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27P)小肠与水气,后溪穴,养老穴,3个经外奇穴
孩子小肠弱,下针俞穴比较不痛,下针荣穴比较痛,因为越靠近四肢末梢的越痛,神经更多,这是人体正常生理结构,神经多触感好,四肢末梢穴道很敏感。
小肠在肚脐少腹位置,属阳火,来自阴火的心脏,心脏产生的热能进入小肠,由心脏下方的动脉血管进入小肠,进入的除了血还有热,黄帝内经曰心脏移热于小肠,心脏和小肠是表里。
小肠与水气:小肠消化了食物后,剩余水和残渣,残渣进入大肠,水是回流到肺脏,就是口中唾液的来源,当我们肺里有许多津液时,肺和心,心主汗,心脏功能很正常时会流汗,身体一遇热,毛孔就打开,汗水就蒸发掉,水分变少,小便就会变少,小便来源有两个,一个是肾脏输尿管来源,中医认为三焦者水道出,这个三焦就是脏腑之间的油网,三焦和膀胱也是连在一起的,当膀胱与小肠贴在一起时,尿液积累在膀胱里时,因为小肠很热,这个水紧贴着火,水就被气化了,气化以后好的水就会让膀胱膨胀起来,这时一流汗,膀胱会有小孔打开,干净的气化水就会从小孔出来,从小孔中气化的水会回到肝脏,帮助肝脏清理肝脏,所以中医叫做水生木。
如果这个小肠水冷掉了,这个膀胱水气化就无法进入三焦系统了,黄帝内经会讲的更详细。
所以当你的肺脏收到外面的热力压力以后,心脏主火受热,外面两个火在相争,这个时候肺里面的汗水就会排掉。肺里面的津液,如果说没有随汗水流失,肺里面的津液会慢慢累积,累积之后流入到肾脏,再从肾脏排到膀胱去,所以金生水,先生到阴水进入肾脏,肾脏再到膀胱,水到膀胱以后再经过第二次的气化,好的水分再回流到肝脏,浊水再排到体外去。
过去一直有过争吵,说膀胱有上口,没有下口,实际上膀胱有上口,只是上口看不到,所谓看不到就是三焦进入膀胱的地方,必须要活着的人体受热于小肠时才可以看见,比如平时看得到的毛孔没有流汗,但一运动就开始流汗了,所以汗水是可以渗透出来的,但是需要遇热,尸体是看不到上口的。
小肠经一共19个穴道:
少泽穴:小拇指甲靠外侧角,井穴属金,用来放血用
前谷穴:手指握拳,小拇指第三节横纹位置,下针时压一下肌肉再下,不要贴骨边下针,下针技巧好的话不会痛,刚好在骨和肉之间
荣穴属水,女性奶水不够下针前谷穴,注意穴位带沟、谷、山、陵的,下针多引导,也可以用于实症,下午1点-3点精神不好,可以下针前谷穴,但是前谷穴下针比较痛,所以可以下针俞穴后溪穴。四肢末梢的穴道用的很多,而且效果很好很安全
后溪穴:手指握拳,小拇指第四节横纹位置,俞穴属木,因为小肠经属火,木生火,所以后溪穴是小肠经母穴,主督脉,督脉是后溪穴管,任脉是列缺穴管,奇经八脉介绍时会讲每一个经脉都有一个穴道管它。
因为是母穴所以当有病人说自己整个脊椎骨都痛,百会痛,下后溪穴,小肠经酸痛,也下后溪穴。所以一个穴道可以治疗很多症状,小肠经走过肩膀,所以肩膀痛也下后溪穴。督脉没有虚实,而小肠经有虚实,注意患者病痛时间,超过一周为虚症,在母穴后溪做补。
腕骨穴:小天星股和小拇指指掌骨交界的中间位置是腕骨穴,原穴(阳经有原穴,阴经没有原穴)治疗无所谓虚实寒热之分,心主汗,心脏有问题的人出汗不正常,因为心脏没有力量把汗发到表面上来,就完全没有汗,给病人治疗时,扎过一次针或者吃过药后,病人会说我好久没有出过汗了,流了一身汗好舒服,代表心脏功能恢复,所以病人的症状在进度还是退步,从主管的症状可以看出来。
阳谷穴:手腕握拳,手册面大筋和骨之间下针,浅下1寸针即可,经穴属火,本穴,本穴治疗法则以后讲
养老穴:手朝上立起来才有养老穴,平放没有养老穴,老年人视物不明、白内障、近视眼等眼睛不好问题用这个穴,郄穴,养老穴透间使穴可以治疗手肘不能拧毛巾问题,下养老穴有酸痛感引到气后,透到心包经的间使穴上,左右捻动平补平泻,然后不留针直接拔出,不能拧毛巾问题就好了。这里倪师举了一个过去医疗的例子,患者左右手肘都痛,右手已经采用西医手术,还在恢复中,于是中医治疗左手,连同右手消炎几分钟解决,只花了50美金,手术8000美金。
3个经外奇穴:下针无所谓虚实
肠关穴:手腕骨上3寸,腹泻,拉肚子止不住,可以按压这个穴位减缓拉肚子,可以下针治疗腹泻、肠痉挛等肠问题。
肝关穴:肠关穴上3寸,可以下针治疗肝病
心关穴:肝关穴上3寸,可以下针治疗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