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ell & Kern 的灵魂与哲学


在“Astell & Kern的艺术”一文结尾,我曾引用过Tom Ford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不要拿我去和Alexander McQueen比较,他做的是艺术,而我做的是商业。”这看似一句充满敬畏却又自嘲的话让不少人听着感到五味杂陈。当然了,无论是Tom Ford还是已故的天才McQueen在商业上无疑都是成功的。然而从艺术角度去看,McQueen在世的每一场Show,都充满着震撼,那是一种艺术上最直接的冲击感。看似艺术与商业充满着矛盾,而他们却又相辅相成。人们常说,艺术是偏执与存粹的,商业则充满了退让与妥协。然而,在商业上成功的「艺术」,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他们都拥有着「灵魂」与深刻的「哲学」。那么今天我们不谈那些你听腻了的声音素质,和大家讲讲Astell & Kern的「灵魂与哲学」。


追求「真」的哲学
对于声音最根本纯粹的追求,这一点相信是诸多Hi-Fi品牌的初心哲学,毕竟Hi-Fi的全称就是「高保真」。然而对于“保真”这个话题似乎永远都争论不休,因为始终有人认为“真,不一定美”(至少不是他们所理解的美)。在多年的发烧历程中,我也曾有过这样的迷茫,就如同“素质VS听感”一样,永远有着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当然你也一定也听烂了这样的形容“素质听感兼备”(笑),似乎大家都在追求一种标准不一的“融合”。
人们常说“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所追求Hi-Fi器材外衣下的本质,无疑是一团电子元件造就的“指标”与虚无缥缈的“调音”;然而却无法看清Hi-Fi本身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也就是音乐本身。当你把一切都聚焦在了音乐,这个富有哲学与灵魂的事物上时,仿佛一切就清晰了。我喜爱的指挥家切利比达克曾说过“音乐的世界里只有‘真’,‘美’只是通向‘真’道路上的诱饵。”乐迷们对于这句话都有着不同的见解,而我却认为它乎也完美的诠释了作为一个音乐回放工具的标准。那便是「真」!如果把这个“真”,放到Hi-Fi器材所诠释的「高保真」里的“真”去做比较,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呢?音乐上的“真”VS 指标上的“真”是不是像极了所谓的“听感VS 素质”?(笑)
如果你很了解Astell & Kern,你也仍然可能云里雾里地困惑他们对于「真」的哲学体现在哪。其实最不经意的地方往往就是答案,因为你也许从不在乎Astell & Kern这个名字的由来。

人们不在意是因为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个品牌的命名规则会和大家熟知的Bowers & Wilkins,Bang & Olufsen甚至Dolce & Gabbana相类似,然而Astell & Kern并不代表人名,而是代表了他们的最基本的哲学与追求。声音乃是宇宙万物所塑造的美好事物,我们的追求就是它的原点。Origin of the Universe,Origin of the Ture Sound。宇宙的原点,就是纯粹声音的起点,这正是对「真」的一种探索与追求,从而造就了他们所宣称的“Ultimate Music Player”。而“Ultimate”除了“究极”之意外,作为名词也有“顶点,基本原理”之意。
一个命名也许说明不了什么,虽然在任何领域,「真」似乎都是唯一的,但人们对这个“唯一”却有着千千万万的理解,通向这个“真”的道路同样是哲学的体现所在。Astell & Kern的声音调教,就是他们通向“真”的一条路径。前文我才说过“调音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如果回放声音看作是展现艺术,那么欣赏者就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也就是所谓的“口味”。然而我也经常和发烧友说“脱离音乐谈论器材都是耍流氓”(笑)。所以从探求“真”的出发点来衡量调音标准,那么大几十万几百万的测量仪器与指标就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了。器材作为载体,输出的永远都是音乐,而脱离音乐,「真」又从何而来呢?(当然你可以狡辩说高保真的真)

于是,Astell & Kern的调音方式成就了它所表达哲学里的「真」。每一台Astell & Kern的旗舰产品都是以音乐本身回放上的“真”为最终诉求来进行设计与调音,像法官一样不偏不倚,不偏袒任何一个音乐类型,乐器或者声音频段,在聆听体验上可以做到完美适应各种不同类型音乐,从而达到“真”的目的,这就是Astell & Kern的调音哲学。往往为了某一个器乐的音色表现从而在硬件上改版数十次。Astell & Kern的调音师与工程师告诉我,SP1000的研发过程中,调音师会在调整过程中反复聆听将近两千多首不同类型的音乐以追求音色平衡来达到这种“真”。这个过程中,没有仪器,没有指标,只有一直聆听艺术的耳朵。反反复复的硬件定版之后,还要在软件上进一步地向“真”探索。也许大家都记得Astell & Kern的系统里有一个Preset EQ,叫PRO EQ,这个EQ正是Astell & Kern的艺术缔造者迈向“真”的最后一步,通过最后的EQ手段达到一个终极的平衡,调音师告诉我,这个EQ弥补了最后一点点硬件声音上在极少数类型音乐回放上的瑕疵,以追求通向“真”的极限距离。


「光与影」的哲学
有光明的地方就有阴影,这是构成世界的两种能量,光与影。在任何事物中,光与影都构成了一种绝妙的平衡来展现“美”,艺术更是如此。我最爱的巴洛克艺术正是把光与影的对比博弈发挥到了极致。越是阴暗事物中的光明就越耀眼。而音乐中,光象征了音符,暗象征了静谧,正是有着这样的交相辉映才能拥有生动的旋律。莫扎特说过“The music is not in the notes, but in the silence between.”(音乐并不存在于音符中,而存在于深邃的寂静间)没有背景的寂静就不会有生动的音符。Astell & Kern也将光与影融入到自己的设计哲学中。
曾经带着AK240在设计学院,导师用“sick”形容Astell & Kern的设计(别理解错,太好以至于好得变态的意思)。因为AK240不走寻常路的非对称设计在当时着实惊艳了我一把,于是当时当作自己最喜欢的设计带去设计学院分享。而实际上,AK240也正是Astell & Kern的分水岭,也正是在AK240上,Astell & Kern首次把光与影的哲学融入到设计理念中。

当一个光源照射在物体上,在光源的另一侧会形成物体的影子,从而让物体在视觉上显得更加立体,在设计学院学习手绘课程时,就体会到了影子对于物体美的作用。AK240在设计上直接把阴影的元素与斜角融入到整体设计中。成就了一个从视觉到体验上的产品设计经典。所以社长有句话叫做“如果Astell & Kern定义了高端音乐播放器,那么AK240就等于重新定义了Astell & Kern!”

在AK240之后,Astell & Kern拥有了属于自己围绕光与影的独特设计语言。而在其接下来的产品中加以深化。之后的AK380,在角度和切面设计运用上更加的灵动,我当初对于AK380在光与影的理解上看成AK380在AK240 的isometric单一光源基础上发展到两个光源组成的两点透视,两个光源的交相辉映组成了不同角度不同阴影所造就的独特立体感。而在与设计师交流过后才发现AK380所要表达的是「光影之间的变换」。单一光源的移动对于阴影产生变化的过程。当时我才恍然大悟。所以在不同角度用光打在AK380上都能得到不同阴影组合效果从而得到截然不同的设计感。

对于光与影交织的美,其实古人更比我们懂得如何创造艺术。KANN对于罗马柱设计概念的引入,也是光与影之美的另一种体现,这种美也是人类文明伟大的遗产。

那么说到最新的旗舰A&Ultima SP1000,也许就没有那么多生动的词语来形容其外观的美。虽然光与影的哲学依旧尚存,加上新设计旋钮的点缀,但也无法掩盖它光与影哲学的弱化。只是在增加体积的前提下很难不牺牲体验来追求工业设计上哲学的极致,所以这次它们做了一个减法,把减掉的这些iconic元素融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里,也就是UI。

SP1000的UI设计在以“音”(Sound)的动态为基础之上强调出一种独特的“空间感”(Spatiality),再通过一些极其细微的视觉优化处理来达到一个整体的“深度”(Depth),从而在最终目的上呈现“光与影”的动态哲学。

SP1000的UI界面里,有深刻的明暗对照,有着不张扬却又生动的动态,更有着硬朗的线条与icon,在这并不大的屏幕里形成了一个极度立体的空间,从而在另一个意义上给予使用者“光与影”的视觉体验。

在光与影交相辉映的世界里寻求音乐的“真”,这就是Astell & Kern的哲学。

哲学背后的灵魂,刘国壹
往往一个成功品牌的灵魂,并非它的理念与创造的价值,而是一个人,一个这个品牌背后的人,支撑与推动它迈向哲学道路终点的人。Astell & Kern的灵魂,就是这样一个人,刘国壹,弘益大学设计学院教授,Astell & Kern的设计缔造者,他不仅是AK240时代开始Astell & Kern的首席工业设计师,更是Astell & Kern的灵魂调音师。(我勒个去,当初我就这反应)也许你不了解弘益大学,它是亚洲的顶尖艺术设计学府。我当初在美国设计学院学习工业设计时身边就有不少优秀的韩国同学,也有拿过国际大奖的,和他们聊到弘益大学的时候都是表示“哎,考不上才来美国的。”(我勒个去…)
曾经在设计学院搬砖的时候就一直很想见一见Astell & Kern的设计师,终于在2018年年底满足了我这个一直以来的愿望。晚宴的一角,刘教授还穿着大衣背着邮差包。也许不说他是谁,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个表情深沉的人,更没有人会想到他是曾经为徕卡设计过相机的大设计师。当他放下背包与大衣,走到人群中开启一罐啤酒后,画风立刻就变了。“老顽童”是我对刘教授的第一印象,虽说平时感觉他比较深沉,而在喝酒与聊天的时候却显得格外的奔放与幽默。晚宴上最经典的动作就是举起手指向在各个角落落单的人示意让他们过来加入到一起喝酒的行列。
他告诉我,酒和音乐是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两样东西,它们成就了他的一切造诣,这两样东西都能让人的大脑变得更加有创造力。在设计领域,刘教授对于金属艺术有着一种狂热的痴迷,对于各种金属的雕琢与钻研到了一种难以想象的地步。基于对音乐长年的热爱,他萌发了用金属艺术来展现音乐艺术的想法,在闲暇时间创立了Metal Sound Design工作室(有兴趣的朋友可移步http://ilmsd.com)手工制作金属音箱,成就了韩国最顶级的Hi-End音箱品牌。(嗯,一对小书架都要10万多欧元。)所以刘教授作为调音师也是享誉全球,经常被一些欧洲音箱生产厂商寻求参考调音意见。在韩国,也有幸听到了他设计并制作的最新顶级双向落地音箱系统Planet II,声音的细节与细腻度,还有真实感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Astell & Kern的“真”也代表了刘国壹教授对于“真”的理解与诠释。

乍看之下,刘教授并没有我所期待的那种气质,但是经过一番交流之后,就会发现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独特感染力。艺术家往往都有古怪或者偏执的一面,刘教授也是,他喜欢美酒与音乐,却讨厌下雨。他说,雨会让他陷入一种阴沉,在下雨天他只会做两件事:喝酒,还有听平常不会听的音乐来缓解他的阴沉。他告诉我,他在下雨天无法工作,无法设计,无法调音,也许因为这种阴沉会让他的工作走向一种未知,又或者也许只是单纯的像我只能在晚上工作一样的个性。于是我问他,“那梅雨季节怎么办?”他笑说“那就一直喝酒啊。”(笑)

当聊到设计的时候,刘教授更是停不下来,在聊天中我也证实了诸多对于Astell & Kern播放器产品在工业与工学设计上的细节猜测。作为一个小众高端消费品,在一个看似极端的外观上如何考虑细节的体验,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Astell & Kern的每个角度与按键,旋钮的位置都经过了精密的计算,比如SR15屏幕斜角角度参考了左手拿出机器时手臂与身体的潜意识夹角角度,最终导致左手持SR15时眼睛看到的屏幕正正好是正的。再比如SE100的左右两侧斜角的角度参考了左手手持手部肌肉的分布与各指持握的状态而计算得出。聊到SE100时刘教授更是表示这个作品是象征一种对于未来的定义,所以SE100的设计语言比较超前且抽离,侧边的抛物线与机身硬朗的线条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冲击,音量旋钮仿佛是一个弹到地上的点,勾勒出了弹射的轨迹与未来的方向。A&Futura中Futura是拉丁语的Future,代表未来。而SE100的SE又代表着Special,SE100才会如此与众不同。

说了这么多,也许你会奇怪,为何我一张刘教授的照片或者合影都没有放上来。其实原本的故事和安排,是想给他做一个设计师专访,但是被他拒绝了。他从未参加过任何访谈与采访性质的活动,并不是因为他不想。他说,每个人都想站在聚光灯下让世界看到你的力量,然而越是当他们歌颂你,赞美你的时候,你就越容易骄傲,松懈从而陷入一种怠慢而停滞不前。所以他选择了克制自己展现的欲望,默默地将自己置身于聚光灯外,这样才能不断突破自己的上限让自己更加强大。
他,一个设计师,一个调音师,Astell & Kern的艺术缔造者,就是这样一个低调的艺术家,通过一双眼睛对美的追求塑造了光与影的哲学,通过一双耳朵参考两千多首音乐成就了对音乐“真”的执着。他就是Astell & Kern的灵魂。
This is Astell & Kern,
you know very little about.

往期推荐


@Zinc Audio
cutting-age high fidelity products
tidy cosy and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room

织语工作室/Zinc Audio Salon
Hi-End / Design / Lifestyle
杭州文二路299号/ No.299 Wen'er Road HZ

欢迎关注我们:
沙龙号:织语沙龙
评测号:织语工作室
Bilibili: 织语工作室
YouTube: Zinc Review
淘宝:织语工作室
报名参与活动/商业合作请联系:
WeChat: zhiyuworkshop
Weibo: @织语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