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的过程:语言、日常会话和身份||《社会建构的邀请》读书笔记2
在建构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语言、日常会话和现有制度。
(一)语言
在现实关系中,我们存在着共有假设,即对眼前的“发生”有一致的理解。这种共享的认识通常由语言来呈现,我们需要以相同的方式使用语言,例如,当谈到内在感受时,我们会用“心情”一词而不会用“行动”。在协调语言和行动的过程中,我们建立了道德,我们确定了做事情的正确方式,有了“好的行为”、“不应该做的事情”之类的共有认识。但其实,那些“不应该”只是对普遍接受的现实及由这些现实编制而成的规范行动模式的威胁。换句话说,“恶行”是因为对普遍接受的行为模式的背离。
当我们使用同一语言或规则时,虽然可以便捷地与使用同一规则的人交流,但也会因此遭到禁锢,难以僭越传统。例如名词的使用建构了一个相互分离的世界,男人、女人、动物、马路是分离且独立的,在这样的语言中,对世界的认识是切割的。还比如,以二元论或两方面对立为基础的语言,让我们形成了非此即彼的认知,如说到“男人”会想到“女人”,说到“异性恋”会想到性少数,但对于现实情况的建构却不止有这样的一种表述,困于单一叙事之中会让人丧失对丰富现实的敏感。
1语言的惯例:隐喻和叙事
(1)隐喻
隐喻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如,生活中,我们将“争论”等同于“战争”,这种隐喻让人将争论视为一种“你死我活”的方式;又如,“负面情绪”是“不好”的隐喻创造了一个对立的局面,减少了对话的可能性。
(2)叙事
生活中,好的叙事、生动形象的叙事有五个特征:有价值的观点、一个相关的故事、按某种顺序表达、事件中存在因果链。常见的叙事类型:
①积极向上、不断趋近目标的进步叙事(progressive narrative)——”我怎样成为了***“、”我怎样取得了这一成果“。
②消极否定、持续衰败的退步叙事(regressive narrative)——”我怎么被骗“、”我怎么结束恋情“。
③ 文艺作品中的“今后幸福“叙事(happily- ever- after narrative)——从浪漫发生后,幸福会一直延续。这类叙事给了我们”永远会幸福“的期盼,却未曾交代浪漫发生之后如何维系这份幸福到永久。由于缺乏对后续的交代,我们最好不要将”今后幸福“当成一成不变的叙事,而应将浪漫关系视为一种由伴侣双方共同书写的开放叙事。
④ 反复遭遇挫折最后成就英雄伟业的”英雄传奇“叙事(heroic saga narrative)——男性容易受到这类起起伏伏最后成功的叙事吸引。
⑤某种理想状态忽然丧失的悲剧叙事——事业巅峰忽然遭遇重大打击。
2叙事重构的例子——积极老龄化
对老龄化的主流叙事是悲观的,如身体机能、外表、收入等各方面的衰退。对衰老的消极叙述使得很多人通过整形、染发等设法抵抗衰老。退化叙事的消极让很多人害怕即将发生的衰老,于是,Mary等重构了老龄化叙事——将变老视为经验丰富、智慧的历程。
3语言塑造现实感的方式——修辞
被视为符合学术规范的表达“被试的左手食指放在‘F'键,右手食指放在‘J'键上”隐藏着三种表达方式:①语言指涉”外部事件“(发生在真实世界中而非陈述者头脑中的事件),使用距离视角的表达(让自己与事件产生距离)使读者觉得正在讨论的对象不是”主观“的。②不带情感成分的修辞(背后的假设:任何涉及私人感觉的描述都具有偏见)。③遵循受过正规高等教育训练的人喜欢的语法规则。
对真实的修辞在特定的共同体内部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共同体有效运转不可或缺的。修辞是邀请他人一同建构世界的艺术。但是,现代主义对客观、科学和真理的追求让修辞变成了不合法的”花言巧语“,当有人不使用客观现实的表达,就被嘲讽为”不理性“、”不符合现实“。当共同体的现实被当作”普适通用“或”绝对真实“时,压制或排挤的问题便产生了。
(二)日常会话
通过会话,我们获得共有的现实感。我们视语词为对所指事物的图画,在和他人的对话中,我们需要遵循同一套索引世界的方式。由同一规则建构的世界,却也会反过来束缚自我,例如,侧重从表达自我来建构身体的人,可能更关注身上穿了什么、纹了什么而较少关注到“身体”这一复杂客体的其他面向。
(三)现有制度:身份政治
如何认同自己很大程度上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取决于自己在和人谈话时(他人对你的描述、解释或评价)被呈现的方式。在这些谈话中,不仅制造了分类,而且还在分类中为你分配好了位置(如在父母眼中,即便你已经成年,却依然被当成一个孩子)。在社会层面,媒体传达的形象也告诉人一个男人、女人、中国人等是怎样的,在这样的规训下,我们的行为也和社会刻板印象越来接近。
但传统的分类也是必要的,只是我们需要以实践为目的看待传统分类——是否表现出怎样的行为、使用怎样的语词取决于情境。需要明白的是,一切存在的事物从来都不曾要求某种特定形式的描述,或被赋予任何特殊的价值。当我们松动那些单一叙事,我们便能拓展已有的传统,创造新的可能性,例如,男性的“男子气概”是一种文化表演,因此男性也可以尝试其他存在方式从而发展和丰富自己的人生。
来源:
《社会建构的邀请》
肯尼思·J. 洛根(美) 著
杨丽萍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