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伤得不轻。



作者丨狸猫太太
栏目「作家野史」第133期·蒋方舟
关闭微博、停更公众号后一直保持超低出镜率的蒋方舟,找到了自己的社交网络平替:小红书。
在小红书上,看似随意实则精心修饰的自拍会被问“上衣真美,什么品牌”、“环境好棒,哪家西餐厅”。
这样的提问蒋方舟很乐意回复。
虽然缺席,但还在场。
半是被动半是主动地“沉入水底”之后,小红书成了蒋方舟时不时浮出水面探测外界风向、可进可退的安全选项。
毕竟在这个时代,真舍得像她所说“彻底背过身去,假装自己生活在一个社交网络不存在的世界里”的人,有,但不一定是她自己。

◼人生算法:选中你,抛弃你
7岁写作,9岁出书,12岁南都开专栏,16岁任职少年作协,高考降60分破格进清华,甫一毕业即任《新周刊》副主编……
蒋方舟这套被咀嚼过太多次、已经让听者产生耐药性的天才故事,真正的内核只有一点:世俗成功背后的原理与计算,能把一个人托举到多高。

据说人生和命运并不全是玄学,是有算法的。
人和人之间看起来差别不大,数十年下来发展轨迹却判若云泥。其中的密码,就在于你具备了怎样的思维模式、采用了什么决策策略、做对了哪些关键选择。
算法高手,无非是摸准了“老天爷”这个未知世界的套路。
拿自己的资源和套路进行比对,找相交和重合的部分,找到它,重复它,加强它,从而突破命运的局限。
蒋方舟,准确地说是她的母亲尚爱兰,成了算法的赢家。
尚爱兰是三线小城的中学语文教师、前网络文学作者,事业不上不下。

但她集自己前半生的经验教训和文学圈资源,果断为女儿选定了一条“文学少女”的道路并全家ALL IN,使得蒋方舟这个IP顺利起号、涨粉进而迅速变现。
最早给《南方都市报》写专栏的是尚爱兰。写专栏需要日复一日且水准恒定的强输出,很快就能把人榨干。
尚爱兰吃不消,编辑就给她出主意:“你女儿不是挺能写么,让她开个专栏如何?”“中国最年轻专栏作家”就此诞生。
很难说尚爱兰是算法高手,不过她凭着直觉和一腔孤勇,把蒋方舟的前20年打造成一点弯路没绕的最优解。
两代人成建制深度绑定的打法,使得蒋方舟在人生早期对同龄人形成了绝对降维打击。

每个人其实都是人生算法的掘金者,希冀成为被算法选中的人。
但成年人的赛道卷到质壁分离,一篇闪烁些许灵气的作品,于孩子就是天才,于一个成熟女性则是SoSo。
把孩子当作杠杆,似乎更容易撬动整个家庭的阶层爬升。蒋方舟的造星过程,和现在短视频平台上“8岁女童每日穿搭粉丝百万赚尽流量”、鸡娃圈开启父母外挂“三人学一人考”冲北清,没有本质区别。
何况蒋方舟不全是被动接受摆布,她初期至少是一个合力者,之后成为合谋者,并不是所谓的“工具人”。
12岁的蒋方舟为写专栏每天晚上7点睡觉,早上4点起床写到7点去上学。
有一定的写作兴趣,又有韧劲,这正是普天下鸡娃家庭最稀缺的:孩子“耐鸡”。从这个意义上说,尚爱兰和蒋方舟,不说是相互成就,至少是极其适配。

总有人嘲讽一些父母自己不会飞却下个蛋让蛋飞,更看不上蒋方舟这种圈养的人工天才。
其实他们完全低估了成功的难度:无外力加持的纯自然野蛮生长,脱颖而出的概率有多低?但凡有点经历的人,都不会犯静待花开的幼稚病。有前辈扶上马送了一程又一程,这样的捷径,拒绝的人怕是不多。
社会永远需要奇迹,平台永远需要话题。
势比人强,跟紧风口、选对赛道,莫须有的才华就不是什么刚性指标了。蒋方舟顺遂地进入了一个比一个大的流量池,飞轮效应形成,她光环加身。

命运的吊诡之处在于:人生算法的变量会随机增删,以致于成就你的旧算法骤然失效,甚至反噬你。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天地以万物为刍狗,无一例外。

◼既得利益者的原罪
星移斗转间,蒋方舟养成了箭靶体质。
郭敬明改行以后被骂最多的当今作家非她莫属,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拉出来围攻一轮,且角度时时焕新。
7岁写作被揭母亲代笔;上中学住带电脑的单间宿舍被指搞特殊;写《正在发育》被说难以想象未满12岁谈论生理期、恋爱和婚姻。
清华破格录取,到处都有人讨论“清华是不是疯了”;任职《新周刊》副主编获评德不配位……
从写作数量上实现了真·著作等身,但每次出书都被冠以“江郎才尽”,“没有看到天才作家应该有的天赋和才气、没有代表作”,没有阅历和积累,更像媒体人而不是作家。
参加综艺被认为过于商业化,上《圆桌派》是幼稚肤浅掉书袋,故意自黑、自爆隐私、说话行文荤腥不忌是哗众取宠。

就时事发言被踩为想做公知,《东京一年》一出更是被推上风口浪尖……
郭敬明无非被骂价值观庸俗无节操炫富,蒋方舟则神奇地数次精准踩中各种社会情绪雷区,遭遇扒皮、脱粉、抵制,一时间似乎人人得而奚落之,恶评如潮。
一个刚30岁上下、外表邻家甚至有点好嫁风的女孩,如何落到被如此多角度大范围众口一词屡次攻讦的地步?
表面上,蒋方舟身为作家,盛名之下写不出足以服众的代表作,所谓的文学才华无法被证明。
但实质上,天赋不够、没有过硬作品的作家远不止她一个,如此招黑的却少见。
大众对一个一路走捷径的既得利益者的愤愤不平,才是她的原罪。

“同为湖北学子,看着她被《楚天都市报》炒作起来,我就一直不喜欢她。
凭什么我为学业痛苦不已,她就可以靠炒作降分上清华?名利险中求,从小就名利双收,长大又声称羡慕普通小孩、抱怨没有童年,不肯承认自己是获利者,太假了!”
只要蒋方舟没有写出所谓“满足大众期待”的作品,同时又要以积累的知名度来牟利,就会一直吸引猛烈火力,成为众人眼中的靶子。
蒋方舟初上《圆桌派》节目时,《圆桌派》制片人郑雁飞曾说:
“在商业上,蒋方舟其实可以走得更远,因为偏纪实文化类型节目仍缺少年轻的女性视角。”
这话恰恰揭示了蒋方舟和各类文化综艺、社会活动、谈话节目、论坛讲座、知识付费项目、签售会颁奖礼的利益共生关系。

泛文化生态的营造,需要这么一个足够年轻的文化人的角色,用以拉拢90后乃至00后观众,帮助策划者揣摩那些他们摸不太透的、看上去万事混不吝的年轻人。
这个角色还最好是女性,顺带把节目的女性视角也搞定了。
至于文化和底蕴么,有一些就够了,小姑娘不需要深刻又沧桑,那是在座大叔们负责的部分。
谈话节目中嘉宾的姿势其实很难拿捏,太专业往往乏味,话术圆熟的又欠缺真诚,挤兑别人、自我嘲讽的度,多一分少一分都会变形。
平心而论,蒋方舟在《圆桌派》中表现不错,至少不比此前和她担纲差不多功能的女性嘉宾差。
刻薄一点说,她圆满完成了局中凑趣儿的任务。
圈子需要蒋方舟,蒋方舟需要圈子。
从孩童起就极致社会化的蒋方舟,在名气依然在线的情况下,与文化圈合作,积极扮演自己的角色,实现了利益共赢。
也正因此,在高强度的社会注视中,名利双收的蒋方舟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舆论轰炸,怎样做都是错。
这位体验了20多年获得感的天才少女,在乘风破浪姐姐的年纪,不得不开始学习适应失去感。

有人曾给身陷困局的蒋方舟规划了摆脱困境的两条道路:
1、放弃利益最大化,大幅度减少曝光乃至退圈以求安宁;
2、写出足够服众的作品。
不管舍不舍得,蒋方舟从2019年开始谋划自己的“互联网脱退”。
在GQ杂志的一个论坛上,她阐述了“不看、不吵、不聊”的脱退计划。
2021年底,她自称过上了“很少上网、每天读书写作”的生活。
“回到了学生时代,伏案到天昏地暗,语句在脑海里沉浮,神情恍惚,见人无话可说,人也觉得我怪异。”
人生中场,蒋方舟终于将自己的生活折叠了。

◼不以投名状的心态写作
“从一个世界退开一步,就离另一个世界更近一些。前者是社交网络的热闹,后者就是文学的世界。”
按照蒋方舟的自述,与外界的热闹保持距离之后,她闭关写作,其中一本今年4月已经完成并交稿,正在构思写作两本新书。

“每天早上开始工作九个45分钟,做两顿饭,傍晚去公园跑步,回家喝酒、写日记、看书、睡觉。在规律的生活中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在旁人眼里的无聊中获得自由……”
断舍离之后,蒋方舟看上去远离名利喧嚣,变成了比较纯粹的普通写作者。至于她是不是还憋着劲儿要写一本有说服力的代表作出来,好像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曾经的蒋方舟为“没有天赋”、“没有灵气”、“没有生活”、“未经历练”、“缺乏积累”、“欠缺底蕴”的评价而焦虑,继而说服自己接受。
但即便已经敢于拿“没有代表作”来自嘲,她在创作上一直是绷紧的。
“总是提着一口气,担心不进则退。”
“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也未有一部自己能能够面对而不感羞愧的作品。”
“一边接受自己没有写小说才华的事实,一边挫败而勤恳地写。”
蒋方舟甚至立下过“32岁之前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的flag
这听上去跟“3年内要拍一部能得奥斯卡奖的电影”一样,暴露了自己的用力过猛。

要知道那些评价她的话是如此正确,以至于根本没什么用。
例如刘瑜以前辈身份劝戒蒋方舟:
“一个人还没有写出他自己最满意作品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代表了,这个代表的角色和身份真的很沉重。”
这话远不如冯唐的“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的“三不”鸡汤经济实用。
说到天赋,不还有句名言是“我阅人无数,没有一个成功者天赋异禀”吗?
另外写作这事,是不是不能成为头部就趁早别干了?这种精神洁癖完全没必要。
正常的文学生态中,内容供给量足够丰富,层次足够分明,既有殿堂级思想盛宴,也有乡村爱情故事,各自赢取流量、获得共鸣,相安无事。
再看看钱钟书在《谈艺录》里说王国维“笔弱词糜”,说鲁迅“只适合写短篇”,说蔡元培“人品不行”。蒋方舟就应该明白,就算是写成头部也一样免不了收获差评。

在小红书里,蒋方舟写道:
“村上龙的一段话,每次丧的时候就看看:‘不快乐地生活是种罪孽,那些伤害过我的人我至今难忘,他们曾经想从我这里夺走非常重要的东西。我想,唯一的报复方法,就是活得比他们快乐。快乐地生活需要能量。那就是斗争。直至今日我都在继续这场斗争。这场让所有无聊的家伙都能听到我的笑声的斗争,我想大概会坚持到我生命的终止。’”
从依然文艺腔的小红书笔记中,能看出一点:蒋方舟伤得不轻。
所谓“文章憎命达”,至少要经历一次从盛转衰的周期,才谈得上成熟和对人生有所洞察。
所以你看,顺遂如蒋方舟终归也遭遇逆境了,也经历风雨了,也有变得成熟而深刻的机会了。

2022年10月27日,蒋方舟的小红书发布了最新动态:“33岁啦!”
帖子写道:“最近一年中,我最大精神抚慰来自于纳博科夫,他人生很长时光里颠沛流离,远谈不上安宁……他毫不停歇地写,一本又一本地写…失落的背后藏着慷慨与大度,我们随时能在那里找到个人世界的真正钥匙。我们远比自己想象的更自由。”
时间真是所有人的朋友,不管是被迫还是自驱,每个人总会成长,即便是蒋方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