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创新学:“隐居式工作”影响了爱因斯坦最具创造力的7年
有个问题在咨询中经常出现:创造性的事,是否全职投入才是最佳?
其实不一定,有时候一边打工一边兼职做效果更好。
有人全职创造时,火力全开。
而另外一些人全职创造时,反而内耗不断。
这里梳理一段爱因斯坦在专利局打工的经历,那是他最具创造力的时期,改变世界的几篇论文几乎都来自于这个时期的摸鱼创作。
不可忽略的背景是他找到了一个“隐居式的工作机会”,这点很像在电厂摸鱼写《三体》的大刘。
从能量视角看,会有下面几点原因:
1,工作占用时间能量资源的有限
A:任务有限,越做越熟后,能量消耗越来越少,开始有余力做研究
他一星期上六天班,每天早上从8点开始审查专利申请。这是一项很耗时的工作。“我出奇地忙,”几个月后他给一个朋友写信说,“我每天要在办公室待8小时,至少上1小时辅导课,然后还要做一些科学研究。”没过多久,他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审查完专利申请,在剩下的时间里进行自己的科学思考了。“我可以在两三小时内做完一天的工作,”他回忆说,“在剩下的时间里,我将思考自己的事情。”
点评:
许多工作你永远做不完,或者挂在别人那里,别人做不完,你也做不完。
隐居式工作就那么多事,你做的快,做完了就没人找你了。
B:自己欲望有限,领导欲望有限
正当爱因斯坦等待进入专利局工作时,他碰到了在那里工作的一个熟人。这位朋友抱怨说,那里的工作枯燥乏味。他注意到,爱因斯坦即将得到的职位是“级别最低的”,所以他不必担心会有别人申请。爱因斯坦听后泰然自若,丝毫不为所动。“有的人觉得一切都无聊,”爱因斯坦对米列娃说,虽然级别低可能遭人鄙夷,但他认为恰恰应当从相反的角度来看,“我俩对高官厚禄不感兴趣!”
点评:
隐居式工作不太追求进步,还得遇到一个不太追求进步的领导。
据我所知,排除一些吸引眼球的工作机会,其实有许多的工作都是不追求进步的,甚至很多私人企业老板都很佛系。
这种环境和行业有关,和商业模式有关,和领导性格有关,和部门功能有关。
随着发展速度的下降,这样的人和机会都是增加的。
2,不用内耗而额外消耗能量
A:不用写不喜欢的东西
倘若爱因斯坦当初做了某个教授的助手,他也许就会发表一些中规中矩的文章,在挑战传统观点方面畏首畏尾。正如他后来所说,原创性和创造性对于学术地位的跃升并不是最主要的,尤其在德语世界,他将不得不去迎合其主顾的偏见或流行看法。“一个人在学术道路上被迫大量发表科学文章会导致思想浅薄的危险。”
点评:
创新力强的人也都比较反权威,爱因斯坦也是如此。如果需要迎合权威去写自己不喜欢的论文,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B:不用担心钱的安全感
1902年6月16日,爱因斯坦的工作终于批下来了。瑞士联邦委员会正式遴选他“暂时为联邦专利局三级技术专家,年薪3500法郎”。这份工资实际上超过了一个初级教授的收入。
点评:
隐居式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社会性遮蔽,使人不用特别去为社会压力和收入压力去内耗。
3,滋养式的关系:权威的包容
他的上司哈勒尔性情温和,风趣幽默,对一些事情虽然心知肚明,却愿与人为善。尽管爱因斯坦的桌子上堆放着稿纸,而且只要有人走过,就会消失在抽屉里,但仁慈的哈勒尔一向不加过问。“只要有人路过,我就会把笔记本塞到抽屉里,假装做正事。”
点评:
尤其对于反权威的创新性人才来讲,一个包容性的领导会带来能量的滋养,是创新状态的重要基石,这点在选工作时特别重要。
4,内在的激励:工作的内涵是喜欢的,有成长的
如果认为专心审读专利申请是项苦差事,那就错了。“我非常喜欢这项办公室里的工作,因为它极为多样,可以做许多思考”。
专利局是一个“让我构想出最美妙思想的世俗隐居之地”,无论在当时还是以后,他都认为在那里工作有助于他的科学,而不是一个负担。他每天都要基于理论前提做一些思想实验,试图揭示出背后的实在。他后来说,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激励我去弄清楚理论概念的物理结果”。在他为了专利品而不得不去考虑的观念中,有一些或许有助于他形成科学思想,比如通过光信号校准时钟的数十种新方法。
点评:
创新在你的头脑中,但它往往需要现实世界的激发。
专利局虽然不是学术机构,却与现实世界的发明创造密切相关,让爱因斯坦的纯理论世界反而有了现实体感的支撑。
总结一下:
从能量视角来看,高能量的输出来自于滋养、激励、减少耗能、减少内耗。
专利局工作有滋养性的关系(老板),带来激励的工作内涵(启发思想,扩展思想),减少耗能(工作有限,欲望有限),减少内耗(没有权威压力,没有生存压力),这些是创新者进入高能量创作状态的基础。
当然,爱因斯坦的学术创造主要来自于他的天赋和训练。
但你把隐居式工作因素拿掉,换一个相反的,你不知道故事会怎样,不知道要多走多少弯路。
你可能说哪里有这样的隐居式工作?
我们也许不如爱因斯坦或大刘有世界级的创作,但他们在找工作这件事并没有过人的天赋,他们都能找到,我们也有希望。
如果你已经全职投入创作,那也没有关系,你可以根据能量视角的这些原则来逐渐构建一个赋能的环境,帮助你更好的创作你的作品。
如果你正准备换工作,你可以用这些视角重新梳理一下工作机会,也许会有新的思考。
如果你有这方面的话题希望讨论,可以在公众号菜单来约我的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