体(agent、subject)和先验主体性
在看本系列时,请结合《极简哲学史》一起理解。
现在哲学中流行的主体有两种。第一种叫agent,可译为“能动者”“特工”“代理人”;第二种叫subject,可译为“主体”“臣体”“仆体”。
第一种agent主体的提出是为了抗衡(或者掀翻)笛卡尔式的原子化的主体,或者康德式的纯粹理性的主体。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参与到与不同客体交互的网络中的主体。这种主体是一个不太具有反思力的范式。
第二种subject主体是近代笛卡尔意义上的主体。主体subject处在一个三元关系中:主体subject、客体/对象object、实体substance。
Agent主体带有一种平等主义的观点。用一个圆表示整个世界/场域,那么agent就是一般人所理解的能动者、主动者——主动去认识、改变、实践、解释和把握其他对象的个体,如同游戏中的一个角色或英雄,而其他的object就是小兵。英雄和小兵之间会发生关联,这种关联就会形成现象(phenomenon)。他们认为,笛卡尔式的subject主体是一种现象,是更为原初的agent进入到这种关联后生成的现象,而subject可以悬浮于整个世界/场域之上,对整个世界/场域(包括主体agent)加以认识。
这是当前哲学中比较流行的一种主体范式,叫做embodied agent(具身化的主体/能动者)。这种主体范式是去中心化的,是在这种相互关系中把握整个世界的,以现象取代了实体、本质。

这不是一个非常好的范式。它很明显地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主体的想象是重叠的。这是一个矮化的主体,重点是“体”。Subject是没有“体”的。一般我们在必修四上学到的主体,就是这种agent。它强调“主观能动性”,暗含的就是agent的“能动者”“特工”“代理人”的意味。要学会真正的哲学,就不得不走出这种误解。(我们已经在《决定论vs自由意志》中谈到过这种误解。)
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世界的想象图示是对应的:我们一般会把世界想象成空间和时间的坐标系,主体agent和客体object就在其中运动。其中主体agent是观测的中心,它是具身化的,能够从这个中心出发把握万事万物。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这种想象方式,容易产生一种“自我中心主义”:把自我当作处于这个场域的中心的一个物件,所有的利益、好处都要往这个中心靠。而想象他人也处于这样一个场域的中心,这就建构起了一个社会化的人情、利益关系网络。这就像MOBA游戏[2],每个人都控制其中的一个英雄单位(agent),与其他单位在既定的地图中,以固定的几种方式互动。
接下来是哲学的主体——subject。
Subject有“主题”的意思。我们要在它和object(客体、对象)和substance(实体)的关系中把握subject(主体)。我们先来看前者。
客体是经由主体的客体化(objectification)才成为客体的。要了解什么是主体性(subjectivity)、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什么是客体化,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先验(transcendental)[3]。
简单来说,如果用计算机加以类比的话,先验就是计算机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先验哲学有两个基本立场:①所有的对象都是在这个操作系统中按照它的规则生成出来的,也就是“世界”是被操作系统模拟出来的;②主体本身是无法被操作系统模拟出来的。“世界”是先验操作系统生成出来的视窗。例如,一个杯子要作为一个对象显现,它必须具有各种属性:类型、尺寸、颜色和操作的可能性等。这些属性的分类表和读取、显现的方式,是操作系统的底层代码决定的;这些属性本身,则可能被存储为数据文件。像这样,整个世界的表象都是被这个前于经验的操作系统根据代码和数据生成出来的。这个前于经验的操作系统,存在于人的意识结构中,而数据则存在于外在。
某一特定版本的操作系统,我们把它叫做先验主体性(transcendental subjectivity)。主体性有很多种样态,例如笛卡尔式的主体性、康德式的主体性、费希特式的主体性、谢林式的主体性、黑格尔式的主体性等,对应着操作系统的不同版本。例如,一张动图,在康德和黑格尔的主体性版本中可以动起来,但在笛卡尔的主体性版本中就动不起来(如果说这张动图是某种历史辩证法的话)。不同的先验主体性,也就是不同版本的操作系统,会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整个世界。例如,(据说)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由于习惯冰天雪地的环境,能分辨出几十上百种白色。而你能保证别人能与你以相同的方式体验某一事物(如颜色、形状、时间、爱欲、情感等)吗?这就是先验主体性所起的功能:它是先于经验的,进而决定了经验。
先验主体性是没办法拒绝的,也没办法随意改变。我们没有办法直接地让世界停止向我们呈现,也没办法随意修改它的呈现方式,例如让某一种颜色立刻被以另一种方式加以体验、让臭味变香、把自己变成另一个人或动物,或者让自己跳脱时间、空间的束缚等。又例如,当我们听到一句话时,我们很难不去理解它的意义,而仅仅把自己当作一个完全听不懂这种语言的人。
那么,什么时候先验主体性会紊乱呢?做梦的时候。例如,在梦中,我将自己认同为“我是一只小乌龟”。在醒的时候,我们会对此加以反思:我为什么是小乌龟呢?但在梦中,这是一种直接的、无条件的认同。往往当我们意识到梦中的不对劲的时候,我们已经要醒了。(以后我们还会对梦做更深入的讨论。)另一方面,我们有时能在梦中获得第三人称视角,即上帝视角——自己是一个纯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视角是从何处出发的,但不是其中的任何视角之一。
为什么精神分析和哲学连接得很紧密呢?因为精神分析就是要研究人的意识中的各种反常状况,以此来反向破解先验主体性是如何运作的。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理解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了:客体是主体“投射”出来的。当然,客 体中包含身体和中心化的“自我”,而主体本身是无法被客体化的。这很好理解:观察者最多只能观察到观察者的身体,而观察不到观察者本身;操作系统提供的视窗也不会让你轻易接触到它的源代码。
本文参考了《【一刻钟哲学】两种主体之庸俗的主体》《【二十分钟哲学】两种主体之哲学的主体(以及何为先验主体性)》(均发布于2020年11月26日)。
[1] 康德(Kant,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2] MOBA(Multiplayer Online Battle Arena,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又被称为ARTS(Action Real-Time Strategy,动作即时战略游戏)。
这类游戏的玩法是:在战斗中一般需要购买装备,玩家通常被分为两队,两队在分散的游戏地图中互相竞争,每个玩家都通过一个RTS风格的界面控制所选的角色。但不同于《星际争霸》等传统的硬核的RTS游戏,这类游戏通常无需操作RTS游戏中常见的建筑群、资源、训练兵种等组织单位,玩家只控制自己所选的角色。
[3] 先验在通常意义上理解,同“经验”相对,意为先于经验的,但为构成经验所不可或缺的。但此概念涉及对近代西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在不同语境,词义有微妙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