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分析”与“重现”(9\1)

2023-05-08 00:50 作者:bili_99540940346  | 我要投稿

上一次我们提到了每天感恩,并在此之前提出了留意每天能不受干扰地做的事情,目的是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在第九节课中,塔尔老师强调说感知自己的存在是为了与现实相连接,而不固守旧思维。这一点也是我们能够去发现那些“习以为常”并且感恩的方式。

当然,第九节课一开始塔尔老师依然说“去做去实施去尝试”是至关重要,如果只是听听课看看笔记,是很难发生质的改变的。坚持去做,量变到质变。

在一小段之前我们已经讨论过的关于感恩的叙述之后,塔尔老师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当我们感恩自己小学三年级的某个老师,并不是抽象地说我小学三年级的老师非常棒,而是坐下来静静地回忆,究竟ta们做了什么,让自己铭记。他尤其推荐了一个方式——感谢信。写完去拜访你要感恩的那个人,在ta面前朗读这封信。听上去有一些傻,但是有研究表明表达感激时体验是最幸福的。而毫无疑问,被你感恩的人也有非常良好地体验,因此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同时,被你感恩的人,由于这样的体验,也倾向于去感谢他人!白璧微瑕的就是这种好的体验一般只能维持一个月左右,因此持续有规律并且富于变化地去做就很重要。这个月写信,下一个月打电话,在下一个月去拜访,我们现在还可以随时随地连视频。让它成为一种具有仪式感的事情,这个塔尔老师说后面还会提到,这是促成改变的极其重要的方式。事实上,即使这个感谢信没有被当面读出去或者送达,光光只是写本身,就能让自己有很积极的体验。

这里塔尔老师又介绍了一个实验,让三组人分别回忆自己最糟糕和最开心的事情,但是回忆方式不同:第一组写下来;第二组对着录音机说;第三组脑子里想。每天十五分钟,连续三天。最后测量的是实验前和实验后4周的生理健康指数和心理情绪状态。结果非常有趣:糟糕的事情,写出来或者说出来会对健康更好,光脑子里想会更糟;而开心事恰恰相反,越想越开心,说出来就不灵了(当然,没有那么夸张,只是说对情绪的积极作用会削弱)。      

为什么会这样?

事实上,研究人员继续了深入地探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于事情的感知,分为“分析”和“重现”两种。当糟糕事情被写出来或说出来的事情,无意中就在分析,试图理清它为什么搞砸,而这也是心理咨询之所以有效的一个原因。而在脑子里面想,只是在“重现”,重复体验这种糟糕的状态。而快乐则相反,需要体验但不需要分析。遇到好事情开心不需要理由,分析反而索然无味,所以重现更可以增加我们的幸福感。

说到这里就可以“绕”回来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练习感恩。因为感恩重现了积极的事情从而二次体验幸福!

事实上这里塔尔老师还再一次提出了“准许为人”(permission to be human)这个概念,第四课我们已经提到过。在这里,更准确的说法,是允许自己体验各种作为“人”天然会有的情绪。遇到糟糕的事情,有糟糕的情绪,就是天然的事情。而且有一个统计数据,以色列大屠杀幸存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比越南战争和二次海湾战争中老兵的比例要低很多。这个似乎很难解释。原因经过研究很可能就是因为越南战争的士兵回到美国,很少能去谈及这个战争,因为这个战争本身并不被美国人认为是正义的。所以士兵的可怕经历始终都是自己在反复咀嚼而没有地方倾诉释放。相反,以色列大屠杀幸存者回到家乡,反复反复地同别人谈这个事情,有了这个疏泄的窗口,PTSD的概率大大下降。所以我们知道怎么应对未来人生的悲剧了。

塔尔老师引用了一个学者的话,说感恩可以被当成其它美德的来源。为什么呢?因为感恩了,真善美才能被看到而不被忽略。如果真善美都看不到了,也就意味着不存在了,其它美德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根基。于是就建议学生们,说今天回去的路上,你可以放慢脚步看看一路上的花草树木,今天吃晚饭的时候你可以比平时吃得慢一些,品尝食物的味道。而课堂上他也给了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们回忆并且写下自己过去人生中美好的让自己感激的东西。然后跟邻桌的同学分享。并鼓励大家课后也这样去做。对于我们也是一样,不是吗?


“分析”与“重现”(9\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