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篇跑题的作文
最大的问题:跑题
我之前在捷德、泰迦的长评中说,他们俩都是跑题作文,现在看来,《德凯奥特曼》也是一篇跑题作文。
德凯的主题很容易看出来,那就是人类和斯菲亚(现实中的疫情)的斗争。现实中人类为了抗击疫情发生了多少有意思的事,到处都是可用于取材的创作源泉。可正式剧集的表现如何呢?描写人类抗击斯菲亚的剧集又有几集呢?大半的篇幅不是在致敬,就是放在朝影这个小丑身上。朝影这个角色,本来格局可以很高的,完全可以做一个斯菲亚受害者,用于讽刺人类在抗击斯菲亚的过程中出的昏招,结果在正式剧集中被描写成了一个只知道欺软怕硬的家伙。
所以很多人说《德凯奥特曼》高开低走,我是不同意的,德凯根本就没有高开,他在前期就有了跑题的现象,后面跑题越来越严重。只不过大家被前期的剧情所吸引,忘了德凯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而《德凯》奥特曼跑题,有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武居正能导演对常驻反派刻画能力极差。常驻反派形象崩坏,自然会导致故事主线崩溃。
常驻反派的刻画
其实武居正能对常驻反派拉胯的刻画能力,早在《罗布奥特曼》就已经展现了。《德凯奥特曼》的朝影,其实就是《罗布奥特曼》里的美剑的翻版。
这俩常驻反派的共同点是,导演放弃了对他们的塑造,他们被主角打败一次后变得认死理一根筋,变成了导演手中用于拖时长、水剧集的提线木偶,最后导致剧情又臭又长,观众失去兴趣。
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捷德奥特曼》《泰迦奥特曼》。《捷德奥特曼》里的伏井出K,愚忠于贝老黑,捷德尊皇出场后,也沦为了搞事工具人。《泰迦奥特曼》里的托雷基亚,三重泰迦出场后,也变得魔怔疯狂,前期塑造的阴险狡诈形象也破碎一地。
唯一对常驻反派刻画比较好的是《欧布奥特曼》。伽古拉在17集被欧布原生打败后,就下线了好几集。后面再次出场,借红凯之手干掉梅特龙星人,夺回蛇心剑后,利用八岐大蛇的力量让自身巨大化,一度干翻了欧布原生。
看起来伽古拉好像也是在认死理一根筋,但要注意两点,一是伽古拉下线的时间很长,这让后期的剧情不像《德凯奥特曼》《罗布奥特曼》那样单调乏味;二是田口清隆导演并没有放弃对伽古拉的塑造,伽古拉并不是作为一个反派才去不停地搞事,而是他本身的性格决定了他会去搞事——伽古拉对红凯又爱又恨,既不服红凯,又放心不下红凯,他对红凯色厉内荏,恨让他数次打败红凯,爱又让他不会对红凯下杀手,他这么折腾,无非就是想得到红凯的认可罢了。最后红凯用拥抱认可了伽古拉,伽古拉也就放下了仇恨,和凯并肩作战。这一系列剧情都是伽古拉的性格自然而然会产生的,伽古拉是个活生生的人,不是导演的提线木偶。
从这些正面、反面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出,想要刻画好常驻反派,还是要看导演编剧的基本功,看导演能不能赋予反派角色生命,而不是把反派当成剧情的工具人。
为什么武居正能,还有坂本浩一,市野龙一,无法赋予反派以生命呢?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能很好地把控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是英国评论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对小说人物类型进行的划分。
圆形人物性格丰满、复杂、立体感强,这些人物往往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性格轴心,同时又呈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层次,是多重性格的复合体;圆形人物的性格是在发展中展现的(是动态的和发展的)。
扁平人物性格单一、突出、鲜明,具有类型化的特点,是围绕着单一的观念或素质塑造的,易于漫画化或抽象的理想化,他们一出现,人们就能轻易地认出他们。这类人物性格是一种静态的封闭结构(没有变化),给读者的印象是不变的。
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没有优劣之分,但一般来说,圆形人物往往出现于长篇小说,扁平人物往往出现于短篇小说。
大家可以看一下老舍先生的《马裤先生》,以及维克多·德拉贡斯基的《超级蛀虫》,这两个短篇小说,主角都是扁平人物,但由于短篇小说篇幅很短,扁平人物张力很强,可以让读者回味无穷。但大家想想,如果不改变这两篇小说里主角的人设,然后把这两篇小说强行拉长成长篇小说,会有什么结果?恐怕只会是一个小丑翻来覆去地写,读者很快就索然无味。
特摄作品与小说是一样的,TV算长篇小说,剧场版算短篇小说。武居正能擅长刻画扁平人物,但不擅长刻画圆形人物,从《罗布奥特曼剧场版》与《罗布奥特曼》这两部作品的对比中就能看出,武居正能刻画的托雷基亚很好,但刻画的美剑就很差。TV作品很忌讳长期出现扁平人物,扁平人物剧情不可能长,即使是伽古拉这样的圆形人物,在《欧布奥特曼》里也很知趣地下线了很多集。而朝影、美剑就是典型的扁平人物,他们却迟迟不下线,一直在观众面前晃,很烦人,最终拖低了作品的质量。
总结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人物是核心,人物立起来了,主题才能立起来,情节才不会崩溃,环境才不会成为摆设。《德凯奥特曼》对反派朝影,以及斯菲亚的拉胯塑造,直接导致了主题与剧情的全面崩溃,“高开低走”也是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