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烧烤,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

2023-04-29 23:27 作者:船captain长  | 我要投稿

       据说,最早吃熟食的人类吃的就是烧烤。干净、没有寄生虫、变性后易于消化的蛋白质使人类进一步进化,形成了今天的脑容量和适于平原长跑的骨骼。

       但另一方面,对封建时代的中国人——或者说是从600年前朱棣定都北京开始定居在中原地区的人类群体——来说,烧烤并不是一种常见的吃食。在劳苦大众,这辈子吃肉的次数一只手就能数得清的时代,蒸和炒显然是更优秀的烹饪方法,何况这片大地上有着同时代很先进的冶铁、榨油工艺。

        如果说1986年在靠近羊肉产区的北方,对烧烤的印象是“维吾尔大哥的衣服、胡子、口音”(①),那其他非羊肉产区的烧烤怕是只存在于文学作品里。但到了新世纪,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之后,烧烤与其他现代饮食一样,席卷大江南北。

 

       有趣的现象,对于2010年前后出生在东部省份的小朋友来说,火车就应该是高速铁路的样子,而不是蒸汽车头的澎湃、内燃机车的震撼。“那是什么玩意,没见过。”同样,对于2000年前后出生的大朋友来说,说到中国美食一定会有烤肉火锅麻辣烫,而不是脱口而出九转大肠、油爆双脆。

       毫无疑问,在这个认知变化的过程中,现代工业生产方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经济特区和新兴工厂对劳动力的需求客观上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其次逐渐落后的三四线工厂在新时达的竞争环境下,贡献了下岗工人和空闲后能够制作烤炉和钳子的生产力。前者使得城市工人阶层的饮食品味趋近一致,而后者使得有人力和资源来满足这些加班后饥肠辘辘的劳动者。(②)

       与此同时,化工产业、生物技术的变化使得粮食亩产有了飞跃式进步,除满足口粮外,终于有足够的剩余可以满足数量巨大的酒类肉类生产。自周以来一直贬义的“酒池肉林”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正在变成一个中性词。

       但到这里,烧烤还只是个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时代浪潮中脱颖而出的弄潮儿,可以说和其他现代餐饮一样,北美的面包夹一切,不列颠的炸鱼薯条,日本的便当咖喱没什么区别。烧烤变成现在这副样子,还缺少一种东西。

       现在,一位劳累到失去思考能力的打工人在回家的地铁上百无聊赖得打开手机,铺天盖地的烧烤视频向她/他/它涌来。虽然加班时吃过晚饭,但刻在DNA里的对蛋白和油脂的向往促使着大脑发号施令,分泌着各种令人或兴奋或饥饿的激素,对这个地方的向往会深深得刻在大脑里。该怎么做呢,首先肯定是思考如何运用假期,这是十分珍贵的资源。然后就简单了,买张票跑到哪里,剩下的都交给“来都来了”。

       如果我们把这其中的一些细节隐去,一个在现代社会司空见惯的冲动旅行/消费就变成了恐怖故事。如果把这个故事讲给一个生活在前现代社会中的人,他会认为主角中邪了,得赶快请社区里德高望重的巫师治疗;如果讲给现代社会的人,他则会困惑地问:为什么要加班到深夜?

       那么该如何解释这一切呢?我没有短而有力的解释,只能说:后现代传媒魔法。


       所以当青年被魔盒里的潘多拉吸引,规划着自己宝贵的假期时,他在被后现代蛊惑而不自知;乘坐科技最灿烂的成果,喷气客机或高速铁路奔向目的地时,他在享受现代的恩赐而不自知;吞下数千年积累下的农业技术和烹饪技巧产出的食物时,他在接受前现代的祝福而不自知。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不管在哪个时代。

       祝各位,在假期一封风顺,干杯!

①  :《羊肉串》陈佩斯 朱时茂。1986年春节联欢晚会

②  :即使光鲜亮丽的思想劳动者,绝大多数本质上仍属于城市工人阶层。


烧烤,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