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态优先 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民政协新实践)
图①: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江段鸟瞰图。近年来,当地加强长江防护林、坡地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优化生态环境。郑 坤摄(人民视觉) 图②: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板桥镇友好村村民在杏园中采摘大黄杏。在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工程的带动下,当地积极发展特色林果业,促进村民增收。王 将摄(人民视觉) 图③: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治沙工人在沙地植树造林。新华社记者 连 振摄 图④: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郑岙村生态风光。陈月明摄(人民视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有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努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如何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几位全国政协委员发表了意见建议。
——编 者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委员:
近年来,我国防沙治沙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要切实增强防沙治沙工作使命感和紧迫感,坚决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
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着力培育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生态系统;强化区域联防联治,实行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统筹谋划,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防护网络;优化农林牧土地利用结构,留足必要的生态空间。
坚持重点攻坚,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从地图上看,拔掉这几个深黄的点,就能串联起一段段青绿的线,“三北”工程也将因此贯通,形成更加完整厚重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科学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牢固树立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理念,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大力发展节水林草。坚持“近自然恢复”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乡土物种,宜乔则乔、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沙则沙,尽可能实现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此外,还需加强防沙治沙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滴灌等节水技术水平,提升植被恢复能力。
坚持国际合作,携手各国共同推进全球荒漠化治理。不仅要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环境治理,还要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为世界贡献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李彬委员:
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应聚焦影响社会发展和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治理。
坚持“四水四定”原则,从严从细用好管好水资源。强化用水总量强度双控,制定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方案,落实河流重要断面下泄水量和生态流量保障。全面推行取用水有效计量和地下水全面监测,持续推动全社会节水,全面加强农业用水管理,严控农业用水总量,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以电折水”计量在农业用水管理上的应用。
坚持系统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健全“河湖长+”部门协作机制,巩固河湖划界成果,加强河湖水域岸线分区分类管控。加强黄河河道有关问题整治,持续推进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和高秆作物禁限种。继续抓好重点河湖水生态保护治理,加强生态脆弱区生态补水。
坚持系统观念,推进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以黄土高原为重点,加大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加快实施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淤地坝、拦沙坝建设和十大孔兑(洪水沟)综合治理,推进坡耕地治理、小流域建设。依法严格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加强水土保持监测评价,强化水土保持考核,完善水土保持工程建管机制。
加强荒漠化治理,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所长蒋齐委员:
当前,我国荒漠化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根本上遏制土地沙化,需同时铲除沙区的“穷根”,改善老百姓生产生活。建议:
在草畜平衡方面进行更多探索。探索“适度放牧、科学补饲、适时圈养”模式,给草原“减负”,以改良区域生态环境。比如通过发展生态环保、拆装方便的多功能圈舍,实现“牲畜到哪里圈舍就到哪里”,对超载的牲畜,鼓励牧民或出售,或在多功能圈舍中进行圈养,圈养的数量每年按要求递减,兼顾草畜平衡和牧民收入。
设立公益性岗位,加强沙化治理区的后期管护,引导牧民积极参与生态资源管护。加大补贴牧民群众参与沙化治理劳务报酬的力度,同时给予沙化草地承包户补助。此外,因地制宜组建一批造林专业合作社参与生态治理工程,以合作社的形式承接林业项目、参与生态修复工程,帮助当地居民从生态治理中获得收益。
将沙地治理成具有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的草地或湿地,需要分阶段采用不同技术策略,这样才能在荒漠化治理中形成阶段性收益。从流动沙地转化为半固定沙地时,可以首先采取围栏封禁、补施有机肥、灌草复合种植等相结合的技术模式,阻风固沙、恢复植被;将半固定沙地转化为固定沙地时,要通过牛羊粪固沙、灌草复合种植、综合管护等技术模式,维护和增加土壤肥力,保持林草生态系统养分平衡,促进林草旺盛生长。该过程既需要投入资金,也需要寻找可持续管护的办法,可尝试林粮间种、以耕代抚、改土施肥、兴池引水等方式,尽可能在治沙的同时,为沙区群众创造经济效益和更好的人居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