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资助了一个“富人的生育工具”!揭开当下社会最可悲的“潜规则”



深夜,看到一条让人堵得慌的热搜,网友们为此吵疯了。
一位博主说,她资助了一个农村女孩8年,从初三到大学毕业。
没想到女孩大学一毕业之后,转头就嫁了一个比她大十三岁的男人,对方家境优渥,然后她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个家庭主妇。

如今她放弃求职,没有工作,翻开女孩的朋友圈,到处旅游、购买奢侈品,因为男人想要孩子,所以正在备孕等等。
帖子里出现一句很扎眼的话,“我只是在把握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而已。”

博主说,8年来我也算尽心尽力,以前一个月挣二三千的时候,拿出来接近一半的收入,只想她有书读坚持下来。

对于同是出身农村、身为普通打工人的博主来说,坚持8年的理由仅仅是:对大多数农村女孩命运被“扼杀”的共情,和“仿佛看到了以前的自己,差点没有书读,过着苦命日子的自己”。
看完是真的堵得慌,不知道哪里不对劲,但就是处处不对劲。

帖子发出来之后,引发了无数网友的争议,揣测,甚至是攻击。
有人认为她控制欲太强,没有资格也不应该过度干涉,别人的人生选择。

有人说她是满满的嫉妒。

有人说她出点钱,就想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过一生,可怕。

我想,这不仅仅是资助和被资助的故事。
这也不是“做家庭主妇”的问题,这是“女孩接受别人资助读了八年书,然后想趁着自己年轻长得漂亮,嫁给一个比她大十三岁的有钱人,还计划赶紧生几个孩子改变命运”的问题。
我想博主更想表达的是,女孩应该先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具备以独立的人格在社会上生存的资质。
我想她更想表达的是,婚姻只是助力,是锦上添花的东西,而不是依靠婚姻求存和攀附,这才是最可怕的。

知乎上,有网友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资助大妹读书,成了她这辈子最最最后悔的事!
她说:我当时想,我万万不会后悔的。
时至今日,我只能说,谁供她上学?谁傻X供她上学!

“为了供大妹读书,中间最惨的时候,我只有10块钱。
我拿着这10块钱,上下班连公交车都不敢坐。
花1块钱买4个杠头饼,蹭一碟咸菜,蹭一碗粥。
我那时候吃的最有营养的东西是酥锅。
1块钱的酥锅,其实就几片藕或者半片白菜。
叔叔阿姨拿大笊篱在锅里捞,偶尔捞出煮碎的肉也给我装袋里了。”

可是让她怎么也没想到的是:
原本如果工作,一个月也能拿个六七千稳稳的大妹,毕业之后,就开始筹备结婚,后来去上班不到两个月,又不上班了,说要备孕。
备孕了一年多,怀孕。
就从没想过上班的事。

如今,大妹过着她嘴里的“女王般的日子”。
不用上班,不想去。
生活全靠借贷,家庭事务全指望老公和婆婆,捎带脚的被家暴。
所以她想过的就是这种糟烂的人生吗?
如果是的话,那早说嘛,早说的话,我及时止损,我也及时行乐。

全篇是心酸,是恨铁不成钢。
故事的背后,是两个人的悲剧。
随后,我看到了这样一条留言:我老板,之前资助了几个女孩子,都是早早就去当家庭主妇了,所以,我老板,现在只资助男孩子。


这让我想起来张桂梅校长的一名女学生,毕业之后就做了家庭主妇,当她拿着钱为母校捐款时,张桂梅校长说出了3个字:滚出去!

因为她希望,每个贫苦中的小女孩能够通过读出,成为走出大山的机会。
在这些资助者的内心,她们的这份善良并不希望换来的,只是一个最终选择“相夫教子的全职太太”。或者说,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婚姻”上。
在某一个时刻,她们通过读书拥有了主宰自己女性命运的翅膀。但最后,她们似乎又亲手将翅膀折断了,甘心当了一只温室里精心护养的鸟儿。

之前看过一部纪录片叫《出路》,里面有一个来自甘肃小山沟的女孩叫马百娟。
她12岁还在上小学二年级,她是全班5个孩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个,穿着老式不合身的衣服,每天天不亮就要走出家门去上学,吃的是冰冷的馒头泡水。

放学后她要喂猪、做饭、干农活,不多的时间就是读书。
马百娟有一个“很大”的梦想,她梦想着去北京上大学,希望能赚上一个月一千块的工资。
然后镜头一转,马百娟倚着学校的大铁门,眼睛里尽是羡慕的光,这一年,她15岁,她辍学了。
而后来的马百娟,上县城找工作没人要,扭扭捏捏回到了家,和穿着童装的“孕妇们”说着家长里短,十六岁时被嫁给了表哥。

导演无力去讲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故事,因为故事本身就足够让人心痛。这就是那些没办法读书的孩子的命运。

《肖申克的救赎》里有这样一句话说:
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光辉。
这些人就如《风雨哈佛路》里,因为读书,摆脱原生家庭,成为励志人物和畅销书作家的莉丝,

又如《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里,拿到学士、硕士、博士的塔拉。

她们都是通过教育,一步一步重塑了自己的人生,更让她们鼓起勇气去打开生命的无限可能。
之前看到一段视频,说对现在那些不想读书的人一些忠告,其中点赞最高的就是:

你将要放弃一条最好走的路。

我也是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我想跟你说:读书这条路不好走,但是一定要走。
愿共勉!好了,我是半耳聆,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