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ESG系列6——境外主要市场可持续投资政策与监管——亚洲

2021-11-13 08:22 作者:舍得低碳频道  | 我要投稿

昨天和大家分享了ESG系列的第五部分:境外主要市场可持续投资政策与监管——澳大利亚


今天和大家分享第六部分:境外主要市场可持续投资政策与监管——亚洲



亚洲:新加坡起步较早,日本“弯道超车”,香港是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市场


亚洲可持续投资市场属于后起之秀,很多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与监管条例起始于 2010 年以后,最近几年发展势头正猛,其快速崛起离不开多部门多主体下推进的政策法规的指引。其中,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在推动可持续投资规范和监管方面的积极探索,不仅仅激 发了自身可持续投资生态的丰富活力,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 2016 年到 2018 年,日本可持续投资规模飙升了 359.92%,其可持续投资如此迅猛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及监管部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做出的实质性引导。尽管日本 ESG 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起步晚,但是自日本金融厅 2014 年首次发布《日本尽职管理守则》,日本的可持续投资政策法规修订步入快车道,以平均每年出台或修订一部相关政策法规的速度开始了“超车”。《尽职管理守则》和《公司治理守则》是日本 ESG 政策法规的两大基石。


2014 年和 2015 年,社会、环境、公司治理(ESG)三项议题先后出现在《日本尽职管理守则》和 《日本公司治理守则》中,分别对资本市场中的两大重要参与者,即机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作出规定和约束。此后,日本官方部门数次修改完善两大“守则”,提升了 ESG 在上述 两份文件中的重要性,为日本市场可持续金融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日本对于 ESG 的政策法规要求强制性较低,要求参与者在理解并认同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开展相关活动,出台的多项法案均不存在强制约束力,这意味着日本的资本市场参与者不 会因为不遵守或不签署这类文件而受到处罚。上述两大“守则”,以及东京证券交易所颁 布的《ESG 披露实用指南》都是自愿性的倡议报告。


新加坡充分发挥其在亚洲的金融中心地位,积极采用金融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新加坡金管局以绿色金融为突破口,通过发布绿色债券认证资助计划、与国际金融公司签订谅解备忘录 等方式助推国民经济乃至区域经济的绿色转型。


2019 年 2 月,新加坡金管局扩展其资助对 象,对社会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的认证费用也予以补贴。2019 年 11 月,新加坡金管局更是宣布启动了一项 20 亿美元的“绿色投资计划”,以进一步推进国内可持续发展金融的成熟。


2011 年,新交所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政策声明》,鼓励上市公司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新交所在 2016 年将上市公司的 ESG 信息披露要求提升至“不遵守就解释”,成为亚洲第二家对 ESG 信息披露提出强制要求的交易所。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质量,新交所还分别在 2011 年和 2016 年出台相关政策时,同步发布了内容详尽的指南文件,为发行人编制报告文件提供具体指导。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也是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之一。近两年来,香港积极推进可持续金融及 ESG 实践,以期在亚洲的可持续金融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其实早在 2011 年,香港就在欧美国家 ESG 实践影响下,对上市公司的 ESG 信息 披露进行了探索,并于 2012 年 8 月面对上市公司首次发布了《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 引》(以下简称《ESG 指引》)倡导上市公司进行 ESG 信息披露。在此后港交所多次对 《ESG 指引》进行修订,在后续版本中,在强制化程度方面进行提升,逐渐将一些自愿披露事项转变为“不披露就解释”;同时强调“重要性”原则,要求将绩效指标量化;并致力于披露报告与国际接轨,追求报告标准的一致性。


香港如今在可持续投资领域取得傲人成果是多部门、多主体联动推进的成果。


第一,包括香港特区政府、证监会、金管局、品质保证局在内的多个政府部门均积极地参与到 ESG 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过程中,为香港可持续金融发展搭设了制度框架。


第二,政府联动专业人士 推动金融业走向可持续。在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港金融发展局和绿色金融协会分别于 2013 年和 2018 年成立。这两个在金融领域颇具影响的咨询机构有力地促进了香港 ESG 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的成熟。


第三,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自联交所 2012 年发布初版《ESG 指南》后,多次主动向社会各界征询意见。多轮的迭代过程不但完善了《ESG 指南》的内容,也加强了社会认知,联交所在近几次的咨询中得到了相对更丰富和高质量的反馈。



ESG系列的第六部分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明天和大家分享第七部分的内容:境外主要市场可持续投资相关政策法规与监管条例对比


快车通道:

如何把碳成本转化为碳资产?

个人层面的碳排放管理员培训和企业层面的碳排放管理员培训有什么区别?

碳排放管理员最核心的工作是什么?

为什么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会愿意参加碳排放管理培训?

为什么最近有很多人咨询碳资产管理的课程?



在公众号发送以下关键字可以查看相关系列的内容:
国际碳市场
中国碳市场
碳交易
碳资产
碳计量
林业碳汇

碳排放

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案例


ESG系列6——境外主要市场可持续投资政策与监管——亚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