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快看过来——历史考试技巧

今天的干货是大家最关心的——考试技巧。掌握了技巧作答将如鱼得水,那么就来看看吧~
•试卷结构
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客观题占48分,主观题52分。
•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设计包括古代中国、古代希腊和罗马、近代世界、近代中国、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
•题型结构
24-35题,12道选择题和40、41(或41、42)大题、从45—47(改革、战争与和平、人物评价)中选取一道题。25分题就是概括、比较、分析题。12分题年年变。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的理论、方法。选修题除战争与和平外考查课本外的与必修有关的知识点。
•排列顺序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排列,政治、经济、思想三模块不分彼此杂糅在一起。专题学习,通史复习。
选择题的阶段布局大致如下:中国古代史4个,近现代史4个。西方古代史1个,近现代3个。
高考试题总体趋势
选择题在考能力的前提下逐渐趋于简约、平实、提高综合性,难题数量呈递减趋势,以便为非选择题的改革预留更大空间。非选择题在选择史料上逐渐控制在300字左右,体现出设问减少、设问质量提高,减少阅读量、提高思考深刻,减少单一标准、增加多项标准等特点。
41题命题意图可类比于古代科考的策论题目,着眼于选拔有时代意识、有社会当担、有问题解决能力的栋梁之材,一般立意宏大,与社会热点有所牵连,综合能力要求强。
42题则是开放性试题,一般立意高远,充满学术味,意在为高校选拔学者型人才。考生可以运用不同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思维具有多元化,答案具有开放性 。
选修模块内容一般在教材和课标中都找不到“痕迹”,面向考查学生开阔的历史视野和基本的学科素养。
选择题
1.注重历史叙述
2.注重材料情景
3.注重设问用词
材料问答题
1.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2.注重材料的阅读理解
3.注重归纳比较
琢磨不透的开放题
设问目标明确、有限开放答案
•全国新课标卷开放题高考命题趋势分析
•纵观全国新课标卷开放题,可发现该题的变化有三大规律。命题人逐渐注重考察学生基本历史学科素养,题目立意有逐渐回归到历史学科特性的趋势。接下来会不会更进一步,让学生去分析史料、甄别史料,乃至去“做历史”亦未可知。
•其次,该题不仅要体现题目形式的开放性,还要展现历史题目内容的开放性。即以高考题为导向,向学生展示学术的前沿成果,适当纠正中学生与中学历史老师的一些极为落后保守的史学观点。比如2014年新课标卷Ⅰ的抗日战争一题,就是要提示中学教师在讲述抗日战争一课时不仅要讲中国共产党抗战的意义,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对抗战胜利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第三,新课标卷题目形式不断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因为一旦题目形式不变化,广大师生在备考过程中就容易将问题模式化,甚至去猜题。学生回答问题基本上按教师上课讲的套路答题,那么这就失去了41题的本来用意和生命力,使命题走入死胡同,所以41题的创新永远在变化之中。
有章可循的综合题
提炼信息准确、语言表述规范
•全国新课标卷I,试题稳中求变,历史学科特点鲜明,难度平稳。命题理念既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考查内容围绕学科主干知识展开凸显历史学科能力。
•以材料创设情境设问仍是主流,重视史实的深层理解,史实的考查中蕴含反映历史发展与进步内容,考查史实变化或发展的相互比较及因果联系和史实、史论、史法的综合运用。
•考生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材料理解中的句读能力乏力,严重缺乏从材料到材料的具体陈述比较中得出差异归纳特点的能力;二是缺乏抽象思维的意识,观点提炼能力较差;三是没有读懂题目,干脆放弃,空白卷较多;四是不能把握某个历史阶段的时间特征,如抗战到爆发到结束的进程不了解,导致答案中的事件时序颠倒混乱;五是没有基本的史论知识,史观意识薄弱;六对材料的提取信息能力不够,原因的归纳习惯于政治、经济、文化而忽略了用时代特征上选择正确的分析角度;七概括能力较差,提炼观点的能力稍差。
如何提高材料材料能力
考纲提出的材料处理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得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等方面。
具体而言,材料处理的基本方法是:
第一,通读材料,对材料进行整理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处理材料的关键在于“有效性”,即能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找出材料的关键词或短语,把握材料的时间、人物、事件要求的范围,能够用它来有效地回答问题。注意开头和结尾所给材料“引自哪里”,或“出自哪里”,或“谁谁说”,据此可直接或间接推理出所述事物的时间、空间概念。要从材料提供的情境入手,读出其中包含的显性和隐性等各方面的信息,如:时期、区域、人物活动内容、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抓住关键词提供的信息,如:朝代、地名、人名、物名、历史名词等方面的信息。
第二,回归教材,归纳与材料有关的历史内容。要注意的是,应以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为主,结合所学知识为辅,同时结合教材提供的历史环境,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过程及阶段性特征。
第三,将提问中的提示词当作中心来组织材料,把握方向;将落脚点放在提问的方式或方法上;组织材料时要有结构性、层次性,如按时间顺序排列,按内容方面排列等。
第四,材料题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选择题在完成上述过程后,依托材料进行正确判断。非选择题在答题时要从历史原因、历史再现、历史影响、历史归纳、历史总结、历史启示等方面审清题意,按要求提炼有效信息,按设问要求组织答案进行答题,高度概括、归纳,不需要展开,即使是要举史实,只需点出时代及历史概念即可。要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切记要充分运用材料的有效信息。答案中有部分就是直接来自对材料的有效信息归纳。
注意社会转型的节点
1、西周政治文明的成型与冲击;
2、唐宋社会的转型;
3、明清社会的转型(1368-1644);
4、中国近代前期的近代化;
5、民国初期的困惑与选择(1912-1919);
6、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
7、新中国初期的奠基及探索(1949-1966)、改革开放;
8、古希腊民主的局限性与古罗马法治的局限性;
9、资产阶级早期民主思想与民主政治的确立;
10、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模式的调整变化;
11、世界市场的演变与全球化;
12、近代民族主义、新集权主义的兴起与评价。
1、西周政治文明的成型与冲击;
2、唐宋社会的转型;
3、明清社会的转型(1368-1644);
4、中国近代前期的近代化;
5、民国初期的困惑与选择(1912-1919);
6、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
7、新中国初期的奠基及探索(1949-1966)、改革开放;
8、古希腊民主的局限性与古罗马法治的局限性;
9、资产阶级早期民主思想与民主政治的确立;
10、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模式的调整变化;
11、世界市场的演变与全球化;
12、近代民族主义、新集权主义的兴起与评价。
这就是关于历史考试的一些技巧了,学会了吗?祝每个淀粉们都能在历史考试中运用技巧获得成功哦~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想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