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古罗马军营到中世纪城堡,坚不可摧之堡的时代变迁(丘顶-堡场篇)

2019-09-06 16:39 作者:Pad13ofCK  | 我要投稿

前篇的最后我们提到,9-10世纪时在法兰西的安茹地区,开始流行建造“丘顶-堡场(motte-bailey)”式的城堡。那么这种新式城堡,和以往的军事据点相比又有哪些特点呢?顾名思义,“丘顶-堡场”式的城堡由两个联系紧密的部分组成,即丘顶堡垒和城墙包围的堡场。在这种建设思路的指导下,首先城堡的选址就有一定讲究。与古罗马军营喜欢平整的地形不同,对“丘顶-堡场”式城堡来说,比较好的地形是中心位置有一个小山丘,而周围地区则相对低平一些。这样组合的优势在于,小山丘顶上能提供比较好的视野,同时周围不会有太多阻碍,又有足够的空间建设城堡内的附属设施。而这个选好用来建造城堡的小山丘,可以是天然形成的地形,也可以由人为堆造出一个土堆来做出这样的地形。通常来说,建造城堡的小山丘至少会有3米高,而且军事用途越大小丘通常也会越高。下图所示的是北爱尔兰一座城堡的遗址,目前只能看到小丘上的部分残骸了,但是整个地形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

小丘及其周围相对平坦的场地

自然形成的小丘暂且不提,那些人工堆成的小丘也是有讲究的。虽然征集民夫挖土垒丘,相对来说并不算特别困难的事。但是如果只是简单把土堆起来,其实并不能起到筑基的作用。一个松散的土堆,不仅难以支撑将在其上修建的工事,甚至一场大雨就能让数日的辛勤劳作付诸东流。因此在人工垒土筑基时,讲究将不同材料逐层进行堆叠,一层土一层石砂交替。这一点不仅在考古挖掘中得到了证实,在一些中世纪的材料中也能找到依据。比如在著名的贝叶挂毯中,描绘有数座丘顶之上的城堡。其中有一个画面,是威廉渡过海峡在佩文西登陆后,命人挖土堆砌城堡的土丘。在这幅画面中,就可以明确看到,城堡的小丘是由一层层不同的材料间隔垒起的。这也说明即使是看起来最简单的工作,实施起来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上图右侧即描绘了众人挖土堆垒城堡小丘的过程,另外可以注意下上部所绣的文字

关于这种起源于法兰西的城堡,为何会采用修建于小丘顶上的设计,有些人认为是因为法兰西的骑兵战更为普遍。但是这样的说法,就又带来了几个问题。前篇中提到过,法兰西的城堡修建潮是在维京人入侵之后。这些北欧人通常是以步兵为主要战力,虽然小丘也能阻碍步兵的攀爬,但受到的影响显然没有骑兵大。因此如果说小丘是为了阻碍骑兵,这实际上只能在法兰西贵族间的内部战事中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防备上级或其他领主的进攻,这点倒是与地方割据的情况颇为符合。另一方面,德意志东南部遭受游牧民族的袭扰更为常见,但是该地区反倒没有最先产生这种建于丘顶之上的城堡。总之与其说小丘是为了阻碍骑兵,倒不如说是为了体现该城堡对周围地区的控制和威慑。


选好自然的小丘或人工堆垒好小丘后,下一步就开始以其为基础建造城堡。早期的城堡就像临时的古罗马军营一样,是由木材进行修建的。木制城堡有几大好处,首先在欧洲大多数地区,硬质木材相比与石材要更容易获取,价格也更便宜。而且建造木制城堡所需的时间较短,木材的运输也相对容易。甚至在军队发起远征时,可以提前准备好筑城所需的材料,带着一起出征。等到达前线后,只要垒起土丘就可以完成组装,以达到迅速建立前线基地的目的。比如前面提到的,征服者威廉在佩文西登陆英格兰,就是带着木材组件一起去的。小丘垒成之后,只需要完成拼装,滩头的前线阵地就完成了。征服者于9月29日登陆英格兰,到10月14日黑斯廷斯决战时,这座城堡已经颇具规模,可见其拼装之快。

另一方面,木制城堡当然也不是只用木材建成的。比如说木制的墙壁,经常会用粘土或泥浆进行加固,以填补木材间的空隙。这种手法又被称作“抹灰篱笆墙”(wattle and daub),是建筑史上最古老的防风雨手段之一,在英格兰最早可追溯至铁器时代。到了中世纪时期,半木制房屋仍然一次手法作为常规建筑方式。至于屋顶的材料,茅草是最简单的选择,木板或木瓦更为实用,而石板瓦则较少用于木制结构的城堡中。

英王约翰在阿克斯布里奇一处狩猎小屋遗址的墙壁,采用的既是抹灰篱笆墙结构

不过木制城堡也有着很大的不足,不仅坚固性难以与石质城堡匹敌,而且其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易燃。无论是在遭到围攻时,还是在城堡被攻破后,一场大火都足以让其彻底毁灭。而且木材本身也比较容易腐朽,这就要求领主不定期对城堡进行检查和维修。但是对于那些并不经常面临围攻的木制城堡,城主们通常也不愿意花费巨资进行维护。因此许多木制城堡在建成后的一百年内,便遭到遗弃并逐渐破败,更别提能有保存完整的留存至今了。至于木制城堡的舒适性,自然也是比较差的。不过早期的石质城堡其实也好不到哪去,也就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的水平。毕竟城堡的居住属性,是为了驻军而提供的附带功能。因此在军事防御性和居住舒适性发生冲突时,肯定会优先考虑军事层面的要求。


虽然木制城堡几乎都没能保存下来,但是我们还是能从一些遗址上,推测一下它们当初的面貌。比如英格兰-中威尔士边境上的蒙哥马利旧城堡,就是一个发掘比较充分的遗址。在《威尔士诺曼征服》系列中曾经提到过,征服者威廉为了加强对威尔士边境的控制,任命罗杰 德 蒙哥马利为什鲁斯伯里伯爵。罗杰走马上任后,便开始大兴土木,修建了数座“丘顶-堡场”式的木制城堡。其中之一就位于罗杰以其诺曼家乡蒙哥马利命名城镇的西北方不远处,被称作蒙哥马利木制城堡(为了与后来新修的石质城堡作区分)。同时在威尔士语中对其也有描述,称其为“Hen Domen”,英文意为“old mound”,即“老土丘”。

蒙哥马利木制城堡位于英格兰-波伊斯边境地带,在奥法堤墙的威尔士侧

从名字“老土丘”上就能看出来,这座木制城堡是比较典型的“丘顶-堡场”式的城堡。虽然其木制结构早已腐朽,但是底下的老土丘一直保留至今。

现今的土丘遗址

下图所示为蒙哥马利木制城堡的基本平面地形,从中可以看到,该城堡紧邻道路修建。城堡的西侧,是地势比较高的土丘。而小丘的东边,则是相对平整的堡场。城堡一共有两圈围墙,每层城墙的外侧都有壕沟额外提供保护。

除了土丘之外,一些堡场建筑的地基也被发掘而出。同时根据发现的陶器、箭头等残片,部分建筑在当时所起的作用也都有所推断。下图即为根据发掘情况,对城堡最初建成并完善之后,北半边堡场的结构布局推断。

约1150年城堡北半堡场的布局结构

在此基础上,考古学家对城堡进行了复原重现,通过下图我们也能大致了解下早期木制城堡的面貌。


虽然很多木制城堡遭到废弃,但是另外一些木制城堡,逐渐被重修成更为坚固的石质城堡。而且为了加强对一些要冲地带的控制,也有许多新的石质城堡拔地而起。相较于易腐朽的木材,石材显然更容易保存至今。那么在下一部分中,我们再通过石质城堡的结构,来进一步看看中世纪时期的城堡面貌。

从古罗马军营到中世纪城堡,坚不可摧之堡的时代变迁(丘顶-堡场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