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菱花:只在池塘浅水沟

2023-11-20 20:05 作者:湘间小鹿  | 我要投稿


《七律·菱花》软细腰身逐水流,菱花开处自清幽。
采菱韵似采莲曲,菱角莲蓬味俱留。欲逗红鳞忽左右,惊飞鸥鹭窜云秋。随填一阕江南韵,只在池塘浅水沟。      菱角,菱科菱属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浮在水上,表面深亮绿色,光滑无毛,背面为绿色或紫红色;  花小,为白色,雌雄同花,有4枚花瓣;果实为弯牛角形,果壳坚硬,幼时紫红色,老熟时为紫黑色;种子白色,呈元宝形。因果实与牛角相似,故曰“菱角”。        这样说其实不准确,因为菱角中,除了有两只角的菱角之外,还有三只角和四只角的菱角,甚至还没有没有角的菱角,在古代,有三只或四只角的菱角被称为“芰”,这种植物也被称为“芰荷”。        一直以来,我没有弄清楚过“莲,荷,菱”这些植物的区别和联系,有时候统称为“莲”或“荷”,我知道这是不准确的,但我们古人也从未弄明白过,他们甚至把生长在陆地上的木芙蓉也统称为“芙蓉”,即古代对荷的统称。基于此,从古代的一些诗词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写菱花时,也当作莲花处理,采莲与采菱不分。

《重忆寄从兄叔章·其一》

元 郭奎湖亭面面对青山,菱角新池月样弯。惟有东家兄弟好,几时学得白眉閒。    菱角新池,青山湖亭,这种清幽之境最是适合养生,不知道郭奎是羡慕他的东家兄弟日子的悠闲,还是讽刺他们不图上进,只求安逸享乐。单看这首诗是弄不明白的。
        诗词网对郭奎有介绍,如下:郭奎,字子章,巢县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元惠宗至正二十四年。慷慨有志节。早从余阙学,颇称之。太祖为吴国公,来归,从事幕府。朱文正开大都督府于南昌,命奎参军事。文正得罪,奎亦坐诛。        大丈夫志向最大,却不能自保,终让人生痛惜之情。

《采菱曲》

明 王世贞
蜻蛉刺水去,不复畏欹斜。渠自爱菱角,侬自爱菱花。        作为明代文坛宗主,王世贞大部分的诗作很有特点,这首采菱曲小诗,虽短短二十个字,却让我们看到一个品格清高的才子形象。菱花出污泥而不染,正是王世贞所追求的境界。

《斜径》

宋 王安石

斜径遇通南埭路,数家遥对北山岑。

草头蛱蝶黄花晚,菱角蜻蜓翠蔓深。

        写小路,带出蛱蝶黄花,菱角蜻蜓,一种夕阳下和谐自然清幽之境呼之欲出,估计这首诗写于他被罢相归家之后。政治家一旦放下政治抱负,就会回归为一名纯粹的诗人,在晚年王安石的眼里,一切不过山水而已。




《采莲曲》

梁 萧纲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萧纲如果仅仅做个诗人,该多好,可惜,历史把他推上帝王的宝座,那他个人的命运就已经由不得他了,至于他被侯景所杀,其实也不冤,想想他爹一代雄主梁武帝都逃不开被饿死的命运,何况这么一文弱书生呢。读萧纲这首《采莲曲》,仿佛他就是再世的王昌齡。

《采菱词》

明 张元

菱角何纤纤,菱叶何田田。

鸳鸯与厓騑,对对浮清川。

采菱白晢郎,荡桨后复前。

偶逢西家妹,隔浦来采莲。

娇容入花乱,素腕随荇牵。

要住语绸缪,风动裙带偏。

采采忘采角,但采叶在船。

赠我双莲子,庶几不空还。


        这首《采菱词》有偷窃六朝《采莲曲》之嫌,可见菱与莲的分别还真不大。

《再吟三首·菱角鸡头荐晚杯》宋 苏泂菱角鸡头荐晚杯,诗成不受片云催。青裙自约弥明喜,更上西楼看月来。        苏泂应该是作诗到了兴头上,估计写此诗前已经做了很多首,这种随兴所作之诗的特点是见物入诗,又诗不拘泥于物,一种明快的节奏跃然纸上,待上到西楼,估计还要吼两嗓子。

《小游仙诗九十八首第九十四》
唐 曹唐暂随凫伯纵闲游,饮鹿因过翠水头。
宫殿寂寥人不见,碧花菱角满潭秋。

        待到秋天,菱叶应该开始枯萎,此时菱花也所剩无几,估计作者缺少一些江南自然的知识,不过这首宫词很清幽,菱花同宫女的命运或许有相同之处吧。将菱花入宫词,却是曹唐的独到之处。

PS:今天从山南回来,很累,晚饭随便吃了一点昨天煮的剩饭,幸得今早同事过来,给我带了几只从林芝摘回来的梨子。

明天要去当雄谈项目,今晚就不能多写了。一百篇花卉文章很快就能结束,对此,却有些茫然,接下来不知写什么好,其实,我很想用诗经的格式写一些藏风,弥补诗经无藏风的缺失。但总感觉对他们还不太了解,不敢贸然动笔。


菱花:只在池塘浅水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