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济
苏联经济是一个集国有资本、集体农庄、工业和行政规划于一身的系统,特点:国有制、公有制与自给自足。
1928年起,苏联经济由一系列五年计划指导。
截至上世纪50年代,苏联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发展成一个主要的工业大国。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称这一模式“有能力使落后国家迅速步入现代化和工业化”。共产主义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知识分子。
前三个五年计划(1928~1940年)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长率尤其引人注目,因为这一时期除苏联以外的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在此期间,苏联经济发展迅速,而其他地区正遭受着经济危机。
苏联经济的一个主要优势是其巨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1970年代世界石油价格上涨之后,随着(资源)出口的增加,这些石油和天然气变得更加宝贵。
正如丹尼尔·尤金所言,苏联经济在其最后几年“严重依赖庞大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1986年,世界油价暴跌,给苏联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经济逐步自由化,又废除了计划经济,并逐渐走向了混合制经济。
苏联在1991年底解体时,留给俄罗斯的是一个拥有660亿美元外债的国家。除此以外,俄罗斯黄金储备极少,而外汇储备也只有几十亿美元。
现代经济的复杂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计划经济。贪污腐败和夸大数据已成为官僚机构的常见做法,因为他们虚报了目标和配额的完成情况,这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危机。
从斯大林时代到勃列日涅夫时代(大约是1928~1975年),苏联经济增长速度远低于日本,但略高于美国。
国内生产总值(1990年10亿美元)
1950年:美国1,455,916 苏联510,243 日本160,966
1973年:美国3,536,622(2.43倍) 苏联1,513,070(2.97倍)日本1,242,932(7.72倍)
在冷战大部分时间里,苏联在名义GDP和购买力平价方面都保持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仅次于美国。1987年,日本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990年,苏联的小型服务业只占其生产总值的0.82%,但工业和农业在1991年则分别占21.9%和20%。在斯大林推行大规模工业化之前,苏联曾是一个农业国。
服务业是苏联经济最重要的一部分,大部分劳动力受雇于工业部门。全国劳动力为1.523亿人。主要工业产品包括石油、钢铁、汽车、航空航天、电信、化工、电子、食品加工、木材、采矿和国防。
尽管其国内生产总值在1970年代超过1万亿美元,80年代达到2万亿美元,但由于苏联影子经济(也叫地下经济)的迅速发展,严重扰乱了苏联经济的正常运行。
早期
苏俄和后来成立的苏联都是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这期间,苏俄经济起点极低,而且经济发展也比较缓慢。由于一战、十月革命以及随后的俄国内战,直到1926年,苏联工业生产水平才勉强恢复到1913年的水平。直到那时,大约18%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尽管只有7.5%的人在非农业部门工作。其余则主要从事生产效率极低的农业部门。
David a.Dyker认为,1930年代的苏联在某些方面可以被视作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其特征为低投资和大部分人口住在农村。低投资的部分原因在于政府缺乏从国外获取资金的能力。这反过来是由于1918年布尔什维克抵赖沙俄债务以及1929年全球金融危机造成。因此,任何形式的经济增长都必须由国内提供资金。
自然灾害又进一步加剧了农业问题,例如全国经历了漫长的寒冷冬季,南部的干旱和北部的酸性土壤等问题。 但根据Dyker的说法,苏联经济在原料和矿物开采方面确实具有极大的潜力,这与规模虽小但正在发展的制造业一起帮助苏联避免任何形式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新经济政策(1921-1929)
到1921年初,布尔什维克清楚地意识到强征粮食导致了粮食产量过低和人民的普遍反对。因此,列宁和政治局成员们决定尝试另一种方法。所谓的新经济政策是在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
除了列宁所说的需要由国家掌控的部门之外,经济的一切都将被私有化。这包括外贸、重工业、交通运输等。在实际操作中,私营部门将被局限于工匠、农业生产或贸易。新经济政策遭到了党内的强烈抵制。列宁不得不说服那些怀疑新经济政策的人,“国家资本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步骤,而他自己则怀疑这一政策可能被私营商人滥用。
小说家安德烈·普拉托诺夫等人指出,这种改善是立竿见影的。配给制和排长队曾是战时共产主义的标志,现在都消失了。然而,由于长期的战争、低收成和一些自然灾害,苏联经济仍处于困境中,特别是农业。1921年,伏尔加-乌拉尔地区爆发了大范围的饥荒。苏联政府改变了以前的做法,允许国际援助从国外进入苏联,并成立了一个由著名的共产主义者和非共产主义者共同担任主席的特别委员会。尽管如此,据估计苏联境内仍有500万人死于饥荒。
斯大林模式
新经济政策在列宁去世后又进行了几年。从1928年开始,苏联一系列五年计划迅速启动。新经济政策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斯大林模式。这个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了工业化,远远超过了19世纪德国和20世纪初日本工业化的发展速度。
随着战争破坏后经济重建工作的结束,以及苏联进一步工业化,苏联经济的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直至七八十年代的勃列日涅夫停滞时期。
以俄罗斯国家汽车工程研究院(NAMI)的创立和1929年的嘎兹(GAZ)仿制福特A型汽车为起点,工业化伴随医疗服务而来,这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又开展了预防斑疹伤寒、霍乱和疟疾的运动。医生的数量在基础设施和人员培训允许的范围内迅速增加,死亡率也稳步下降。
1930~1970
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率的因素,计划经济在30年代、卫国战争时期以及战后前20年都表现优异。苏联成为了世界领先的原材料出口大国,诸如石油、煤炭、铁矿石、水泥、黄金、天然气和其他矿产等等。然而,有关1932~1933年苏联大饥荒的消息被苏联当局压制了很长时间,直到戈尔巴乔夫时期才得以公布。
据估计,1933年工人的实际收入比1926年下降了11.4%以上。劳改营的普通犯人和政治犯被迫无偿劳动;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频繁被动员参加各种建设项目。卫国战争期间,纳粹入侵给苏联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
1940~1942年,苏联GDP下降了三分之一(原文是34%)。工业产值在近十年里都没有恢复到1940年的水平。
1961年,发行了重新计价的苏联卢布。在1991年苏联解体前,它一直与美元保持着汇率等价。在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新领导上台后,他们试图通过经济改革振兴经济。从1965年起,企业和组织可以自行决定生产物品的方式,而不是按照国家当局指令生产物品。
1970年,苏联经济达到顶峰。据估算,其经济规模约为美国的60%。
1989年,苏联GDP为25000亿美元,而美国GDP为48620亿美元,人均GDP分别为8700和19800美元。
1970~1990
苏联经济的停滞由尼克松冲击引发,而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更恶化了这一局面,导致了1979~1985年苏联经济的停滞。
苏联以牺牲国内经济发展为代价的军事建设使得苏联GDP在1980年代前期大致保持在同一水平上。苏联式计划经济在结构上并没有充分回应它所促成的复杂现代经济的需求。大量生产的商品往往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要。
莫斯科决策层面临的决策数量之多令人难以招架。决策部门过于庞大,难以管理,连作决定也因效率低下而举步维艰;行政手续繁琐,破坏了商业经营的灵活性。1975~1985年,官僚机构在报告达到的目标和配额时,贪污腐败和数据造假成为普遍现象,加剧了经济危机。与此同时,由于苏联影子经济的迅速发展,严重扰乱了苏联经济的正常运行。
1965年后,当所有的现代化国家都在迅速走向信息化时,苏联在这一方面却越来越落后。莫斯科复制1965年IBM360电子计算机的决定被证明是一个决定性错误,因为它把科学家陷入了一个他们无法改进的过时系统中。他们在可靠并大量制造必要的芯片,编写可行和有效的程序,协调完全独立的操作,以及为计算机用户提供支持方面都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苏联经济最大的优势之一是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世界石油价格在1973~1974年翻了两番,然后在1979~1981年再次上涨,使能源部门成为苏联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并被用来弥补其大量短板。
有一次,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打电话给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部门的负责人:“面包的情况很糟糕。根据这个,请给我300万吨石油。”
2007年,俄罗斯经济学家、前总理叶戈尔·盖达尔就回顾这三十年写道:
来自石油出口的硬通货延缓了日益严重的粮食供应危机,增加了设备和消费品的进口,确保了军备竞赛和实现与美国核武器数量相等的财政基础,并允许实现诸如阿富汗战争这样危险的外交政策行动。(出自《帝国的消亡》)
克格勃内部起初就已经意识到了日益严重的危机,它在每个地区和机构都有广泛的线人网络,掌握着国家的脉搏。1970年代,克格勃主席尤里·安德罗波夫在克格勃内部创建了一个专门从事经济分析的秘密部门。
1982年,他接替勃列日涅夫,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同时也向苏联领导层敲响了强有力的警钟。
然而,安德罗波夫加强纪律的补救措施几乎被证明是无效的。直到安德罗波夫的门生戈尔巴乔夫掌权后,才对经济危机进行了坚决但最终失败的抵抗。
根据中情局的估计,1989年,苏联经济规模大约是美国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