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绩溪:守护美丽生态高颜值 探索文旅发展高质量
近年来,绩溪县立足资源优势,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以务实举措畅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目标。先后获评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入选中国“美丽山水城市”榜单、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被授予全国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已成为绩溪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浓厚底色”和“多彩亮色”。

绩溪县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举措,构建森林旅游发展格局,加快森林旅游集聚带动。坚持“+旅游”“+生态”发展理念,规范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大力倡导文旅企业节能减排、发展生态旅游。深度推进产业融合,全力打造提升文化体验游、乡村休闲游、摄影赏花游、体育户外游、疗休康养游、工业探源游等重点旅游产品,加快发展民宿体验、民俗采风、自驾、研学、骑行等新兴业态,形成多点支撑、多业融合、全域发展的大产业、大市场、大旅游格局。该县有森林旅游景区景点76个,鄣山省级森林公园荣获“中国森林氧吧”称号。家朋乡、伏岭镇入列安徽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4A级景区徽杭古道创成安徽省职工疗休养基地,康养休闲业态蓬勃发展。2022年徽杭古道接待旅游人数27.5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77.5万元。绩溪森林旅游业的高效务实发展,快速带动群众增收,切实提升群众美好生活幸福感。作为华东重要的寿带鸟繁殖地,绩溪县荣获全国首个“中国寿带之乡”称号。每年5月寿带鸟如约来到华阳溪马村,该村村民拓宽思路,打造当地生态旅游特色亮点。近些年村里农家乐陆续开了十几家,粗略计算一年为店主带来几万元盈利。2022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327.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08亿元;森林旅游接待量101.6万人次,综合收入4.08亿元。绩溪县以优良的生态资源环境和旅游发展高质量获评中国健康旅游名县、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绩溪县紧扣文化兴县旅游发展行动,锚定“六个年”发展目标,以户外运动、休闲垂钓、古城旅游、户外露营、民宿发展等为主攻方向,重点提升产业链的整体配套能力,获安徽省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工作激励县市表彰。依托绩溪全域山地自然资源和溪流塘库资源,匠心打造“中国户外运动第一县”品牌。积极共建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大力引进休闲度假、体育赛事、医养康养等项目,加快发展与现代医疗、中医保健、高水平体检相结合的高端康养产业。板桥头乡下溪村引进溪流钓项目并举办全国首届溪流垂钓大赛,盘活闲置农房7幢,建设民宿客房12间,预计增加村集体收入6万元。发布美食体验旅游线路、传统工艺品味非遗旅游线路、美丽田园艺术乡村主题旅游线路、徽廉初心主题教育线路10条;“安徽绩溪徽风古韵文化体验游”入选农业农村部 2023 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夏季)精品推介景点线路,“赏梯田花海 探徽州之源”皖浙天路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绩溪县徽墨文化园入选“安徽非遗主题旅游十大精品线路”。打造夜间经济、美食经济,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全县评选出“十乡百碗”特色美食菜肴130道,形成“乡乡能成席、镇镇有特色”美食必吃榜;建设中国徽菜(徽厨)博物馆、徽菜预制菜加工基地、徽州“味·道”小镇等特色美食旅游基地。成功举办绩溪县第九届徽菜美食文化旅游节,历时45天,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曝光量超2500万,“徽菜名天下、绩溪有味道”品牌传播力进一步增强。摄影小镇家朋连续举办十四届油菜花文化旅游节,雕刻时光小镇上庄的“安苗节”、华阳镇的“桃花节”、板桥头乡的“农耕节”、扬溪镇的“笋竹文化节”、马拉松自行车骑行赛、毅行大会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森林旅游推介方式,着实增加了绩溪县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生态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绩溪县以森林景观资源为依托,设计打造森林旅游精品线路,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拓展林业多种功能,挖掘林业生态经济价值,加快实现森林旅游模式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从观光式旅游向体验度假式旅游转变。以美食游为核心,将美食旅游作为乡村森林旅游提质增效的发力点,延伸美食旅游产业链条,努力扩大森林旅游消费规模。伏岭镇大障村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引导农户将特色农产品转化为森林旅游商品,做实做靓森林旅游,提高林农收入水平,推进乡村产业发展。2023年1-10月,大障村4家农家乐累计接待游客4000余人次,村集体经济实现逐年增长,2023年底有望突破95万元。该村积极促进农业资源利用转型,努力实现从农产品到旅游消费品的“华丽转身”。依托“大障山珍”等当地农特产品做响森林旅游产品品牌,有力塑造“原生态好食材”基本定位。免费发放“大障”品牌包装供村民使用,出售山核桃、茶叶、笋干、野生猕猴桃等优质农特产品,极大提高当地农副产品附加值。下一步,大障村将持续发挥自然生态优势,深挖特色文化资源,加快发展森林旅游,提升完善旅游环境、旅游载体、旅游设施,开发更多森林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新名片,把农文旅融合作为乡村产业拓展提升的重点领域和主要途径。(汪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