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一些UP主整理的精彩词条~粉丝福利哈~不看后悔~看了惊喜~
听UP主分享一些有用的知识词条给你们~如果你们感兴趣以后会陆续分享~
自发性怪圈 paradox
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教。成人用督促或命令的方式让儿童主动、自觉地去做事,而儿童一旦自行其是又会因不随成人心意受到指责,结果适得其反,限制了儿童的主动精神,使成人和儿童都陷入了自相矛盾的误区。如母亲或教师看到孩子做事犹豫不决时,就会命令孩子“不要犹豫,要当机立断,想干啥就干啥”;可当孩子真随心所欲地做了某件事时,往往又不随成人的心意,因此母亲或教师又会说“不要乱来,要照妈妈或教师说的去做”。从此孩子便依顺成人,可成人又会说“不要说一句做一句”,结果是大人小孩都陷入了不知如何是好的境地。
MRI理论 MRI theory
一种家庭沟通理论。由美国的人际关系研究协会(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MRI)于1960年在加州创家庭疗法研究所之后集体提出,它特别重视人类工程学和人际沟通理论的研究。主要依据是华兹拉维克(Watzlawick,P.)发表的“黑箱模式”(black box model)。华兹拉维克认为,人们只要详细记载进入黑箱的讯息(输入)及黑箱出来的讯息(输出),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即可明白黑箱的功能和操作规则。这个理论模式在个人心理研究上,就是不需要理会人的内心活动,而把注意焦点集中在可观察的外来刺激(输入)和个人反应(输出)两个变量上,由此找出一些有意义的原理、原则。而进一步运用到人与人的沟通上,就是主张不研究双方的心理现象,只从其语言、态度、反应等表现中,找出有效的沟通原则。华兹拉维克还表示,研究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要真正掌握人类的行为原则,这类探索,非但无济于事,有时反而会造成混乱。支持华兹拉维克的人或持MRI理论的人据此主张,要找出人际沟通的相关原则,与其使用精神分析的思考方式,去挖掘人的潜意识,不如运用人类工程理论、游戏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及一般系统观点来得更为恰当和有效。
自立失败 failure in independence
一些青年经过一段独立生活后,又退缩到父母身边或生身家庭的社会现象。它是一种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因受挫而发生的倒退现象。一些离开父母过独立生活的青年,随着年龄的增加,就会面临或结婚或继续过独身生活的抉择。其中有的人既难忍受单身生活的孤苦,又怕婚姻失败遭人讥讽,便结束自己的独立生活,又重新回到父母的身边,从而过着依赖父母的生活。这同青年心理发展的轨道是背道而驰的,是一种“开倒车”的现象,但在许多发达国家里,这种现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子女反抗过激 children’s overdefiance
由于父母看管过严或过分关照而引起子女的强烈反抗行为。通常,作风保守的家庭较容易发生这类子女反抗过激的问题。这种家庭的父母总是担心子女不能保护自己、会做错事,因此无时不监护子女的言行,希望在子女做任何选择时都会给予及时的帮助,对子女的任何异常行为都会感到紧张和担心。他们不懂得子女行为的改变是正常发展的结果,故而常常由于不必要的干涉和多余的介入遭来过激的反抗。在新旧时代交替的社会里,这些家庭问题是十分普遍的。
子女关系 interrelationship among sons and daughters
家庭关系的一种,是由血缘联系起来的同辈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这种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1)子女关系的代理强化作用。儿童不仅以父母为榜样,还通过兄弟、姐妹的行为模式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观察兄弟、姐妹受父母奖赏时的行为而做出相类似的反应。子女间能互相起到强化的作用。(2)子女间成为比较的对象。社会比较理论指出,人们要想正确地估计或评价自己,总是与他人相比,比较的对象往往是与自己相类似的人。兄弟、姐妹是相当好的比较对象,通过比较评价自己,形成明确的自我形象。(3)通过子女间的关系学习待人接物的技巧。子女间关系是介于纵的亲子关系和横的朋友关系之间的中间关系。子女间通过在一起游戏和嬉逗为处理横的朋友关系打下基础。(4)多子女的家庭,可以抑制父母对孩子的过分保护教育,避免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的性格。
子宫妒羡 womb envy
新精神分析学家K.霍妮所创用的术语,指男性对女性的怀孕、生育等创造生命的生殖能力的内心崇尚和追求。霍妮反对弗洛伊德把女性看作是先天劣等的,她认为女性虽能表现出阳具妒羡,但并不能说明它是一种深层的本能需要,恰恰相反是社会文化造成的。女性一降生就受到了男优女劣的熏染,故导致“逃离女性”。霍妮对应于阳具妒羡,提出了子宫妒羡,认为女性具有明显的生物优越性,那就是创造生命。男性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产生羡慕和嫉妒,但受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的制约,男性会压抑子宫妒羡,形成女性化情结,并通过把女性看成是劣等的,否定女性的价值,创造种种的社会成就来补偿自己在创造生命上的无能。女性则由于文化的压力,把母亲的角色看作是负担,反过来倾慕男性的力量和角色。霍妮虽然找到了男优女劣的文化根源,但仍是立足于两性的生物性差异上,仍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
子代父职 son take up father’s responsibility
让处于儿童发展阶段的男孩去履行他所力不从心的父亲职责。这是一种较为普遍地让儿童扮演成人角色而造成不健全角色的情形。如让儿童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忙碌繁重的家务、外出做工养家糊口、做父母吵架时的仲裁者或令其居中调停等。这些儿童在履行这些职务时,若能应付得当并得到大人的赞赏,他们还能在健全的心理状态下成长;假如难于胜任,或为了奉献家庭而情愿牺牲自己理应享有的权利和幸福,那么在青春期往往会出现或因身心发展不良、或因心中充满不满而做出偏差行为来。
择偶心理错觉 mental illusion in choosing spouse
选择伴侣易产生心理错觉,这会给择偶带来失败。原因是:(1)幻觉与实际脱离。初恋时,青年往往用偶像去套现实中的对象,去套未来的生活,设想出不能达到的境地。(2)感情与理智脱离。爱情是感情一次次升华,凭冲动去恋爱,就会失去控制,显得粗野或者轻浮。(3)感知与思维脱离。一见钟情重在感性认识,缺乏理性认识。感知一个人只是表面的、肤浅的,只有通过思维去分析一个人,才会看到一个人的本质。(4)阶段与分寸脱离。爱情是有发展阶段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注意界限与分寸,才能保证择偶成功。(5)内部与外部脱离。择偶是自己的终身大事,不能完全人云亦云,毫无主见。解决了上述问题,择偶才会减少错觉,保证成功。
异性交往的四度 four degrees of communication with opposite sex
正确的异性交往应该具有四度:向度、广度、深度和适度。(1)向度,即交往的方向性。交往就其内容来分,大致有两种:工作性交往和业余性交往。就其目的来说,有的为了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有的为了增进了解发展友谊。就其性质而言,同性交往不涉及性爱,异性交往就有可能深入到爱情。(2)广度,即交往的范围。大些比小些好,这不仅因为有利开拓生活视野,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人生成熟和个性发展,而且也有利寻找意中人。(3)深度。异性朋友有三种;一是一般性朋友,二是知心朋友,三是恋人。(4)适度。包括两方面意义:一是从交往时间来说,二是从分清爱情与友情的界限来说的。爱情从本质来说是排他的,友情不仅不排他,相反是互相渗透和促进的。总之,友谊是爱情的前奏,与异性交往应成为正常交往的一部分,那么,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养育态度 attitude in briinging up children
父母抚养、教育子女的基本心理倾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养育态度有接受-拒绝与支配-服从两种,影响子女的社会化进程和个性发展。接受父母教育的孩子情绪稳定,努力上进,友好待人,热心助人,慎重行事,社会化过程进展顺利;相反,拒绝父母教育的儿童情绪不稳,过分自我中心。支配型父母的子女,社会化进程顺利,功课很好,但服从性过强,自我表现差;服从型父母的孩子粗暴,不服权威,无责任感,但能积极表现自我
学校恐怖症儿童的家庭病理 family pathology of the children who suffer from school phobia
没有生理、经济原因,而由于家庭心理原因拒绝上学、厌恶学校或脱离学校的儿童称为学校恐怖症儿童。这种儿童的父母的性格特征对孩子十分不利。父亲多半缺乏自信心,性格、情绪不稳,依赖性强,小心谨慎,缺乏社会性,人际关系不佳,其母亲则缺乏温柔,焦虑、内向,依赖性强,缺乏社会性,心理上不成熟。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畸形的,要么迁就溺爱,要么横加干涉,要么放任自流。学校恐怖症儿童的典型家庭有两类:一类是母亲支配型家庭,另一类是父亲专制型家庭。这两种家庭都使孩子处于高度紧张和焦虑中,对外界威胁和攻击形成极敏感的防御性人格。
虚假性美满家庭 fake perfect family
一种个人与个人、亚系统与亚系统之间,由于相互干涉而造成的彼此界线模糊、过分依赖的家庭。这种家庭严重地限制了家庭成员的个性与独立性的发展,无法保持个人的独立态度和想法,他们的思想与言行都高度整齐划一。这种去个性化的家庭,追求表面上的亲密和谐,似乎风平浪静,实际上正在牺牲处于弱势地位成员的个人自由和自重性,使其身心受到权威成员的伤害,并积蓄着矛盾和冲突。它是一种典型的具有束缚性、融合性的共生型虚伪家庭,表面的美满掩盖着压制和伤害。
性别图式论 gender schema theory
解释性别定型的一种认知心理学观点,由心理学家贝姆(Bem,S.L.)所提出。图式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一种心理组织或认知框架,能够引导对信息的选择、接收和加工,引导对心理行为的规划、实施和监控。贝姆则运用图式理论去推论性别定型过程,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作为自己认知结构组成部分的性别图式,代表着依据于性别加工信息的基本心理倾向,即具有一套伴性联想,如温柔与女性相联系,坚强与男性相联系等。儿童性别定型的过程是逐步掌握社会的性别图式,并把它与自我观念紧密相联系来确定自己的性别,依据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性别图式而产生自我感受。贝姆设想,每个人具有的性别图式各不相同,有的人性别图式是高度性别定型化;有的人性别图式则是双性化。
看完觉得涨知识了~记得点个赞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