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个人归纳---德国近现代史(十四)
施利芬计划
普法战争结束之后,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国家安全受到东边强敌德国的严重威胁。德法双方都将对手看做假想敌,法国于是以沿着一百五十英里法德边界的四个城市为中心,构筑了一系列堡垒。东南从瑞士的坚不可摧的屏障阿尔卑斯山开始,坚固的混凝土堡垒从贝耳福、厄比纳尔、土尔和凡尔登伸展开来。在厄比纳尔和土尔之间设计了一个宽阔的缺口,作为迎接敌人进入的巨大陷阱,然后用从掩护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体中发射的交叉火力加以歼灭。凡尔登以北约20英里,就是卢森堡、比利时和崎岖的阿登森林。
德国虽然是击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后得以统一的,普鲁士的军官团和总参谋部仍然将法国看做称霸世界道路上的最大阻碍。以击败法国为核心的施利芬计划就由此应运而生。

施利芬计划的基本内容,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其中,西线部队79个师,东线部队则仅设 10个师夹杂一些地方部队。东西线兵力分配比例大致为1:8。西线又分为左右两翼,右翼部队为68个师,左翼部队11个师,比例又是1:8,左翼部队中一部分配在凡尔登中央地段,这里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仅仅135英里)也是法国对德防御体系的重心所在。其余则部署在长达240公里的法德边境线上。西线中的右翼,是德国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国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按照“施利芬计划”,一旦战争打响,东线德军部队以其少数兵力与奥匈帝国军队遥相呼应,牵制俄军,目的在于将俄国限制于东普鲁士边境。同时集结于西线的右翼以凡尔登地区为轴心向西南方向旋转,取道欧洲的中立国比利时,由比法边界进入法国,在穿越比利时平原、横扫法国沿海后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包围巴黎,继而向东,从法军背后包抄其主力。而西线的左翼的任务,便是诱敌并抵御法军主力的攻击。
核心思想还是稳住东线局势,集中优势兵力击败西线的法国人,然后掉头击败沙俄,最重要还是速战速决避免落入消耗战和双线作战的不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