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美学理论笔记(杨宁老师相关课程)Part1.美学本体论

2023-08-28 12:37 作者:凭依华  | 我要投稿

Part1.美学本体论

Chapter1感性世界的美学祛魅

美学本体论,即美学是否有本质——美学界最大,最难,也是最需要回答的问题。

一.前提问题

1.美学研究过程当中的历史与逻辑统一问题。

或许是巧合,人类历史对于美本质的追问史,恰恰符合美的问题的逻辑展开。换而言之,如果了解了人类历史对于美是怎么思考的,也就了解了美的本质是怎么展开的。所以接下来的许多讨论大多基于美学史。

同时关于美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虽然中西都有讨论,但总体西方更多,因此更多提到的是西方美学史。

2.本体论问题

简单而言,本体论就是追问事物本质,以及追问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

3.本质主义问题与反本质主义问题

核心焦点即为,本质是否存在。20th之前,学界基本倾向于本质主义。而20th之后,则基本倾向于反本质主义。这也就是为何后现代主义很少出现给人直观的美的体验的作品,因为反本质主义认为艺术的本质不是审美,甚至于说艺术没有本质,借此希望拓宽艺术的界限。

4.主观派和客观派的区别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人类存在之前是否有美。目前(2023.8.27)的学术界基本认为美偏重主观,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也没有就这么结束了。一个例子:天是蓝的,这显然是一个事实判断,事实判断的特点是有对错且客观的;天是冷的,这是一种感受性的判断,这个判断显然是主观的;第三个人说,天是美的,我们姑且认为这个是审美判断,感觉上也是主观的。但是“天是冷的”和“天是美的”这两个主观判断,之间是显然有区别的。审美判断和感受性判断虽然都是主观判断,但是审美判断有一个寻求普遍性的特点(因此也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审美)。

所以会发现,美是主观的,但是事实上又在寻求一种客观普遍性。

二.美的本质与美的规律(起源于古希腊)

1.毕达哥拉斯(形而上学的开创者)

①世界的本质:数(抽象的)。

②美丑的区别:数字的关系是否和谐。

③美的本质:数的和谐。这种和谐最重要的体现是:黄金分割。

2.苏格拉底

美:有用,合适。

在这基础上,意味着:

①美不是一种属性,而是一种关系。

②美的事物是相对的,变化的,而美本身是不变的。

3.柏拉图(开创了本质决定存在的重要传统,直到存在主义的出现才扭转这种情况)

①柏拉图三喻

(1)线喻:事物只是现象,而现象背后一定有一个与之一一对应的本质。

(2)洞喻:创造了现象世界与本质世界的分野,现象世界是对本质世界的反映。

(3)床喻:所有艺术作品都是摹本的摹本,因此艺术在柏拉图哲学地位中较低。

②推论

(1)艺术作品远离理念,在柏拉图看来比较低级。

(2)艺术会激发人的比较低劣的情感,(不诉诸理性而诉诸原始情感)以至于甚至是有害的。

柏拉图虽然表面上瞧不起艺术,但从根本上,恰恰是因为他非常重视艺术,看得到艺术对于人的影响(推论2),所以才主张将艺术从“理想国”中逐出去。

③迷狂

在柏拉图看来,美就是他所说的理念。而正常人在一般情况下理智是无法把握到本质世界的。想要接触理念,需要进入一种迷狂状态。人在迷狂状态下会“神明上身”,直接接触到理念,进而创造出伟大的作品。

传统绘画中,中国也好西方也好,都强调一种“似与不似”之间,而非绝对相似。在柏拉图理念看来,只有这种似似非似,才能让人接触到理念中的物体,进而是美的。

④美本身(柏拉图《文艺对话录》《大希庇阿斯篇》)

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可以说柏拉图是第一个追问什么才是美本身这个问题的人。它一方面确认了美的本质问题:即研究美本身而非美的事物(康德之后这个问题就不再被探讨了)。另一方面指出美是抽象的,普遍的,客观的。同时,它确立了美学研究方向——哲学的。

以上三个人都有一个倾向,即认为美的本质是理性的,是客观的,是抽象的。虽然许多观点现在看来有不少问题,但这些都是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三.美学:神圣秩序的证明

1.奥古斯丁(著作《忏悔录》《论三位一体》《论美与适宜》(亡佚))

①美的本质:上帝

在此之上,奥古斯丁提出了美的阶梯理论。最高级的是上帝的美,本源的美,其次是精神上的美,包括道德上的和艺术的,最低是物质美,这是后世划分美的雏形。进而言之,他提出美的事物的普遍特征:形式和数上的整一,和谐和对称。而丑是一种缺陷,某些特征的缺席。

2.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①美:通过感官使人愉快

在此之上,他认为美应该只涉及形式不涉及内容。同时因为无关内容,有着无关欲念的特点(已经与审美无功利有些类似了)。

②美的三要素:整一完整,比例和谐,色彩鲜明。

③美与善的区别:善是符合某个人的愿望需要的,美是让人愉快的。虽然这个区分并没有严格的分开,不过也算是颇具开放性了。

 

 

 

Chapter2主观论兴起与感性学诞生

一.感官与经验(17th英国经验美学)

1.夏夫兹博里

他的祖父是洛克的朋友,洛克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白板说”,这里不展开。后世有不少反驳洛克的人,夏夫兹博里位列其中。他认为新生儿是具有一些功能或者说感官的。

①审美的内在感官说

他认为人有外在感官和内在感官,所有感官都有一个特点——直接性。而人还有一种内在感官用于辨别善恶美丑,并且这个感官是独特于外在感官的。这个观点的呈现后来影响了康德。

②美善统一

夏夫兹博里是典型的自然神信者,他相信有一个自然神创造了人的内在感官。他认为美就是一种和谐,一种善,这一切都是自然神创造的。

2.哈奇生(夏夫兹博里的学生)

①内在感官

夏夫兹博里的理念一提出后,受到了很多英国经验派哲学的指责。哈奇生则为之辩护,认为内在感官确实存在且高于外在感官,具有复杂性。因为审美不仅是生理反映还伴随有理性介入。

②绝对美与相对美

绝对美即为本源美,是美的一种固有属性。相对美是一种比较性的结果,例如艺术和绘画,因为它们本质都是对现实的模仿。

哈奇生的观点基本和他的导师是继承关系。

3.休谟

在哲学上持不可知论,怀疑论,在当时影响(摧毁力)极大。在美学上,休谟也带着他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彻底走向主观论美学。

①美的本质:鉴赏者心中

休谟否认美形成美感的关系进而美客观标准的存在,而是认为先有美感而形成了美,美是纯主观的。这个观点在康德处得到了修正调和。

②同情说

美背后都产生于同情。这个同情不等于怜悯,而指的是设身处地想像他人的活动,美是同情的想象。后来的审美移情说和内模仿说都有受到这个观念的影响。

二.感性学的征兆与诞生

1.卢梭(浪漫主义的开端)

卢梭的政治思想有天赋人权,思想纲领上返归自然,教育上被称作“教育界的哥白尼”,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即是他提出的。让他一举成名的著作《论科学与艺术》(人的心灵堕落与科学发展成正比关系),以及著名作品《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卢梭没有写过系统的美学著作,他的美学观点主要体现在感伤主义(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

①.感伤主义,自然主义:感伤主义强调自我的情感表达,自然主义强调自然美,真正的美源自上帝,而上帝造物的代表就是自然。

②.审美能力:即对事物美丑的判断能力。卢梭认为这种能力是天赋的,先天的。这种说法与内在感官有点像。这个观点具有隐含的精英主义,在当时算是受到了不少批评。

2.狄德罗(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

重要著作《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值得一提的是,狄德罗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①美的分类:客观的美和主观的美。

客观的美来源于客观事物的某些因素,而且并不是主导地位。主观的美则分作两部分,真实的美和见到的美,前者指的是无论谁看到都会觉得美,少见。后者则是基于比较得出来的美(现代心理学指出,人是比较的生物)。

②美在关系。

狄德罗承认有客观的美,但是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美在于关系,即美的事物处于怎样的情况中,它针对的对象是谁。他没有指出这种关系的具体的分类,但确定了这种关系的存在。

3.维柯(西方社会学研究第一人《新科学》)

①共同人性论与诗性智慧

他发现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一种非理性化的,具体特征为“以己度物”和“形象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又与艺术有密切的关系。

维柯先讲到这里,之后再提。

4.鲍姆嘉通(美学学科的开创者,标志着美学学科正式成立)

1735年(21岁)发表《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在这里,他提出要建立一个学科“感性学”,并且第一次提出“美学”这个学科。1742年在法兰克大学讲授美学(第一人),随后(1750年)将所有讲稿整理出来,命名为《美学》。

①感性认识

呼吁建立一个研究感性的学科。

②美学定义

自由艺术的理论(美学不是脱离艺术的,纯粹的认识论),低级认识论(这里的低级不是价值判断,而是先后判断),与理性类似的思维艺术(要用理性去研究感性)和美的思维的艺术(与形象思维有关系)。鲍姆嘉通虽然提出了美学这门学科,但是在美学理论上并没有太多建树。

 

 

 

Chapter3 康德美学思想

康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杆式的人物,先提一提康德的著名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研究认识论问题,《实践理性批判》研究伦理学问题,《判断力批判》研究美学问题。顺便一提,康德笔下的“批判”,是“分析”的意思。

一.认识论问题《纯粹理性批判》

1.背景

当时社会哲学问题有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即感性和理性谁能抵达真理。于是形成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两派。前者认为知识来自于先天的观念,而人类通过理性能力挖掘知识。经验主义认为知识只能通过后天经验学习形成(经验主义发展到极端就是休谟,认为未经经验的东西都是不可靠的)。绝大部分哲学家在探讨这个问题时都会选择绕过休谟,但是康德拒绝,并写出了《纯粹理性批判》。

2.目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承认一件事情,就是知识是一种判断。花不是知识,红色也不是知识,但是花是红色是知识。康德认为,所谓判断具体而言又分作两种判断,一个叫做先天分析判断,另一个叫做后天综合判断。举例:红花是红的,谓词概念已经包含在主词概念中了,它一定具有必然性,但是不产生新的知识。这种思维方式接近于先天分析判断。红花是香的,谓词概念独立于主词,一定是通过经验得出来的,它不具有必然性,但是能产生新的知识,这就是后天综合判断。在此之上,康德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他本人举例为:7+5=12。这个首先显然是一个综合判断,但是又显然有必然性,这就是一个先天综合判断。那么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呢?康德于是提出了一种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式革命。传统观点,我们总觉得自然是有规律的,而人,或者说主体,的目的就是认识规律。康德指出,不是主体去认识自然规律,而是自然规律符合了主体的认知规律。例如一个蓝色的粉笔盒,对于一个婴儿而言,它没有进行过任何概念的学习,它不知道所谓蓝色和粉笔盒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婴儿不能认知到这个蓝色的粉笔盒。康德指出,人存在一个先验认知形式,最典型的就是时间和空间。在这种意义上,人是带着“有色眼镜”(认知模式)来看这个世界的。我们无法把握到外在对象的实际情况,与其说我去认知这个对象,不如说是对象透过我的理解能力恰好符合我的观念。(“人为自然立法”)

值得一提的是,康德并不认为意识决定物质,他只是承认人无法认识到自然本身,人只能认识到人所能认识到的,所以人所得到了所有的知识,或者是自然规律,只是在人能意识到的范围内起作用。至于真实的自然世界是否如此,不得而知。“真正的自然”,在康德的哲学中指的是物自体。而主体一旦开始尝试认识物自体,就会陷入二律背反中。康德在这里举了许多例子,不做展开。

总而言之,康德为人类的理性划清了界限,人只能认知人能认识到的东西,而不要去认知那些不能认识到的。

康德将人的认知能力分为三个结构,感性,知性,理性。感性非常好理解,所有的感官搜集的信息成为了一种感性。而知性是人的认识能力,感性通过知性的过滤和加工形成理性。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致力于提出人的先天认知形式包括什么,提出了“十二大范畴”,不做展开。

二.伦理学问题(《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理论的前提是,人是自由的,即人是有自我意识的,人做出的选择是他自己做出来的。因为如果人的行动是被外界环境决定的,康德认为道德就不存在了。那么既然人是自由的,人在做事情时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理性。

1.人为自己立法

康德首先提出了一个概念:“人为自己立法”。康德提出了两个重要的道德判断准则,“假言命令”和“定言命令”。前者是有条件的,而后者是无条件的。那么道德准则的普遍性从哪里来呢,康德提出了“可普遍化”原则。首先道德是个人的,但同时是个体将其普遍化了的结果。但由此就会出现矛盾,即普遍化与特殊环境的冲突(电车难题之类)。

这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人凭什么有普遍化的能力。康德将这种能力归因于信仰(等超越性的东西),这种信仰并不一定指向上帝。

2.人是目的

康德认为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例如电车难题中,掰动拉杆,相当于以一个人的生命为手段,去拯救五个人的生命。当然,在现实中,人的手段化是难以避免的。

3.必然与自由的矛盾

自由即是为自己立法,但是人又是必然的存在(一定社会环境下的“不得不做”)。因此康德说,人同时处于现象界和本体论中(不能用单一视角去看待人)。处于现象世界中的人当然是必然的,他无法去做出一些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而处于本体世界中的人是自由的。

康德发现,人的某些感觉,它的在知性作用后,还未形成概念之前,就已经有了普遍性。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判断力”。进而言之,就是审美力。这也就是康德为何要提出《判断力批判》——连接理性和道德。

三.《判断力批判》(美学)

判断力是把所谓的知性和欲求连接起来的某种能力,这也就意味着,康德不认为美学是一种认识论。首先,康德对于审美判断提出了四个契机(等同于“关键”)。

1.无利害而生愉快

康德认为,美感一定伴随着一种快感的,但快感并不一定是美感,因为快感是具有功利性,而美感的重要特点是无利害的。

2.无概念而具有普遍性

某种程度上来讲,概念判断是一种认知方式。当你将一件事情判断为一个概念时,这就已经是认识论范畴了。因此,审美过程是在概念判断过程之前的。同时,审美判断是具有普遍性的。因为审美是无功利的,审美对象于个体没有任何的功利价值,因此任何个体有理由相信所有人对其的审美体验应该是大体一致的。因此这种普遍性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对普遍的寻求。

补充一点,康德反复探讨了一个问题,即美感和快感之间,审美判断和愉快到底孰先孰后。一般解释是,先感受到愉快,由愉快而生判断,比如你先吃一口菜,觉得很愉快,才说这菜很好吃。而康德说,审美过程中是先判断再愉快。

3.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目的”在这里不要理解成“经验目的”,类似于功利,而是理解成“先验目的”。康德提出过人出生就带有一定的先天认知形式,这种认知形式形成了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形成了对于世界的认知。而这一系列概念范畴被康德称作心意状态。如果认知的对象符合人的先验目的,即外在形式与心意状态一致,就会产生愉快。所以这个过程中是先判断——符合自身心意状态(先验目的),再愉快。

康德还将美分成了纯粹美和依存美,纯粹美只有形式的,是无目的的美。但是依存美是带有一定目的的。康德主要探讨的是纯粹美,纯粹美的对象例如自然和纯形式。

4.审美共同感

一切审美判断的前提是,人与人是有共同感的。如果不承认人的共性,那么康德的理论就是有显著问题的。

康德对于美的本质的研究,可以说是登峰造极,无以复加,此后几乎没有人再去研究美的本质问题了。后来的研究由美的本质问题走向了心理学(精神分析等)和社会学(社会意识形态等)


美学理论笔记(杨宁老师相关课程)Part1.美学本体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