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深夜食堂,还差一点点火候!

老戏骨梁家辉当导演的第一作就是翻拍《深夜食堂》。在黄磊主演的电视剧版口碑大崩溃之后,重拾这个题材,需要极大的勇气与自信,那么结果怎么样呢?
先给出结论:影片中规中矩,有不少优点,也有许多瑕疵,总体来说值得一看。

【优点】
"深夜食堂"的原著是日本漫画,所以有着极其浓重的日式文化痕迹。如何让其接中华文化的地气,是每位导演所面临的的第一难题。在本土化环节上,梁家辉导演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本片将食堂设定在上海的老巷子里。而上海虹桥地区历来都是在沪日侨聚集之地,大量的日式饭馆坐落其中。频繁的文化交流,使日料餐馆在上海也是随处可见。这就让所有故事的发生地——一间日式居酒屋风格的食堂,其存在有了足够的合理性。

影片在细节刻画上,突显出了"上海味道":改革开放前流行的蓝色卡其布衣服,洗完拖布的水用来浇花,悬挂万国旗般的长竹竿晾衣服。密密麻麻的民房,狭窄的弄堂。
冯翠凡出演的老裁缝,一副上海"老克勒"的做派。而刘涛本就是上海姑娘,在《外地媳妇本地郎》中出演一位嫁到广东的上海媳妇,靠此角色崭露头角,此番演家乡人,更是轻车熟路。

电影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上,做的十分到位。而表现人情、人性的诸多"软件"方面,却有不少槽点。
【缺点】
电影由四个独立的故事串联而成,其中三个故事的骨架与日剧相同,只有第二个故事是独立创作。
第一个故事:菜市场卖海鲜的老母亲,与打拳击的儿子相依为命。拳击手在食堂,遇到了一位单身妈妈(刘涛饰演),帮助她照顾坐轮椅的女儿。在老母亲的极力撮合下,拳击手与这位单身妈妈走到了一起。

首先,饰演儿子的演员台湾腔比较明显,观众稍微有些出戏。片中其他港台演员都没出现这种状况,其中老戏骨冯翠凡还讲了几句地道的上海话。电影的演职员名单中有配音演员。既然电影有配音,为何漏掉了这个角色,不应该呀。

口音只是小问题,该故事最大的问题是:母子感情表现不当。儿子在大庭广众下称呼母亲为"死老太婆",这样与本土文化严重相悖。中华文化之中,这种称呼为伦理道德所不容。即使观众明白导演想要表达的,那种底层劳动人民,粗狂且亲昵的母子关系,但这太刺耳,让人如鲠在喉。

第二个故事完全原创,也最不成立:自信开朗的胖妹,与学生时代暗恋的学长重逢。谁知学长却道,那时的自己也暗恋胖妹,但不敢开口,错过了姻缘,后悔莫及。
故事的反转十分突兀,没有做足铺垫。昔日的学长,在校园里迷倒万千学妹,对其他女孩都不心动,只默默暗恋胖妹。想要这个设定成立,就需要对胖妹有足够的刻画,彰显出其独特的性格魅力。否则,只是"一纸蹩脚的玛丽苏童话"。

第三个故事,改编自日版的《猫饭》:两位演员中规中矩,完成度比较高。但若看过日版,知道故事的走向,则留不下多深的印象。因为平淡,所以无法被记住。
第四个故事,来源于日版的《鸡蛋三明治》:对两位主角身份的本土化,十分到位。青梅竹马的一对青年男女,离开老家来上海打拼。男人只想赚够钱,回家乡盖房子结婚。而女人爱上这座都市,努力晋升,融入这里。两人"三观"上的不同,注定无法携手一生。

但影片最大的槽点就是强行大团圆结局,让故事流于平庸。日版中,女孩成为了偶像明星,男孩依旧在社会底层打工,社会地位的悬殊,让两人无法前行,男孩选择放手。
而电影中,女子国外进修归来,回到食堂,追思往昔的欢乐,男子及时出现,两人共续前缘。那么,两人间的根本矛盾解决了吗?是男子的想法改变了?还是女人放弃了梦想?伴随着两人越来越大的社会阶层,谁要为谁而做出改变?将一切现实问题引而不发,煲了碗"虚妄的心灵鸡汤"。

另外,每个故事之后,老板用画外音的形式总结出"中心思想",教化世人。这么做并不高明!好的故事足以将价值观传递给观众。不好的故事,无论如何"拔高思想",都苍白无力。

电影中若干"植入广告"也是比较明显,特别是牛奶广告,硬到让人出戏。但如果看过片尾的合作与赞助名单,就释然了。大量的合作单位,可以确保此片不会赔本,同时也彰显出影视公司的强大。

"深夜食堂"靠日剧赢得了口碑,它并不适合改编成电影。事实上,原班人马打造的两部电影版,也并不成功。
细腻的情感小故事最适合拍成电视剧,30分钟的时长,足够讲述剧情、烘托感情。但若拍成电影,则需要将三、四个故事串联起来。但这样电影过于松散,观众就抓不到重点。且温情小段节奏舒缓,无强烈的情绪刺激,偏长的观影时间,会增加人们的疲劳感。

【中日韩三版电视剧】
1.日版——打响了深夜食堂的名声
日版根据漫画改编,选角十分到位。小林薰饰演的老版是个沉默寡言的中年大叔,脸上隐约可见的刀疤,仿佛透露出其些许不平凡的过往。如炬的目光,仿佛总是能看穿尘世间的一切。食客们的忧愁困扰,他总能一眼看破,漫不经心的几句闲谈,点破迷津。
常光顾这家小店的客人,大都是工作至深夜的社会底层,结束一天辛苦的工作,来到这里,即是补充必要能量,更是寻找心灵的慰藉。久而久之,熟识了,则更像是一家人。

不做评判,不挥举"道德"的大旗,只是用白描的手法,聚焦于生活在社会边缘的这群"小人物"——深夜打工族、风尘红粉、街头混混、小店铺老板、夜车司机等。他们每个人都在努力的生活,追寻着爱情、亲情、友情,或失、或得。人生百态,并非尽如人意。
2.韩版——改编中规中矩
韩国也曾翻拍过《深夜食堂》,基本上照搬日版故事,然后注入本土文化,替换成韩式情感与料理。总体来说中规中矩。唯一让人不喜的是韩剧对演员美型的追求,过于"漂亮年轻"的老版,丧失了角色的厚度,从看尽世间百态的智者,变成了邻家暖心大叔。

3.中版——劣质+不用心的翻拍,满满商业的铜臭味
开播之前,可谓万众期待。黄磊的演技,加上"黄小厨"的人设,简直就是食堂老板的不二人选。

而第一集播出之后,立刻骂声一片,观众集体吐槽。故事、人物、场景等直接照搬,几乎没有本土化,严重脱离生活。特别是将原著黑帮头目小龙,在人物性格、做派不变的情况下,硬说他是货运公司的大老板,真当观众傻呀!

植入广告"硬"到硌牙,直接甩你脸上。这也是国产电视剧的一大通病,吃相难看。

【中国人的深夜食堂】
从日常生活来看,国人更多是浓烈炙热的感性表达,细腻温情并非常态。这一点在国产影视剧上亦有体现。因此,深夜食堂本身并不适合本地化,它所要表现得内敛情绪,离我们的生活太远。
人来人往,热闹喧嚣,烟火气十足的夜间大排档,才是中国人的深夜食堂,也是各类情感宣泄的最好场所。

得意者,满面春风,呼朋唤友,举杯相庆。
失意者,唉声叹气,与三五好友诉苦,几杯闷酒下肚,或指天骂地、或痛哭流涕。

一处夜间小摊,老板深藏不漏,大隐隐于市。迎来送往一桌桌客人——他们大哭大笑、大吵大闹。镜头延伸到他们生活之中,呈现他们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这才是中国版的深夜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