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死自己(30)-浅述C4植物的特点及其暗反应过程
写在前面
怎么说呢,这个系列就是把自己的homework拿出来晒一晒,也就是图一乐丢人现眼一下,因为本人能力和知识范围有限,难免会有错误,请谅解一下,也就是仅供参考。引文都有标注,如果有侵权的可以联系我。欢迎各位大佬多交流,提问题、指错误。要是能关注一波那就更好了。
浅述C4植物的特点及其暗反应过程
一、C4植物的特点
C4途径,又被称为Hatch-Slack途径,是一种不同于卡尔文循环的碳同化途径,具有这种途径的植物被称为C4植物。C4植物主要分布在干旱热带地区,因为在这种环境中,植物需要限制气孔开放时间以减少过快的水分蒸腾。这导致它们只能在短时间内开放气孔,从而限制了二氧化碳的摄入。为了在这种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并合成所需的有机物,C4植物具有特殊的叶片结构,即Kranz结构,其中维管束被两层特殊的细胞包围,外层为叶肉细胞,内层为维管束鞘细胞(BSC)。这些维管束鞘细胞包含叶绿体,但没有基粒或不发育。这些维管束鞘细胞是C4途径的关键场所,其中主要进行卡尔文循环,这种光反应和暗反应在的分离使得C4植物相较于C3植物具有更高的光合效率和更高的水分利用率。
二、C4途径(C4植物暗反应)的步骤
C4途径包括四个关键步骤:羧化、转变、脱羧与还原、再生。
1. 羧化:C4途径的CO2受体是叶肉细胞中的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在烯醇丙酮磷酸羧激酶(PEPC)的催化下,HCO3-(CO2在水中溶解)被固定为草酰乙酸(OAA)。
2. 转变:草酰乙酸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通过NADP-苹果酸脱氢酶的作用,被还原为苹果酸。另外一些品种中,细胞质中的草酰乙酸与谷氨酸通过天冬氨酸转氨酶的催化,生成天冬氨酸和酮戊二酸。这些C4酸形成后,会被转移到维管束鞘细胞中。
3. 脱羧与还原:在维管束鞘细胞中,C4酸脱羧后变成丙酮酸或丙氨酸。释放的CO2会通过卡尔文循环被还原为糖类。
4. 再生:C4酸脱羧形成的C3酸(丙酮酸或丙氨酸)被运回叶肉细胞,在叶绿体中,通过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的催化和ATP的作用,生成CO2受体PEP,使循环继续进行。
C4循环的结果是在维管束鞘细胞中增加CO2的浓度,并抑制Rubisco的加氧反应。这导致了维管束鞘细胞中的高CO2浓度,一方面提高了RuBPCase的羧化能力,另一方面大大抑制了Rubisco的加氧活性,降低了光呼吸,从而保持了C4植物的高光合效率。C4植物在低CO2浓度环境下具有更高的二氧化碳吸收和固定能力,净光合速率和光呼吸速率与C3植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C4植物也被称为低光呼吸植物。

[1] Miyamoto K. Chapter 1 - Biological energy production. Renewable biological systems for alternative sustainable energy production (FAO Agricultural Services Bulletin - 128).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 潘瑞炽.植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6-92
[3] 王小菁主编;李玲,张盛春副主编. 植物生理学 第8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03
[4]尤努斯·居玛.植物光合作用多样性的研究进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02):58-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