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的只言片语13

2022-04-24 21:49 作者:Oxhana  | 我要投稿

不安会变成淡泊,
不是看开,
是日日夜夜的消磨,有朝一日会抵不过痛快的断绝。
但是后来就会意识到,
决断以后,自有决断之后的消磨。
然后就会觉得,
不如不放手——
但是已经放开了手。


买了一罐可乐。
果不其然。
喝了第一口就厌倦了。
但差的就是这一口。


特定人的疲惫,很多时候来源于关注别人太多,关注自己太少。
本着这样的经验法则,在介入的时候,至少是在刚刚进行接触的时间段,不应当在交流过程中提及任何他人。
只有“我”和“你”。
甚至只有代表那个特定人的“你”。


我们的缄默各有缘由,但绝大多数时候,彼此不通。
在月光找不到的角落里,我们去向不明。
在比光更明亮的早晨,我们被我分批埋葬。


去剪头发,人很多所以要等。
老板看我等得久,给我递了烟。
“不用了,谢谢。”
“我看你像很会抽烟的人呢。”
“完全不抽的,谢谢。”
“啊,这样。”


哪哪又开了什么网红店;哪哪又出了什么事;谁谁又爆了什么雷;最近又在流行什么……
我想融入,但又很抗拒,我想接触,但又觉得很不自在。
干脆放弃,蜗居在这一隅之地,做一个赶不上时代的人,我反而很自在,觉得很自由。
可能这也算是,人各有志吧。


避免自身对他人的过度干涉,很多时候能通过限缩自身扮演的身份来解决。
在绝大多数时候“我”只需要两个身份:
Supporter/Beholder(支援者/旁观者)
也即:“给予积极帮助的人”/“消极不作为的人”
能做点什么,当然很好,但如果不能,就做一个不帮倒忙的人。
当然,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
Be (a) Holder(“做”掌控一切的人)


不是的。
不是没有对错,
是很多时候,对错已经无关紧要了。



那个温柔的孩子很少提及她的过往,但有些时候,也会提及,星星点点的。
关于她自己的来龙去脉,一些日子的往来,说着说着,就离题千里——
至于时间停顿的部分,总是让人哽咽。
我只不过是个旁观者,
但可不知为何,光阴到了这里,都有了停泊的愿望。
那个孩子的温柔在难以想象的贫瘠中开花结果,大概是我听闻过的,最美丽的故事。
我想抱抱那个温柔的孩子——
她比我近旁的一切都鲜活,且令人印象深刻。


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不是说“人”是可替代的。
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与人相处,要杜绝这种倾向。
不要把“人”简化成一种“功能”或者“手段”。
实际上有相当多的人都这样,对“人”本身毫不关心。


想来生活和身体都非常神奇。
一直警报不停,红标不断,却又能勉勉强强的运行如初。


做兄弟,在心中,有事电话打不通。


实际上没有人需要人生的答案,因为世上没有另一个我,就更谈不上另一个成功的我,就算真的存在,那样的成功我也不一定喜欢。


当你不顺着他们的时候,
他们,会说——
“我们不会害你。”
当你顺着他们,然后被伤害的时候,
他们,会说——
“但是我们是真的爱你。”
可是错误就在那里。
爱不能解决一切。
如果有爱就可以洗脱一切。
那我把你杀害,
我们就能永远在一起了。
我爱你。
很恐怖对吧?


一个人的时候最先是感到自由。
后来就会觉得安静。
再后来就会觉得寂静。
后来的后来,
就是没有关系,日子寻常。


声带大概是需要常用的。
连着很久没怎么说话。
今天努力说了两分钟。
现在喉咙好痛。


我大抵成了一撮余烬,
有风来就热烈一些。
风过后就恢复如初——
不,是消散一些。


倘若在这里是白的,在那头是黑的,就得当它是黑的,心里不同意,也要装出同意的脸色,这是这次的任务。


如此我们就保持联系,保持到失去联系。


关于那个孩子的温柔——
老实说,我并不觉得她是“自我中心”的孩子。
但那个孩子的温柔很特殊。
我更愿意说她的温柔是无条件但是有节制的。
如果说绝对的不回应他人的期待是极端的自我中心,绝对的回应他人的期待是没有自尊的温柔,那么她正好处于两者之间。
比起说是关注“我”或者是关注“你”,我更愿意将这样的温柔表述为关注“彼此”。
是在不贬损自身尊严的前提下,认真仔细的考量他人的想法与需求。
在我看来这种温柔是正确且先进的。



我的只言片语1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