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以大食物体系保障粮食和农业的基本安全【温言铁语】

大食物体系建设
超大型城市抗风险能力弱
在这个我们感觉到战争已经迫在眉睫的这个形势压力之下,我们应该做出哪些适应性调整?在以前的视频中我们也跟大家说了。真正的危险呢,恐怕主要是内部准备不足。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是已融入全球化,这个主要是以大量进口能源原材料,来维持大量出口的经济发展方式来形成了GDP的增长。那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实际上形成的经济结构是把产业集群叠加在城市带上,那它客观上形成了,人口大量向城市的集中。我们也看得到是任何所谓战争,它直接威胁的,其实主要是人口相对比较集中的大城市。

一旦战争发生,这种基本建设所形成的电力、供水、乃至于通信、能源,各种各样的集中攻击。恐怕首当其冲要受到直接打击。我们从俄国冲突中看得到,这个乌克兰作为战场国家,它的很多民用设施,水电路器等等都会受到摧毁性的破坏。那在这种情况下,越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就越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灾难性后果。这次疫情发生同样也是一个检验,我们看到很多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型城市,需要巨量的财政,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勉强维持。

而在疫情结束之后,这些大城市盘点财政发现,它出现了严重的亏损局面。所以我们说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疫情都会造成城市的生存危机,更遑论一旦战争发生会是什么结果。我们如果再进一步看中国的所谓产业资本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独步天下,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产业集群是以地域的形式集中的。就是它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集群。就像我们刚才讲到的产业资本叠加在城市带上,而我们的城市都是以各种各样的路和桥、隧道,以这种方式形成的半小时经济圈、1小时经济圈来为产业资本集群提供必要的服务。那一旦基本建设的这些成果受到摧毁,一旦我们的能源原材料供给中断,那且不说产业城市连生活都会出问题。
所以越是集中的发展方式,过去产生集约化的收益,那当然比一般的这种分散布局它的收益率要高。它同时也是大量的外国资本进入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人家看中的就是你的产业是最完整的,并且是最短的距离内可获得多种产业环节,来配套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过去我们认为是优势的这种发展方式,在遭遇到战争威胁的情况下,恐怕就要及时做出调整。我们以前讲到这个,因为底线思维的提出,我们开始做出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要求转向国内大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来形成双循环战略。也就是国际大循环我们不是不要,但是你要准备它不发挥作用,甚至发挥反面作用。那我们就得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分部式的发展模式
但是这个调整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群体,在现在利益群体已经形成并且构成了结构,这叫做条块分割尾大不掉。在这样的局面之下调整是非常困难的。在总的产业分布难以调整的情况下,在进一步的发展中我们至少可以以国债投资为导向,把以往过度集中的大规模的产业集群的这种发展模式,转向相对集中分布式的这种发展模式。

什么叫做分布式?我们举个例子。我们一个阶段以来对于祖国的大江大河这个大流域,基本上是上大坝、上大站、大库。因为这样可以大规模使用工业生产能力,然后形成的大库大坝能够有相对比较充足的发电能力,就产生收益的量会比一般的小库小坝要大。但是当我们明显感到战争的脚步迫近的时候,那至少大家应该在现有的这个已经形成的大规模集约化的这样的发展方式上,做出一些调整。我们至少应该把后续的水利建设投资尽可能投向以村为单位的小库小坝。

乡村社会的坑塘库坝
我们以大寨为例。它在虎头山下所做的全部建设,基本上就是围着这个虎头山所形成的山系和水系做的村内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它是以村为单位的。我自己在60年代插队的时候,我们当年也是以村为单位在一定的这个村周围的山区范围内,去考察他的那个水的流向。它以什么样的坡降比形成什么样的水的这个流量,来合理的安排在这个截面上形成什么样的坑塘库坝。我们后来在总结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的时候,也曾经指出假如我们把乡村社会的坑塘库坝,小型水利设施都改造成大型,变成一个水库一个渠系,干支斗毛覆盖多少多少万亩的这样的水系,那一旦水系的某个关节点、某个枢纽出了问题,那整个水系都不可利用,就会造成大规模大面积的干旱。那与其这样还不如保留以村为单位的坑塘库坝。我们因为现在要实现大规模机械化所以把坑塘库坝都平了,坑塘库坝是节流天然来水的。利用地表径流,当然是很重要的水利建设的方向,但是如何能够保证天然来水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得到有效的保存和使用,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集中化规模化经营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
我在其他领域中也有很多类似的可以提出的情况。但我更多的关心的是农业领域,所以我们把农业领域中相关的问题先提出来讨论,所以当我们提出把过度的集约方式改为适当的分布式的时候,这其实包括着我们这个领域中方方面面。农业领域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大规模的集中养殖需要大规模的集中的饲料供给,而大规模集中饲料供给的饲料来源来源于国际市场。那一旦中国受到制裁乃至于你的金融结算不能再使用西方现有的金融结算的体系。

那我们的进出口很可能就中断,那我们的贸易商甚至可以两手一摊告诉你:这不怪我,是你无法结算。那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的饲料、原料的进口就会直接受到冲击。那这种情况之下你的越是大规模的养殖场,就越是出现饲料短缺。那这些养殖的动物的死亡就是难以避免的。与其都上这种大规模集中养殖让它来保障你的肉食的供给,保证安全,还不如提前做一些分布式的安排。尤其是饲料本地化的安排。
循序渐进,慢慢转变
用这种方式,我们不是说要完全不用大规模集中化。我们只说在现在尚可维持的情况下仍然维持。但同时后续投资主要投资投向分布式。那分布式的养殖,应该和生态化建设结合,应该是在一定的坡降比的条件下,在一个沟域形成一个相对有高度的养殖点,然后它可以自留,把它的这个排泄物、这个水的这部分、液体部分可以自流到一定比例范围内的农田或者果园,形成立体循环种养结合。用这种分布式的方式来保障基本的粮食安全。进一步看,当我们说到粮食安全是至关重要的时候是不是有方式方法调整的可能。因为我们现在的粮食主要靠那几个主产省,我们算大账就是8个粮食主产省,向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保障粮食供给。我们把主要的投入投入在这些大规模的连片的粮食种植面积上,但是我们过去发生粮荒的时候,我们曾经有过饥饿的记忆。那个时候是靠什么来形成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是靠的广泛发动群众,是靠着各种各样不同的粮食作物都得到发展。北方南方东部西部千差万别,所以当今天的国家领导人明确强调我们要的是大食物安全体系的时候,我也希望有关方面适当的注意,大食物安全体系指的是多元化,指的是多区域,指的是广泛分布的布局,而不是过分集中,只在少数几个地方形成粮食产能。
我们应该更多的是发动各地以不同的食物生产食物供给方式,来尽可能的提高本地的粮食安全比例。特别是那些沿海的经济发达省。我们不用点名,大家上网一搜都能搜的到,粮食自给率只有20%左右的地方比比皆是。至少应该达到50%以上吧。也就说这些地区有自主的推进分布式的多元化的粮食立体循环安全保障的可能性。那个可能性,要靠你在后续投资的安排上,照着多元化、分布式式、立体循环经济的模式去解决。你如何把现在20%几的粮食自给率提高到50%以上,占绝对比重。
发动群众,多元多业态发展
也希望大家注意其实有各种各样的新的技术是有利于分布式的,只不过我们过去的投入导向过分的导向了大规模集约化而不愿意使用这些能够有效的,让各个地方自主的推动分布式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安全,或者是以小单位为为主体的这种安全方式。也就是意味着我们其实忘掉了我们过去的制胜法宝,就是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让群众发动起来以后,推动他们自主的创业创新能力。

在所有的这些事情上我们所能够提出的建议,归结到一点就是如何把生态化的发展,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贯彻到我们现在提高安全能力坚持底线思维,发展大食物安全体系的这种分布式的多元多业态的,这样的安全方式上。以此来防止我们在遭遇到战争风险的时候,出现灾难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