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电视剧投资之路的探索(下)


导语
国产剧一直是观众很喜欢的娱乐消遣形式,也诞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是很少有人讲投资电视剧的都是什么人。这次,聲視尝试通过与老前辈的口述信息整理出一条脉络:改革开放政策落地后的1980年代到全面进入卫视时代2000年代,电视剧的投资方都经历些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实际上塑造了电视剧市场,决定了观众能看到什么样的电视剧。

电视广告投放权在被电视台广告部收回后,电视剧部在电视台内部生存受到挤压。但也不是电视剧部就这么从电视台里消失了。
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并不会按照历史课本上记载的年月日,头天还是上个历史事件,第二天就进入全新的时代。
电视剧在电视台的灰色时期其实几乎贯穿了整个90年代。市场逐步成熟,电视台也逐步发觉电视剧这个很容易人员冗余、效率不高的部门在财政上对于电视台是负担。但是无奈电视剧市场很饥渴的,且几乎没有民营制片公司可以有效地提供片源。
市场有多饥渴呢?我从业入影视行的2001年前后还能听到收视率5-6%的头部项目。90年播出的《渴望》则到达90%以上的收视率,《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也都在同一量级上。打开电视机就会看这些剧,观众缺电视剧看,又遇到品质好的剧就会造就恐怖的收视率。

那我们再转换到电视台领导的视角:电视剧收视率真香!但是养电视剧制作团队的成本接近养一个电影制片团队了,这还没算电视剧本身的制作费用。那怎么弄?有没有稍微节约点的办法?批出一点广告时长给电视剧,这样用电视剧的广告费,抵充一部分电视剧的制作成本,然后尽量压低一些电视剧的收购费用,这样的办法是不是也是一种办法?
那么这种经济模式,在有很大议价优势的电视台手上,最后就慢慢形成现在常见的两种支付模式:1、国家级电视台收片不压款,但是收购价格基本上就略高于电视剧成本价。2、省级卫视收购价更高一些,但压款甚至给制片公司回款的周期甚至长达好几年。
90年代苦苦挣扎,还未见到煤老板们携带着巨款来拯救影视行业,这时候后来叱咤风云的制片公司和金牌制片人也没有出现,他们多半还在给电视台的广告、购片部门工作呢。所以90年代的电视剧部,其实是更加难熬的,几乎总在跟电视台领导Battle剧本的好坏和值不值得去制作。但领导张嘴就怼回去:你凭什么保证收视率?你凭什么肯定中央台能收?你凭什么能确定拉到广告?直接一个灵魂三问就能直接把爬格子的创作者问到自闭。
其实类似困惑当今也不是不存在。你凭什么判断甜宠、穿越、美食(或者任何一类火过的题材类型)能继续收到追捧?你凭什么确定这种人设的主角没有过气?你凭什么判断新一批观众还会喜欢以前的虐恋、热血、沙雕(或者任何一类火过的风格)?你凭什么肯定主演在剧被收购之前不会塌房?影视剧就是这么一种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投资行为,所以很多制片公司最后也拼死要上市,没多少人在用自己的钱投资作品。
当时电视剧部更大的焦虑在于:台领导总在一种摇摆的态度中,那我们这个部门如果不想办法筹拍更多的作品,会不会有天就被裁撤了。在这种惴惴不安中,前辈老师当年组织电视剧尽力说服台领导投资制作了《铁牛镇》和《乡下人、城里人、外国人》。

但进入到1990年代中后期,说服领导的难度越来越高。因为电视台领导自己也面临困境,原来地方财政拨款是负担电视台全部运营的,但是经济改革开发必然让货币需求量增加,原来的拨款量不够了,电视台也在扩容和改进技术设备。财政拨款进一步减少,电视台进一步依靠电视栏目吸引广告补贴自身,广告费更多,财政拨款就更少,反正你们能自己造血了。这个越来越依靠广告和电视栏目的过程,电视剧部进一步被边缘化。
最终在《汉武帝》这部电视剧的制作上,电视台领导摊牌了,最多只提供两台拍摄设备。其余的一切都需要去筹款。好在前辈老师以前就有借调出去做电视剧《男人无烦恼》的经验,这次倒也没慌。就这么开始了他走向市场的重要一步。这部电视剧的投资方,是前辈老师第一次接触到的纯市场型的投资人。而这位唐老板想制作这部电视剧来赚钱。那么怎么赚呢?
唐老板看好了这部剧能够吸引一位知名的导演来执导。加上前辈老师的《走向远方》和《男人无烦恼》都上过中央台。用这么个强力创作组合去游说中央电视台博取关注,锁定中央台收购此片,当年还没有后来的预购制度,但因为这个创作组合本身对中央台的编辑就有说服力,于是拿到了中央台对这部影片的口头收购承诺。然后唐老板转身去银行贷款,以未来这部影片会票房翻倍的许诺拿下了银行几百万的投资。
有经验的从业者这是应该能看出问题:电视台是定价收购,中央台尤其不会以超过影片制作费用很高的费用收片。所以其实唐老板是有意混淆了电影票房和电视剧收购价格这两个概念,成功忽悠了对影视不熟悉的银行金融投资。在一个监管和市场机制都不够成熟的时代,唐老板就这么花了银行的钱,拍了一部质量非常不错的历史正剧,中央台、电视剧主创、观众都得到了一部佳作。只有银行没有得到预期的翻倍的收益,甚至唐老板很可能还利用这个成功,拖延这笔资金还款。说不定还从别的银行继续贷款出来。

可见不靠谱的投资人也不一定就投资不了好的作品。影视行业就这么奇葩。当然这位唐老板后来也没在影视投资行业继续做下去,不过是条过江之鲫。但我从业的这二十年几乎每年都能遇到或者听说一两次,这种游说和表演能力堪比影帝的投资人,让人恨不得击节叫好。
前辈回忆这部历史剧是他彻底走向市场化的第一部作品,在2000年前后,各个省级电视台都想尽办法上卫星,迎来了各自的大发展。但也因为电视栏目的带广告能力实在超群,电视剧部就这么被逐步抛弃掉了。很多电视剧部有能力的人,也就跟着电影制片厂的同行们一起投身到了市场的拼杀中。
而那些年,投资方为了压缩成本,压价制作费的例子也是有的,一部戏拍了却只能积压,最后拖垮了投资公司的例子也是有的,本不被看好的积压剧集却在播出时获得非凡的成绩更是有的。
影视行业是最资本化的文艺领域,投资方希望它像其他商品一样可控,试图从各个方面去保证它的回报率,这种状况在今天尤为明显。而它终归是文艺作品,投资方永远无法确保的是,一部从资本角度不被看好的作品,可能会击中多少观众。
再次感谢磬闻老师和韶蕾老师提供的口述信息,帮助我整理出了这篇文章。感谢怀揣梦想进入影视行业投资方们,带给中国观众这么多影视作品。希望所有的投资方多听听专业人士的意见,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白了个白。
作 者

茶壶道长
十年影视策划
二十年影视边缘从业者
三十年游戏宅
爱家人,爱祖国,爱不完美的自己
主编:栗子
排版:央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